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上了熱搜,是說一個七歲的女孩在超市偷了東西,不管媽媽和店員如何問,孩子都不承認,無奈之下媽媽就選擇了報警,想給女兒一個教訓。
其實,我理解這個媽媽想要教育孩子的那份心。
但是對一個七歲的孩子做出的不恰當行為直接選擇報警,我感覺是不太合適的。
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選擇「偷」,而不是找媽媽「要」?是不是我們的親子關係出了什麼問題?
我想,這些問題的答案,除了在自己身上尋找,更多的是要靠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
我們不僅僅是要讓孩子了解偷東西是不正確的,更應該弄清楚這一行為背後潛藏的深層次原因。
並不是要把這些問題都拋給警察來做,這是很不現實的。
偷東西固然有錯,但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還有沒有比報警更好的方法呢?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孩子當做小偷來對待,這樣的教育是不是又有一些過度呢?
在我小時候那會兒,可能或多或少就會有一些偷偷摸摸的行為。很多時候孩子偷東西只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並不會意味著通往罪惡的深淵。
在我看來,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偷東西不對,最最重要的,是要弄懂孩子為什麼偷東西。
就拿那個新聞來說,七歲的孩子為什麼不讓媽媽買,而選擇悄悄拿呢?
也許我們可以猜到,是不是因為每次孩子要什麼東西,媽媽都特別嚴厲地批評,孩子害怕了不敢說呢?
還是因為,媽媽每次都抱怨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孩子覺得不好意思再給父母添麻煩呢?
還是因為這個女孩平時和媽媽關係就不好,用偷東西的行為來反抗媽媽呢?
由此可見,偷東西只是表面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會有許多許多。
對於父母來說,重要的一點就是儘可能多地考慮潛在的原因和背後的動機,以便正確處理孩子的偷竊行為。
下面這些是孩子們偷東西的一些常見原因:
學齡前幼兒通常會「順」走他人的物品。在這個年齡段,他們對偷拿東西對他人產生的影響和傷害還缺乏清晰的了解。他們不理解去商店需要付錢買東西而不能直接拿。
由於孩子們自控力差,有時會出於一時衝動而偷偷把想要的東西放進口袋,並不考慮其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
有些孩子偷拿東西,並不是出於真的需要這件物品,而是企圖利用偷東西的行為吸引父母或老師的注意力。
很多時候,一些孩子之所以偷東西,是因為他們想擁有買不起或是父母不同意買的東西,這樣的話,孩子們就會選擇去偷。
關於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了,明天我們會為大家帶來糾正孩子偷東西的正確做法,歡迎關注我們,有關孩子心理、教育的困擾,都會為您答疑解惑,歡迎關注我們,一起來談談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