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任何一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被「霸凌」或實施「霸凌」的人,想想如果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內心一定是憤怒甚至絕望的,作為家長的都能理解這份心。
但對這一問題如何去解決一直是老大難的問題,家長們希望老師和學校多做些什麼,但事實證明情況依舊還在。
學校和老師的作為往往發生在壓力之下,也就是問題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因此,預防和杜絕校園霸凌,家長也應該行動起來,用力量與智慧武裝孩子。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是否有被「霸凌」或被欺負的經歷呢?「霸凌」也許沒到這種程度,但或多或少都有被人「欺負」的經歷。
比如同桌的故意捉弄,拿原子筆戳人,這時候是選擇忍耐、反抗還是告老師呢?方法有很多,但不同人的不同做法結果也不盡相同。
校園霸凌會成為一些孩子的煩惱,在這過程中不自信是持續遭受惡意對待的很重要原因,如果面對來自同學不好的行為時能保持自信去拒絕,去說不,情況會變得很不一樣。如何擁有自信的力量,是父母可以給予孩子的來自家庭的支持。
自信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比如說班上成績好的同學很少會被其他孩子惡意對待,因為這些孩子的成績足夠好,在老師眼中是重點關注對象,如果發現這些孩子遭到「騷擾」,老師一定會上心處理。
這種情況下,老師的關注和照顧會成為力量的來源,好成績在學生之間一定程度也建立了自己的影響力,力量感可內可外,對此,家長是否得到了啟示呢?
力量感是自尊自信的力量,但外部同樣可以給予孩子力量感,比如以上提到的老師的因素,同樣的家長也可以給到孩子力量感,關於力量感大可以分為兩類。
一是對自我的認知和自我價值感的認知,在面對「霸凌」的時候不會因為脅迫或壓力做出不利於主觀發展的改變;
二是讓自己覺得有能力去面對「霸凌」行為,有能力不意味著要戰勝實施霸凌者,而是表示有能力去處理這件事。
1)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Ta
父母對孩子的愛永遠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缺愛的孩子內心是不自信的,會經常懷疑自我,思考為什麼自己得不到更多的關愛。
以至於在行為上變得容易妥協,對他人提出的要求服從度高,這一心理會讓孩子在學校內招致更多的欺負甚至霸凌的可能。
被父母愛著的孩子會擁有更多的力量感,明白自己值得被愛,值得被尊重,被平等對待,這樣在面對霸凌的時候才會用發起反抗的勇氣,父母是孩子童年乃至青少年階段最大的力量源泉。
媽媽可以成為鼓勵和溫暖的港灣,爸爸則是孩子內心的保護罩,為孩子撐起一片天。
一份留守兒童報告數據顯示,爸爸外出務工不在家的留守兒童遭受霸凌對待的情況比父親在身邊的要高,從心理層面看,來自爸爸的愛和力量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2)告訴孩子要有自己看法
孩子慢慢長大後,會有自己的意識,對父母的一些意見產生不同的看法,這並非意味著孩子不聽話了,而是孩子慢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必經之路,產生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想。
在此期間,告訴孩子尊重自己的想法,但別人的意見也要參考,並且僅僅是參考而已,不要讓他人的意志成為自己行為的標準。
不自信的孩子總想成為父母、老師所要求的那樣,甚至對周圍同學提出的要求也言聽計從,對此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去思考關於自我的話題。
比如一件事的看法,孩子如果習慣去表達「老師說」、「別人都說」……在這一情況下,家長要必要引導孩子多多地進行深度的自我思考,而不是拿別人的看法來武裝自己。
3)告訴孩子要表達自己的感受
世界上沒有那麼多感同身受,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但作為家長的要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同時為了更好的達成這一點,鼓勵孩子去表達,讓意見實現交換,生活中會減少很多矛盾。
比如在親子交往中,一些孩子不願與父母交心,在此情況下父母很難理解孩子內心真實想法,教育也會變得難以開展。
同樣的,在應對校園霸凌的時候,大多數霸凌者只沉浸在自己的快感和「成就感」世界中,對其他人的感受是忽略了的。
要實現有效的內心感受交換,去表達試圖讓對方明白是一種途徑,雖然難度依舊在,但至少可以嘗試去改變,對不願接受的事敢於說不。
4)告訴孩子,任何人沒有傷害他人的權利
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應該得到尊重,並獲得不被傷害的權利。這一點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以對孩子施加影響,比如家長在做一些事的時候去徵求孩子的意見。
而不是以家長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做,這樣可能會傷害到孩子,不顧孩子的感受,以此潛在地也會改變孩子的觀念塑造,導致孩子成為可能的「霸凌者」。
教會孩子自信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尊重,這樣的力量才健康積極,不主動欺凌別人,在面對霸凌時也更有力量感去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益。
區分遊戲和欺負,勇於表達
被霸凌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大家不妨回憶一下自己被欺負或遭到父母代辦下產生的委屈的心,總之必然不是好的情緒。其中校園霸凌往往發生在遊戲和打鬧中。
因此教會孩子區分遊戲打鬧和「欺負」的不同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遊戲中感覺到被不好地對待就要大聲提出來,這是表達自己的權利,如果選擇忍讓,默許下的欺負行為可能被持續放大,甚至進一步發展成霸凌。
尋求幫助的智慧
孩子在遭遇霸凌時。首先想到的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家長,老師是行為制止的行動派,而家長是給予意見和力量的來源。
在發生被霸凌情況下,耐心聽孩子說,同時和老師了解情況,在行動和內心上都給予孩子支持,這樣內外處理才能讓霸凌被杜絕,否則光是一方進行努力,霸凌的行為可能會持續下去。
分析霸凌背後的原因
霸凌者的出現是教育的缺失和管理疏忽,那麼被霸凌者呢?自身存在等問題並非過錯,但一些方面依舊需要引起重視並加以改善,這樣未來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被霸凌孩子背後是否潛藏著家庭因素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給予孩子的一切影響都會潛移默化改變孩子,形成支持他思想、行為的支撐,因此好的教育下孩子既不會成為讓人厭惡的霸凌者,也不會淪為遭人霸凌的「被霸凌者」。
在霸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往往存在不自信的情況,以至於在被欺負的時候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表達,去反抗,自卑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負,對這類孩子家長要注重自信教育,給予孩子更多內心的力量,在社會安全感上,父親能夠給予的力量無疑是更多的。
另孤僻的孩子也容易成為被欺凌對象,讓孩子多一些社交其實也可以幫助孩子免受霸凌,內向的孩子容易在遭遇欺負時陷入孤立無援。另外多交友也符合人社會性的發展,在和人多交往的過程中才能成長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減少被霸凌的可能。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樂成長,霸凌某種程度上難以被消滅,那麼培養孩子的力量感,讓孩子用智慧解決就成了很重要的家庭教育課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