「為寒門子弟著想」的真相:分數至上,真對寒門子弟更有利?

2020-08-27 熊丙奇看教育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按考試分數錄取,才能讓無家庭背景的寒門子弟享有公平的競爭機會。」
「超級中學給了不發達地區、貧困地區農村孩子命運上升的通道,沒有超級中學,農村孩子怎麼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城市孩子競爭?」
「對鄉村孩子進行素質教育,這是何不食肉糜,他們有城市孩子的條件嗎?他們只有加班加點的學習,才能有機會考過城市學生,把握自己的命運。」

……


近年來,每每提到推進高考制度改革、基礎教育辦學改革,都會有不少人拿寒門子弟的命運改變,來反對改革。這些反對聲,口口聲聲是為寒門子弟說話,為寒門子弟爭取公平的求學機會、升學機會,可是,如果理性思考,卻會發現一個事實,這些打著為寒門子弟說話旗號的聲音,實質讓寒門子弟的機會更少,讓城市學生得到更大的利益。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以簡單的邏輯理解,這給了每個學生平等競爭的機會,然而,這只是結果公平,給所有學生同場競技的機會,卻沒有考慮起點公平與過程公平。有關調查顯示,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到本世紀初,重點大學的農村生比例普遍下降到只有20%,有的學校只有10%多一點。拋開城鎮人口增加的因素,有不少人認為導致重點大學農村生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大學「嫌貧愛富」。可問題是,我國大學是按高考分數錄取學生的,在錄取時不會考察學生的家庭因素。農村生進重點大學比例低的根本原因,是他們的高考分數比不過城市學生,統計顯示,我國農村學生的高考分數平均比城市學生低40分。
還有人把農村學生進重點大學比例低的原因歸為重點大學推進自主招生,以及高考加分政策。但自主招生在頂峰時,招生名額只有25000人左右,而且,在自主招生中,還專門有面向農村生、貧困生的計劃。2003年實施自主招生之前,我國重點大學的農村生比例就逐年下降。堅持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者,必須直面一個問題,就是取消所有帶有自主招生性質的招生、取消高考獎勵性質加分,用什麼來縮小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40分的高考分差?
2012年,我國啟動實施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採取單列計劃的方式,面向農村生、貧困地區學生招生,出臺這一計劃,就是考慮到農村學生在統一高考中高考分數低於城市學生。實施這一計劃後,重點大學的農村生比例才逐漸回升,而對此,又有人質疑,這是對城市學生的「反向歧視」,沒有堅持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從中,可以看到究竟是誰在堅持分數面前人人平等。



2018年發生的亞裔起訴哈佛大學招生歧視案,起訴者就以分數公平觀,質疑哈佛實行多元化招生,「降低分數」給少數族裔錄取機會,故意抬高亞裔錄取分數。這得到國內輿論的大力支持,然而,哈佛大學的錄取結果表明,如果就按標化成績(SAT、ACT成績)錄取,本身錄取率高的亞裔的錄取比例確實會更高,而標化成績較低的少數族裔錄取比例將更低。這一案件以起訴的亞裔敗訴告終。這用來分析國內錄取公平,不恰恰說明強調分數公平,會剝奪教育薄弱的學生的錄取機會嗎?分數公平有利於農村學生這種觀點太詭異了。在教育資源存在不均衡情況下,確保公平必須是多元化招生,比如,明確貧困生、農村生比例不得低於30%。

「超級中學給了農村學生更好的學習機會」,表面上看似乎也是這樣,尤其是坐落在不發達地區的超級中學,但是,這真是給所有農村學生更好的學習機會,還是給極少數農村孩子更好的學習機會?超級中學是面向全省招生的,能獲得在超級中學讀書的農村學生很少,絕大多數的農村學生,是在本縣,甚至鎮上的高中學習。毫無疑問,只有辦好縣中,才能給本縣學生更好的學習機會與學習環境,也減少求學成本,但是,在超級中學的野蠻生長中,縣中生存空間狹窄,辦學質量下降,更多農村孩子接受的高中教育比較薄弱。有意思的是,即便超級中學所在地的老百姓都在抱怨,超級中學的全省招生,讓本地學生能進超級中學的機會也很少,可還是有輿論固執地認為超級中學給了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機會。這真是為寒門子弟說話嗎?還是捍衛超級中學既得利益?
