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網絡非常發達,這些年很多的「校園霸凌」事件,一次次的衝擊著我們家長朋友內心,眾多的家長朋友也開始越來越重視與關注這一問題。
很多人覺得孩子在學校打打鬧鬧很平常,我們小的時候也確實如此;但現在好像完全變了味道;家長不管的話,很可能孩子會成為其他孩子「重點照顧」的對象。
而家長管更是不知道從哪裡管起,很多家長都怕如果方法不得當,可能會讓事件變得越來越嚴重,這可愁壞了很多家長朋友。
我們70後的父母輩,很多都會這樣告訴孩子:「誰欺負你你就打回去,出了事爸媽給你兜著。」其實這種方面非常不可取,一方面孩子爭鬥時候極易發生危險,另一方面也助長了孩子的傾向。
而有些家長更加極端,他們往往會說:「我的孩子,誰也不可以欺負,欺負我孩子我就還回去。」一個成年人對孩子動手是極其不好的做法,不僅極容易傷害到他人,還有可能會觸犯法律;而且,你也未必能夠護孩子一生。
同時,父母的這種不當行為,也會使孩子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從而導致孩子身上的問題越來越多,並且仍然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還有一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那就是要求孩子一味的容忍;他們總會對孩子說:「他欺負你你就離他遠點,別和他玩」。
其實這種做法更加不可取,總有家長認為只要一味的隱忍就能夠躲避這些「校園霸凌」;其實不然,遭受暴力的孩子們從來都是比較靦腆乖巧的,但這種事情不是你想躲開就行的。
往往自己的孩子越是忍耐,而施暴的孩子則會越來越放肆;如果作為家長的你,這樣告誡孩子,那麼這只會讓孩子遭受到更多的暴力,甚至釀成悲劇。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為什麼他不欺負其他人,卻單單欺負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這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孩子受欺負後告訴家長,父母卻將責任歸咎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本身已經受了很大委屈,因為信任才把事情告訴家長,而家長卻選擇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這很可能會破壞了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導致孩子再不敢與家長說;這也是「校園霸凌」事件頻發的始作俑者。
寫在最後:
其實孩子是渴望依靠父母的,在遭遇到不公或欺辱後,首先一定是告訴爸媽的;而家長如何判斷、處理,並解決這事情,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要知道使用了錯誤的方法很可能讓事件變得更嚴重,而家長們如果處理得當,不僅能夠增強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也能夠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所以,在處理這種問題時,家長朋友們還是要用點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