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官:歷史的另一個側面

2021-02-22 大民說英語

今日推文目錄

 

1、「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

2、語言學家、心理學家龍飛虎:學英語為什麼要從聽開始?

3、翻譯官:歷史的另一個側面

4、語法大全!20張圖,徹底分清英語中的主、謂、賓、定、狀、補

5、經典英語學習教材《走遍美國》視頻(07)

6、文化ll《你好,中國》(Hello, China)英文版(69-70)

 

本文為第(3)篇,其餘推文關注後可看,歡迎關注!

盤點翻譯官的發展史,紀念這些前輩,了解極少為人關注的歷史側面。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衣冠楚楚,風度翩翩,在涉外場合上從容奔波,卻很少能站到聚光燈的下面;他們精通外語,憑藉過硬的語言素質為國家與民族間交流牽線搭橋,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歷史事件,有時甚至影響著歷史的發展,但在史書工筆中卻很少被記載,甚至連姓名出身都鮮為人知。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翻譯官。

 

「翻譯官」這個職業在中國由來已久。從堂邑父陪張騫出使西域,到近代設立京師同文館培養外語人才,一代又一代翻譯官為中國的民族交流和外交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翻譯官的發展史,來紀念這些前輩,也來了解這個極少為人關注的歷史側面。

 

中國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在《中國的語言》一書中考證指出,古代中國一共有過129種不互通的語言,因此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翻譯官」早早地便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歷朝歷代不可或缺的一個官職。

 

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典籍中已經出現了有關翻譯官的記載。《禮記·王制》中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的記述,是說懂得東方語言的翻譯官稱為「寄」,懂得南方語言的稱為「象」,懂得西方語言的稱為「狄鞮」,懂得北方語言的稱為「譯」。「寄象狄譯」四種人才構成了商朝的翻譯官體系,共同負責商朝的對外交流活動。

 

到了漢朝,漢武帝時期,朝廷專門設立了「大鴻臚」機構,為「九卿」之一,大鴻臚下設「譯官令」和「九譯令」,負責諸侯、藩屬與對外聯絡事務,其職責與翻譯官大致相同。此外,漢朝還出現了史上第一位有明確記載的翻譯官——陪同張騫出訪西域的堂邑父。

 

圖1,莫高窟中的《張騫出使西域圖》

 

堂邑父又名甘父,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堂邑父故胡人,善射。」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隴西」。堂邑父作為張騫的翻譯和嚮導出使西域,「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由此可見,堂邑父雖是胡人,卻漢朝忠心耿耿,陪同張騫在西域度過了十三年艱難的時光,在百餘名使者中只有他最後陪張騫回到大漢。

 

雖然我國早就有了關於翻譯官的記載,但像堂邑父這樣有幸被載入史書的譯官卻屈指可數。唐朝時朝廷沿用「鴻臚寺」機構作為管理少數民族並掌管翻譯的機構,翻譯官稱作「譯語」,由二十人構成,但史書中缺乏相關記載,反倒是一些民間人士在對外交流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中又以佛教人士居多,例如東渡扶桑(日本)的鑑真和尚,西天取經的玄奘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取經的玄奘法師雖然在歸國後廣受禮遇,但在出國時卻是以「非法偷渡」的方式出去的。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時國政尚新,疆場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藩。」玄奘出關時並未獲得玉牒,因此是憑著取經的信念偷跑出去的。幸虧他遇上的是求賢若渴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歸國後才沒被追究「偷渡」的事。玄奘回國後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圖2,玄奘法師畫像

 

到了宋朝,由於常年與遼國和西夏打交道,翻譯官就顯得更為重要。宋時沿用鴻臚寺機構,下設禮賓院,掌管朝廷與吐蕃、党項等民族的朝貢款待及互市翻譯等事,禮賓院的翻譯官叫做「通事」。宋代的翻譯官地位也有了明顯提升,宋初的劉重進因通曉契丹語而不斷加官進爵,最後被封為燕國公;南宋譯官王抃因為語言能力出眾、多次出使金國而受到宋孝宗信任,一直做到五品樞密院都承旨,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

 