至於鄉村學生不適合進行素質教育,應該全身心學習,則是剝奪鄉村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表面上看,「鄉村孩子必須爭分奪秒學習」,「鄉村師資條件相對薄弱、辦學條件差,沒有條件開展這些教育」這些理由很貼近實際,可是,為何就不能從鄉村學生接受和城市一樣的教育,來加強鄉村學校的師資建設、課程建設呢?是否想過,一些地方教育部門正是以此為理由不加強鄉村學校的師資、課程建設投入,就讓鄉村學生主要學高考科目內容、做題,還稱這是為鄉村學生好?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會導致鄉村學生和城市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最近,「985廢物」話題討論很熱,自稱「985廢物」的學生,是一批有985學歷的學生,他們考進名校之後的學業發展、職業發展都與想像中有很大差距,由此陷入困境。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就是「小鎮做題家」,只會做題。



對此,也會有很多人把這些學生的困境,歸為他們沒有一個好爸爸,為他們擺平工作、事業發展,而不願意從學生自身身上找原因。按照這種邏輯,沒有好爸爸,不就是讀書考進名校也沒有什麼用嗎?但他們顯然否認這種邏輯,因為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強調分數改變命運的。
真要幫助寒門子弟,不能再做這種打著為寒門子弟著想的旗號,實際損害寒門子弟利益的事。基於當前的教育環境,給寒門子弟公平的教育環境與高考環境,首先必須按城市學校的標準建設鄉村學校,保障鄉村學生獲得一樣的教育資源,不是以辦好少數超級中學來推卸辦好每所學校的責任,還把這美化為鄉村學生服務。其次必須建立新的公平觀,不只是關注結果公平,要關注起點公平與過程公平,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是結果評價,要強調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推進多元評價。今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會議指出,要遵循教育規律,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著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建立新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對科學公平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寒門子弟,別入法檢?
    雖然巴人平時對法院吐槽得厲害,但是從沒有後悔入了法院的大門,路怎麼選,怎麼走,關鍵還在於我們自己。偉人曾說過「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終究是你們的」,但不得不承認,世界只是一部分人的,寒門子弟向上層流動的機會越來越小,逆襲越來越難。
  • 寒門子弟,憑什麼考公務員?
    寒門子弟,憑什麼考公務員?先說答案:因為公務員是寒門子弟逃離農村、紮根大城市、擺脫貧困、跨越階層的最好職業。我不談大道理,只談寒門子弟在大城市紮根必然面臨的兩個現實問題及解決辦法:一是買房;二是結婚。二、公務員職業較好的社會地位是相親市場大殺器當上公務員,只要不犯大錯,意味著寒門子弟基本上就已跳出貧困階層。這,當然也要另一半的互相支持。公務員,尤其是男公務員,的確是相親市場的大殺器,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
  • 逆襲,寒門子弟成功的唯一出路
    可能你會有懷疑,但絕大多數時候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它被無數的寒門子弟驗證了。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強大的背景、更好的教育……成功對他們來說,遠比那些底層的人更容易……(這裡的「成功」是大眾眼中的成功,除非你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 從結構主義視角論寒門子弟的階層困境與教育突圍
    蒙冰峰認為,「寒門」父母的素質要低於「朱門」,他們的主要精力要用於維持生計,僅能滿足孩子的基本溫飽,很難保障孩子能夠專心習得文化知識和發展個人愛好,課外補習的作用也被忽視[7]。相比之下,富有家庭的父母對於子代的教育目的性更強,精細化程度更高,時間投入更多,能夠不受經濟條件的限制為子代創造優越的教育環境[8]。
  • 寒門子弟從事公職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沒有想像那麼複雜!
