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中國遠徵軍中的翻譯官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他們絕大多數是從大學裡直接招募,文職,沒有軍銜,但是享受少校待遇,而美軍則在遠徵軍的團和師級單位設聯絡小組。
中國遠徵軍方面有什麼事需要與美軍溝通,軍用地圖、裝備使用說明書等等資料,大都是英文,這些都離不開翻譯官,因為遠徵軍官兵普遍英語水平大都比較差,而這些翻譯官在進入軍隊前,還都是些學生,英語固然是會一點,可擔負軍隊翻譯,過程並不輕鬆,工作也很繁重,有時候,還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為了幫助這些翻譯官儘快投入到工作當中,在分配工作之前,所有人必須經過譯訓班培訓,可是因為這個培訓的時間太短了,沒有真正學到什麼東西,結果,一個翻譯官在密支那戰役中出了大錯。
當時有一個中國遠徵軍的團被包圍,請求支援,可是翻譯官在翻譯時,把surrounded(被包圍)翻譯成了surroundered(投降),讓美軍錯誤地認為那個團已經投降,從而沒有進行支援,造成了重大損失,後來中國遠徵軍再下達命令時,一律改為中文,生怕再出錯。
進行後勤支援的時候,出錯也是很致命的。中國遠徵軍進行緬北反攻作戰時期,後勤物資的補給基本靠空投,部隊需要什麼物資,通過翻譯官開清單,交給美軍聯絡組,由他們向後勤通報,結果有一次,部隊申請的是手榴彈,結果空投下來的卻是槍榴彈,怎麼都找不到是哪個環節出了錯,部隊轉移時又帶不走,只能丟掉。
不過,像這樣低級的錯誤並不是經常發生。大多數時候,翻譯官們都非常積極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在與美軍聯絡小組的相處當中,抓緊一切時機學習軍用英語,儘可能地減少犯錯的機會。
比如,「SOS」原來是海難的求救信號,但是在軍隊裡代表後勤部,因為後勤部的簡寫是SOS(Service of supply),吉普之所以叫吉普,是因為它不光能在各種地形行駛,卸掉輪胎後,還能放在鐵軌上拉著火車車廂走,是英文單詞多功能(General Purpose)車輛的意思……
翻譯官們在工作中飛速地進步著,在中美合作當中充當了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他們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美軍聯絡組的一致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