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情商能再高一點,特別是在與人相處這件事上。
通常人們會去學習一起溝通的技巧,希望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輕鬆,但這個與人相處,在大多數人的意識裡,除去了與孩子相處這一塊。
也就是說,大家想學習的,是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或者是同事,朋友的相處之道,鮮少有的是,想提高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其實,與孩子相處,反而是最讓家長頭疼的一件事。
為此,我採訪了一些王樂樂學霸同學的媽媽,然後透露給你們,這些媽媽們,最常對自己孩子說的5句話。
這句話,幾乎是每一個學霸媽媽喜歡跟自己孩子說的話。
倒不是因為他們的孩子是學霸,所以才愛他們的,而是因為愛他們原本的樣子,這些孩子才慢慢成為學霸的。
在中國,父母最喜歡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大約就是:「你看某某某,怎麼怎麼學習認真。。。」或者是「為什麼你不能像某某一樣,成績那麼好。」
好像在很多中國父母在心裡,都會有一個自己孩子的畫像,是他希望自己孩子成為樣子,但這個樣子,偏偏卻不是他孩子原本的樣子。
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孩子認為自己並不是父母喜歡的那個樣子。
這會給很多孩子造成困擾,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好。
現在回頭想想,的確,在法國,我從來沒有聽到法國的父母說過這樣的話,你看誰誰誰巴拉巴拉。。。,
有時候我也會問一些法國的父母,你們從來沒有注意到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的差距嗎?
他們基本都會很驚訝我這樣的問話,他們會說,你為什麼把關注點放在別人的孩子身上?
也對,我關注自己的孩子就好了,為什麼要關注別人的呢?
別人的孩子再好,也只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你的孩子再不好,也是你自己的。
所以,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那麼你應該愛他原本的樣子,而不是你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其實,這是一句神奇的話,如果父母能接納自己孩子原本的樣子,並能真心告訴孩子,「我愛你原本的樣子。」
相信我,你的孩子一定會變得讓你刮目相看,帶來無數的驚喜。
因為這句話,會讓孩子學會愛自己。更會讓孩子學會愛父母。
在中國,很多父母從心底裡,從來沒有把孩子的想法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他們習慣性的替孩子思考,替孩子決定。
在家裡,一般發生什麼事,大多數的父母都不可能問自己的孩子:「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他們會從心底裡覺得,小孩子,懂什麼。
這樣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會潛移默化的從心底裡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懂。
反之,如果,父母一直非常認真且誠懇的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一員,並詢求他的意見,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看法在家庭中是重要的,他也會對自己開始重視起來。
在法國,很多孩子,從小對很多事情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因為法國人的傳統就是,在吃飯的時候,一邊吃一邊討論身邊的事情,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會有發言的機會,而且,這樣的發言都會被每一個人認真聆聽。
法國的電臺也會有很多檔節目是請孩子來向政府官員或者是研究者提問,是一種非常正式和認真的態度,有時候我開車的時候會收聽這樣的電臺節目,孩子們的問題不一定是很深刻的,但是,這樣無疑向孩子們表示,你們在說,我們在聽。
這句話,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好奇心與探險的欲望,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如果一味的壓制孩子的欲望,可能會適得其反。
這個欲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新事物的好奇類,還有一種就是探險類的躍躍欲試。這樣的欲望幾乎時刻都會有,因為我們原本就是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地球。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這種心態非常害怕,像是對待洪水猛獸一般,覺得把孩子與周圍隔離開來,這樣,就可以預防壞的資訊來帶壞孩子。
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我們不可能24/24小時將孩子與世界隔離,更不可能將孩子隔離一輩子,應該讓孩子從小,便學會如何去分辨並且控制自己。
面對那些如潮水般湧過來的渴望時,父母其實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去接觸並鼓勵他去了解這些渴望的本質。
不止是孩子,當一個人,也包括了正常人,對某件事產生欲望,是因為強烈的吸引(事物本體)以及強烈的渴望(人物本體),但這樣的渴望在得到滿足之後,會漸漸的平息。
只有心靈極度空虛的人,會被欲望牢牢鎖住,越陷越深。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對某件事強烈的興趣時,你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讓孩子心靈產生了強烈的空虛。
其實,父母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足夠的信心,當一個孩子三觀正確,有明事理的父母,基本上,被帶壞的機率是非常小的,因為孩子自己有強烈的糾錯能力。
我所認識的法國學霸的媽媽們,基本都會鼓勵孩子接觸新的事物,這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危險。
其實,當你說出這句話的同時,你的孩子其實在心裡就已經形成了一種分辨的能力。
讓孩子學會去思考,並承擔相應的後果。
一個孩子不可能永遠不犯錯,也不可能永遠不承擔一件事帶來的後果。
這句話,建議和之前第三句一起使用。
當小朋友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可以鼓勵他去做,但是,同時,也應該讓他思考,這件事,產生的後果有哪些,是不是他可以承擔的?
在做之前,先思考。
這也是我對王樂樂說得更多的一句話。
是的,我兒子王樂樂也是別人眼中的學霸一枚,從小到大,都能在成績單上看到來自於校方的祝賀,而今年在新冠之下,他的全國統一摸底考試成績是18.15/20。
在法國,一般情況下,10分以上是及格(passable),12分以上是良好(assez bien),14分以上是優秀(bien),16分以上是優異(très bien)
而我,幾乎沒有管過他的學習,我基本上只會跟他進行思想上的溝通。
他一般提出的想法,我通常會鼓勵他去嘗試,然後再要他去思考,這件事,帶來的後果會是什麼。
有什麼是好的,有什麼是壞的?
哪一個更為重要?
需要捨棄什麼,需要堅持什麼,這些,都會進行一次有效的溝通。
當你向孩子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的孩子其實已經開始學會對自己負責任了。
這也是我經常會跟王樂樂說的一句話。這不是一句應付的話,而是我的真心話。
這句話看起來很容易,但說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很多家長會在心裡否定自己的孩子:「相信什麼啊,他就是個孩子,怎麼能放得下心,能相信他什麼??永遠支持?如果孩子要幹壞事呢?也永遠支持嗎?」
是的,如果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會相信自己。
如果父母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孩子只會越來越膽怯,越來越沒有勇氣面對困難。
王樂樂小時候,膽子很小的,怕高,怕摔,怕這怕那。
別人都跟我說,十七,你這兒子跟你不像啊,你小時候跟個鑽天猴似的,你兒子怎麼跟個小姑娘似的。
這些話,我從來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心裡想的是,我兒子怎麼樣,跟你有半毛錢關係嗎?
王樂樂自己也知道,他有時候會一本正經的對我說:「媽媽,我有懼高症。」
我通常就會非常不在意的對他說:「很多人都有這個症,成年人也會怕高的。」
有一天,他看著我說,指著公園裡一個攀爬的玩具(大約5米高)說:「媽媽,總有一天,我會爬到那個最高的地方。」
我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你需要媽媽為你做什麼嗎?」
他說:「你在旁邊看著我。」
我說:「好!」
王樂樂用了大約一年的時間,終於一點一點的爬上了這個玩具的最高處。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做任何的努力。
我就像他說的那樣,在旁邊看著他。
王樂樂站在最高處看著我笑的樣子,我永遠都記得,那是發自內心的驕傲和滿足。
我是十七,一位旅居法國的時差黨,眼裡有光,心中有渴望,一生都是少年。喜歡探討人性,兩性情感,親子教育,親子關係,筆鋒時而清冷犀利,時而比較沙雕,如果你也想和十七一起提升,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