到了明清時期,翻譯官中出現不少「洋面孔「。許多歐洲來的傳教士在中國朝廷中任職,成為兼職翻譯官,例如順治時的傳教士湯若望、康熙時的傳教士馬國賢等人。除了幫助朝廷翻譯外國文獻外,這些「翻譯官」還曾將皇帝遺詔等重要文件翻譯成外文在歐洲出版,如今這些文件都已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輔助資料。

 

圖3,湯若望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與西方列強打交道,「洋務」成為清政府最重要的公務之一,對翻譯官的需求也就空前上漲。1861年,清政府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京師同文館」,專門培養翻譯人才和洋務人才。由於清政府貧弱,與外國籤訂條約都要以外文為準,恭親王在《奏請創設同文館說》中說:「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情性,……欲悉各國情形,必諳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欺矇。」由此可見同文館的設立有極強的現學現用的目的。

 

圖4,京師同文館舊址

 

儘管同文館的設立事出被動,但總算是開啟了中國培養現代翻譯官的先河。從1862年第一批十名學生入學開始,到1902年被併入京師大學堂,同文館在40年間培養了數百名翻譯人才和外事人才。從1868開始,同文館學生開始在清朝使臣出訪國外時擔任隨行通事翻譯;1876年,清政府在各國建立公使館,各館成員中均有同文館的畢業生,如駐英國公使館的德明、鳳儀,駐法國公使館的聯芳、聯興等。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曾作為公使出使英法,亦是帶同文館學生同行。在《曾紀澤日記》中,曾紀澤記載了臨行前與慈禧太后的一段對話:

 

(曾紀澤)對:「臣略識英文,略通英語,系從書上看的,所以看文字較易,聽語言較難,因口耳不熟之故。」問:「你既能通語言文字,自然便當多了,可不倚仗通事、翻譯了。」對:「臣雖能通識,究竟總不熟練,仍須倚仗翻譯。且朝廷遣使外洋,將來將成常局,士大夫讀書出身後再學洋文洋語,有性相近、性不相近,口齒易轉、口齒難轉之別。若遣使必通洋文洋語,則日後擇才更難。且通洋文、洋語、洋學,與辦洋務系截然兩事;辦洋務以熟於條約、熟於公事為要,不必侵佔翻譯之職。對:「臣帶英翻譯一名,法翻譯一名,供事一名,均俟到上海匯奏。」

問:「他們都好否?」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清政府官員辦理洋務的思路,也能看到同文館在外事活動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近代中國最早的翻譯家及洋務學者張德彝也是同文館出身。張德彝的《航海奇述》《再述記》等著作是我國最早介紹西洋社會的書籍,「巴黎」「白宮」等許多外文詞彙亦是首先由張德彝翻譯成中文。

 

到了民國,由於教育界非常注重外語的學習,所以不再需要專門學校來培養翻譯官。民國時期的翻譯官出身、背景各不相同,但其中最知名的還要屬西南聯大學生出身的翻譯官團隊。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援華飛虎隊、緬甸遠徵軍的成立,軍隊中需要大量外文翻譯,伴隨著「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許多聯大學生選擇投筆從戎,大多數人被分派擔任隨軍翻譯,其中包括清華校長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後來成為著名詩人的穆旦等人。

圖5,西南聯大歡送學生參軍

 

與此同時,在解放區延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翻譯官隊伍也逐漸建立起來。1941年,位於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成立俄文大隊,在年底轉為延安軍事學院俄文科,由徐向前領導,逐漸發展成為翻譯官專門學校。1944年,俄文科與新成立的英文科獨立為延安外國語學校,並於1949年北平解放後進駐北京,成為北京外國語學校。這是新中國第一所外語學校,為新中國培養了不計其數的翻譯人才與外事人才。1949年10月1日,北京外國語學校師生一千餘人到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外校師生隊伍時高喊「外國語學校的同志萬歲!」可見這所學校的地位之高。

 

新中國成立後,除北京外國語學校外,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領導下,又於1955年成立了外交學院,這兩所學校為新中國培養了大多數翻譯人才。而在新中國的翻譯官裡,最著名的兩位大概要數唐聞生和冀朝鑄。如果說以前的翻譯官是為改變歷史進程的人提供服務,那麼這兩位翻譯官可以說是親身參與了改變歷史的進程。

