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般若寺,東三省四大佛寺之一。說起般若寺,很多不了解的人都會把名字讀錯。般若(bō rě ),是佛教詞語,全稱「般若波羅蜜多」(梵文:Praj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羅蜜」。日常我們在一些電影裡看到某些寶藏的開門密語。
般若意為『智慧』的意思,卻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指洞視徹聽、一切明了的無上智慧。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區別,所以用音譯而不用意譯。所以,寺廟的名字應該是般(bō)若(rě)寺,而不是我們經常叫的般(bān)若(ruò)寺。全國各地除了長春以外,在其他省市也有分布,所以大家下次見到千萬不要讀錯。
長春般若寺,位置在長春市長春大街377號。1923年佛教天台宗大德釋倓虛法師(湛山大師)來長春講「般若心經」,隨後創建此寺廟,取名為般若寺。般若寺最初建在南關區西四馬路。1931年才遷到西長春大街現址重建。般若寺佔地七千二百平米,是長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廟。
般若寺重建時由偽國都建設局負責設計與監理,中國人創辦的四先公司負責施工。1932年開始建設,由於是中國傳統的佛教建築,所以在設計中沿用了中國傳統佛寺的布局形式,並參考了北方寺廟建築的習慣作法。個別繁瑣之處,也許源於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詮釋的障礙。般若寺可能是當時由中國人參與設計並建造起來唯一的一處大型建築。
般若寺的山門為並列的三座拱門組成,門樓簷角飛翹,錯落有致,建工精巧,門側紅牆寫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寺內殿堂聳立,樹木成蔭,蔚為壯觀。進門左右有鼓樓和鐘樓,正面為天王殿,殿內正中供奉彌勒佛像,兩側有四大天王腳踏八怪塑像,栩栩如生。
殿後塑有護法韋馱菩薩立像.大雄寶殿建在天王殿後面,是整個廟宇的中心,寶殿外觀莊嚴雄壯,鬥拱交錯,簷於高啄,畫棟雕梁,彩畫精麗,金碧輝煌。殿內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主,兩側為十八羅漢;殿後供奉觀世音菩薩佛像;再後便是藏經樓,收藏著大量佛教經典。殿前蒼松翠柏,古樹參天,與寶殿紅綠相映,顯得格外雄偉壯觀。寺院還建有東西廂房數十間,分別為禪堂、齋堂、起居室等。
長春般若寺,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廟。般若寺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信徒們在這裡舉行廟會,屆時來這裡遊覽觀光的人們常常達數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