    寒門子弟從事公職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從這個問題的背後,我好像總感覺有點寒門子弟很難從事公職人員的意思,但是我個人認為恰恰相反,從事公職人員的大多數都是寒門子弟!我自己就是寒門子弟出身,曾經也從事過公職人員,還管理過很長時間的人事檔案,實話實說,絕大多數公職人員都是普通家庭,這是事實!那麼寒門子弟從事公職人員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呢?今天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 為什麼人們說現在「寒門子弟」越來越難出人頭地?你覺得什麼原因
    這一點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寒門子弟」越來越難出人頭地的主要原因有人通過近些年的高考數據分析發現近30年我國重點高校生源中寒門子弟的佔比越來越少,以北京大學為例,2000年之前每年錄取的學生中寒門學子佔比大約30%,然後就一直在緩慢的下降,到2017年寒門子弟佔全部學生的比例已經不到10%,這還包括那些寒門子弟特招計劃的名額,如果不算特招名額這一比例遠遠低於
  • 冒名頂替,扼殺了寒門子弟打破階層壁壘的最後一絲希望
    如果你要想找她舅媽當面對質,對不起,她已經去世了。想要真相,你們自己去問啊。人死為大,你們還想掘墓鞭屍不成?你們這群滅絕人性的網絡暴徒!好,姑且相信,這一切罪惡都是你已死的舅媽一人所為,與你富貴的爹、權貴的舅無關。那麼請問這些傳說中的「中介」到底是何方神聖?
  • 別再罵毛坦廠中學了,沒有它「寒門子弟」何來出頭之日
    因為它是寒門子弟唯一改變命運的方式,不進高考工廠,就只能進真正的工廠,然後平庸地過完一生。所以為什麼不給自己的孩子一次機會呢? 這就是高考帶給寒門子弟的幸福和改變命運的希望。 這個消息很快登上了熱搜,網友們也紛紛送上祝福說,家庭貧苦不可怕,寒門出貴子,貴在努力,貴在奮鬥。
  • 《軍師聯盟》將開播 黃俊鵬上演寒門子弟變形記
    在最近大女主盛行的風氣之下,《軍師聯盟》似乎令人眼前一亮,以史為據,沒有流量小生的加持,有的就是求精的精神和一群一心演好戲的老戲骨。徐庶本是寒門子弟,年少時喜歡練劍行俠仗義,後來為人報仇被官府抓,逃脫後改名換姓前往儒家的學捨去學習儒學。徐庶憑藉聰明和才智在劉備帳下當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而劉備三顧茅廬識得諸葛亮,也是徐庶歸曹前給劉備的建議。徐庶是古往今來千千萬萬的寒門子弟的代表,憑藉自己的努力跳出寒門,勇奔仕途:也是孝子的典範,典故方寸大亂,即是出自此處。「折節問學」「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等典故也均由徐庶處出。
  • 我,農村寒門子弟,考上公務員後,親戚朋友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
    我們這邊的一位農村子弟考上縣城的公務員後,找了一位縣城裡的媳婦,家庭條件還不錯,小日子過得很不錯。二是心態的變化。寒門子弟一旦從事公務員,前後的心態肯定不一樣。在沒有考上公務員之前,可能會覺得自己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不是太好,比不上別人,甚至缺乏自信。
  • 上大學對於寒門子弟的意義
    但是,對於一個寒門子弟,上不上大學則意味著今後你要過怎樣的一種生活。之前看過一篇發表在雜誌上的深度好文:《我奮鬥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深刻地記錄了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在奮鬥了18年後看似獲得了和大都會裡的同齡人一樣的機會,但是那些根植在內心深處的家庭出生、生活方式、財務觀念,並不會因為學位、公司名氣、收入這些外在的符號而發生改變。
  • 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拼爹的時代,寒門子弟還有出路嗎?
