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詩詞文化,是我國獨有的藝術形式。詩在唐朝開始興盛,詞在宋朝開始流行,詩詞其實本是一體,詩中常常有詞的成分,詞中也有詩的含義,彼此交融在一起,我國的文字魅力才愈發顯得動人心弦。
歷史上喜歡詩詞歌賦的文人有很多,但是在我國唐朝以前,詩詞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呢?在我國漢朝時期或者更往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詩詞的存在形式多半是以楚辭的方式進行演化,久而久之就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詩體,名字叫「樂府詩」,而漢朝的「樂府詩」稱為「漢樂府」。
漢樂府介於楚辭詩經和唐詩宋詞之間,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而且樂府詩讀起來有點像是曲調,因此常用在宴請賓客的席間,由佳人演奏,以供雅士們消遣。有的樂府詩優美婉轉,有的卻盪氣迴腸,給人無窮的想像空間。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首漢樂府,可謂是大氣磅礴之作,詩中言辭豪邁,冠絕古今,堪稱一絕,短短23個字,寫盡了歷史的風雲變幻和對未來的憂心忡忡,這首詩就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漢樂府」只要短短3句話,23個字,但是讀起來卻是氣勢恢宏,豪情萬丈,劉邦寫這首詩的時候,也是處處透漏出大氣的胸懷。詩中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開篇就提筆不凡,這句話表現了風雲際會的場景,實際上寫的卻是戰場上慘烈的情況,各路義軍逐鹿中原,一時間天下的形式變化萬千,就像大風突然颳起,雲突然上揚,風起雲湧,讓人摸不著方向。但是劉邦最後勝利了,顯然這句話是回憶,隱隱帶著勝利的喜悅。
下一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是承上啟下,風雲際會的背後是自己得勝歸來,帶著勝利者的姿態,給天下之人施加恩澤。這種施加恩澤的方式,詩人用「威」這個字,代表了作者想長久的傲視天下,睥睨群雄。這句話寫的是現在的狀況,劉邦在治理國家這件事情上,一直在付出自己的努力,不過他還有些擔憂。
第三句揭示了劉邦擔憂的理由,朝中日漸空虛,各路封王的大臣一個個虎視眈眈,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這大漢江山何時易主,都是未知之數,不是被外族入侵,就會被亂臣反叛。於是詩人開始有了擔心,吟出那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希望有忠勇賢良的將領,幫助他一起守江山,這裡的猛士不但指的是將士,也指的是謀臣,忠臣等等。
縱觀全詩,由過去的回憶,到如今的現狀,在到未來的展望,通過不斷遞進的寫作手法,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在盛世之中看到的我內憂外患,在歌舞昇平中處處潛藏著危機,我們不得不佩服劉邦的高瞻遠矚。而且詩中韻律優美,三個「兮「字,更是意境悠遠,讓人心馳神往。
今日話題:你喜歡劉邦這首《大風歌》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區交流,我們一起討論學習。文 | 國學大觀園
更多原創好文,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與您品讀國學經典,感悟智慧人生,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