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寄託情懷的文學載體,尤其是在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擅長用古詩去抒發心中所想,這種抒情言志的表達方式,最容易被人接受,同時也能夠體現出一個文人的文學素養,像李白、杜甫等詩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生創作了不少古詩,當我們在閱讀這些古詩的時候,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詩之人的心情,不過在歷史上卻出現了一首「最懶」的詩詞,全詩總共有39個字,但是卻重複了36個字,雖然看似是在偷懶,但是每一個字,都蘊含著詩人的文化底蘊。
這首詩詞就是來自於《詩經》之中的《王風·黍離》,這首詩詞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其中像「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一句在三個排比句中,一字不差完全複製了下來,讓不少人都感覺這首詩的作者未免也太懶了吧,一字未改直接照抄,卻意外成為了《詩經》中,最為經典的一首詩詞,其實仔細讀完這首詩詞之後,你就會感受到,其實無論是換掉那一句話,都會失去以前的味道,想必這就是詩人帶給大家的感受吧。
這首詩詞創作於西周滅亡之後,詩詞的作者曾經是西周的一名舊臣,從在朝為官淪落到如今的境地,他心中也有很多的感慨,在一次遊歷過程中,途徑西周的舊都洛邑,想起了當年在朝時期的場景,勾起了無數的回憶,於是就打算去看一看自己的舊都洛邑,越往裡面走,作者的心情就越是低落,看到曾經繁華、金碧輝煌的宮殿,早就夷為平地,心中很不是滋味,此時的洛邑早就沒有了往日的風光,全是莊稼地。
站在這個地方,作者的心中悲慘萬分,眼淚也止不住往下流,一旁的農夫看到這個景象,不免感到好奇,為何一個文人會對著一片莊稼地掉下了眼淚呢?此時的作者也顧不了這麼多了,看著這片荒涼的景象,感慨於家國興亡,心中有萬千的話想要有感而發,於是便寫下了這一篇,讓人感覺悲傷又哀怨的古詩,寄情於景情景交融,想必在作者的內心之中,充滿了故國之思吧。
始終描寫的場景,給人一種空靈而且抽象的感覺,其中蘊含著作者,對於故國家土的追思,同時也寄託了自己的悽涼之情,全詩之中,有三個排比句,每一章也就十句話,但是卻一直在使用重疊的字眼,雖然是這樣,但是讀起來的感覺卻依舊朗朗上口,整首詩詞的基調,給人一種悲傷的氣氛。
這首詩詞中描述的場景,總給人一種悲從中來的感覺,讀完之後,總是忍不住淚流滿面,詩中寥寥幾字,感情卻層層遞進,不愧讓後世人嘆為觀止,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卻從不被超越,可見這首詩詞的地位,是不容易被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