    我想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對其他的參賽者公平嗎?有多少人看到這個信息,會頓時對未來充滿焦慮,尤其是那些寒門子弟,沒有優秀的爹媽,他們會怎麼想?當然,怎麼想不重要,而是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他們處在這種拼爹的時候,該如何突圍?他們還有出路嗎?
  • 衡中:拼不了資源背景,寒門子弟只能拼命
    而我想說的是存在即合理,誠然高考制度並不完美,但是直到現在它依然是寒門子弟或者說普通人擺脫命運枷鎖最公平的路。前不久,黑龍江考生趙桂寧,在以691分被清華大學錄取後,竟馬不停蹄的來到一家建築工地搬磚,為的是賺取學費,給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減輕負擔。
  • 這所非211大學實力強分數低,還不收學費,寒門子弟可以重點考慮
    但是在普通高校裡面卻有一所非「211」高校很突出,它不僅「不收學費」,而且實力強錄取分數偏低,真是寒門子弟可以重點考慮的好學校。汕頭大學是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廣東省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廣東省、李嘉誠基金會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也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會——李嘉誠基金會持續資助的公立大學。
  • 寒門子弟,考上公務員後,親戚朋友的態度將會大轉彎
    自從他被家鄉錄取為公務員以來,親戚和朋友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有些以前看不起他的人現在對他客氣了許多。實際上,如今的人們更加現實,確實存在他所說的現象。農村貧困兒童被接納為公務員後,他們的生活和各個方面都會發生許多變化:一是社會地位的改變。
  • 「底層文化資本」是寒門子弟「逆襲」的金鑰匙嗎?-虎嗅網
    這些學者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部分學者主張,來自社會底層的學生要想取得教育成就和向上社會流動,必須通過一定方式彌補自身家庭的文化資本匱乏問題。社會底層人群的文化資本匱乏是導致來自這樣的社會背景的學生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處於不利處境的重要原因。
  • 寒門子弟為何很少考進北大清華?鄉村教育路在何方
    只有鳳毛麟角的少數高考生,能夠以寒門子弟的身份,考進北大清華。這是為何呢?不少人認為,原因在於城鄉差別:不是農村孩子不努力,只因為區域分數懸差太多。北京孩子6百多分,就可進入清華、北大。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由農村到城市,本身就存在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一般來講,考上大學的,大部分進城了;沒有考大學的,做生意成功的也進城了。思想活絡的,雖然沒有發財沒有考大學,但是也進城打工了,再加會精打細算,能夠看出城市化趨勢的也搬家到城裡了。這樣的話,孩子放在城市受教育,和放在農村受教育,結果也是有所區別的。
  • 上大學對於寒門子弟來說,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嗎?
    實際上大部分的中、小學校基本都是公辦學校,出身寒門的子弟也只能在那裡就學很多公辦學校在偏遠的落後地區辦學,而且教學質量差,導致成績提不上去很多人早早輟學。就算沒有輟學最後考上高中,將來高考是90%能考上大學的!考上大學,並不代表將來就會有出息,能找到好的工作!
  • 寒門為何再難出貴子?
    高考雖然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種選拔人才制度,然而這只是結果的公平,教育的起點和過程是無法公平的。 寒門再難出貴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和客觀的,有社會和個體的。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耗資巨大的投入,現在考大學,更是一項綜合實力的考驗和較量。
  • 為什么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了,寒門卻還是難出貴子?背後真相扎心了
    為什么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了,寒門卻還是難出貴子?背後真相扎心了九年義務的普及,寒門家庭不用再擔心孩子上不起學,農村孩子紛紛有了受教育的機會,這一舉措看似把孩子們拉向了同一水平線,可為什麼寒門卻還是難出貴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