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光寺位於成都市新都區,為我國著名佛教禪林,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它被譽為「長江流域四大叢林」之一,是我國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廟,也是我國唯一寺院建築遺存唐風的寺廟。
寶光寺佛塔
相傳該寺始建於東漢公孫述據蜀時期(25—36年)。隋名大石寺。唐末黃巢起義,攻長安,唐僖宗奔蜀駐蹕此寺,命悟達園師重修,改名寶光寺。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佔地9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坐北向南,以中軸線排列,主要建築由1塔(舍利塔)、2坊(天台勝境坊、廬山遺蹟坊)、3樓(鐘樓、鼓樓、藏經樓)、4殿(彌勒殿、天王殿、七佛殿、大雄殿)、8堂(伽蘭堂、客堂、齋堂、戒堂、禪堂、法堂、影堂、祖堂)和16庭院組成。各主要建築共有石柱400餘根支撐,在布局上形成了「寺中有寺,塔居中央」的建築格局,展現了佛教禪宗早期塔寺一體的建築風格。寺內有著名佛家楹聯一幅:「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為建築空間塗抹了佛家的空玄意念。
寶光寺
藏經樓為寺內最大重簷歇山式建築,重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樓高近20米,與舍利塔高度相等。因唐僖宗避亂於蜀,曾作行宮於該寺,故重建為面闊9間,進深5架,簷牙高啄,巍峨壯觀,佔地1000多平方米,為寺內最高一殿。樓下為法堂,是方丈升堂說法之地。整個建築由石柱與石磴互為連接,以木枋、木穿逗勻稱串連以支撐屋面。基礎以石開槽與石門坎緊鎖,面層木板以陰陽相掛。殿內兩壁,均以厚木板企口縫拼鑲而成,黑色塗面,高約6米。殿內梁柱裝飾華麗,雕刻精細,卷棚屋頂,塗黃紅色,以表達神權與皇權統一的設計立意。
藏經樓
大澈堂為寺中大跨度建築,位於大雄殿後,始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民國十一年(1922年)重建。此堂面闊5間,中堂三間,長14.8米,進深12米。堂中矗立沖天柱2根,以木穿枋並聯一體,以增強建築的穩定性。在沖天柱南北兩側,各用1根7米橫抬梁分別架於兩端排架之上,其上設縱抬梁構成中間二列,筆架梁用以支撐檁、椽、瓦脊等屋面部件。在緊接抬梁處,以滿堂木製天棚把整個中堂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全部隱蔽,下部泥塑佛像,佛龕把沖天柱的腳部遮蓋起來,使正面不見一柱,形成長約14.8米,寬12米的大跨度建築。此堂構思巧妙,結構合理,根據推算,整個屋頂重約30餘噸。
寺中羅漢堂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之一,位於大雄殿右側,始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平面呈田字形,建築面積1830平方米。堂內塑像,縱橫交錯,走道互通,宛若迷宮。該堂為抬梁式木構架,設石柱68根,以4個棕角、4大架梁穿堂。屋面設16條闢溝倒水,中用四方亭掩水,構成了田字形平面布局。為了採光通風,堂中設4個6米見方天井、36樘1.8×3米的窗洞。佛像置於房柱前或空檔之間,避開了石柱遮擋,使體態萬千的77尊佛、菩薩、祖師和500尊羅漢尊尊可見。塑像中有康熙和乾隆二個帝王入座,他們與眾不同,不著僧裝,不拿法器,頭戴風帽,肩披錦氅,身穿龍袍,馬蹄袖外露,安然端坐,使羅漢堂增添了神權與皇權結合的威嚴氣息。
羅漢堂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註明「來源:成都方志」。
圖片來源:網絡
圖文編輯:阿珂
圖文校對:阿茶
技術支持: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