 

圖6,唐聞生(左2)與毛主席

 

唐聞生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曾長期擔任毛澤東主席的英文翻譯。作為彼時「出鏡率」最高的翻譯官之一,唐聞生不僅深受毛主席信任,也受到了基辛格和尼克森的格外注意。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時,基辛格便稱讚南希·唐(唐聞生的英文名)學識淵博,精明強幹,甚至開玩笑說:「南希·唐的水平可以去競選美國總統。」

 

而另一位翻譯官冀朝鑄的影響力也不弱於唐聞生。冀朝鑄畢業於哈佛大學,於1950年回到新中國參加外交事業,後來長期擔任周恩來、鄧小平等人的英文翻譯,曾出現在許多歷史重大場合中,《紐約時報》評價他說「雖不參與具體決策,但有效推動了外交進程」。從韓戰中的板門店談判,到1979年鄧小平訪美,幾乎所有外交大事中都有冀朝鑄的身影。1979年,冀朝鑄作為隨行翻譯陪鄧小平訪問美國,期間觀看馬術表演,正是冀朝鑄靈機一動,為鄧小平戴上一頂白色牛仔帽,使後者的訪美行程中留下了一張極具感染力的影像。這張照片傳遍了歐美,讓西方人看到一個隨和、親民的中國領導人形象。作為一名翻譯官,冀朝鑄這點「小聰明」大概是比語言翻譯更重要、也更難得的貢獻。

圖7,訪美期間冀朝鑄為鄧小平戴牛仔帽

 

參考資料:

[1] 《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圓望角

[2] 《晚清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途徑和特點》李燁

[3] 《新中國翻譯人才的現狀與培養》潘天翠

[4] 《唐聞生自述》唐聞生

來源:中國國家歷史,ID:zggjls,作者:亦辰;轉載經過授權,謹致謝忱!

推薦閱讀

赤子丹心照汗青一一泣淚悼念當代最偉大的外交家冀朝鑄先生

許淵衝:年近百歲仍不輟,一生只為譯事來

常城,劉洋:中國翻譯家河大教授劉炳善的20年莎翁「情」緣

藍芳:「資深翻譯家」王宏印:文海漫遊 播種真知

劉炳善:一個人的二十年——我怎樣編纂一部莎士比亞大詞典

黃友義:譯者的擔當——從《楊憲益翻譯研究》說起

關愛和:劉炳善:苦學追少壯 痴情耽莎翁

盧東民:王宏印先生學術成果一覽:謹以此紀念駕鶴西去的譯界大師

王曉農:學界巨擘,名師風範—— 記王宏印教授的學術人生

徐菡:乘物以遊心,逍遙譯海間——專訪新疆優秀譯者胡婧

楊建平:翻譯資格考試專家談如何提高翻譯實踐能力

楊依依:廿載光陰彈指過 未應磨染是初心——專訪優秀自由譯者許光亞

相關焦點

  • 翻譯官
    翻譯官 生活工具 大小: 11.16M
  • 譯觀|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
    資料顯示有關翻譯官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朝,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設立同文館,培養英、法、俄等語種的翻譯人才,中國翻譯事業至此步入正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紀念這些前輩在歷史長河中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 一本讓1,000,000名讀者立志成為翻譯官的愛情小說
    5月23日,《親愛的翻譯官》在象山舉行開播發布會,有近15萬網友在忙碌的周一上午收看樂視同步直播,不愧為2016年廣受關注的超級IP。《親愛的翻譯官》定檔海報楊冪、黃軒聯手演繹《翻譯官》愛情故事作為這一IP的原著,小說《翻譯官》是作者繆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其中女主人公喬菲夢想成為一名翻譯官,而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努力地學習與工作,即使飽受磨難與非議,也從未放棄。
  • 韓語翻譯官
    >*使用360官方商店能下載目標軟體,安裝更安全 韓語翻譯官簡介
  • 《翻譯官》這麼爛難都逆襲!無理閹割就能火徹底?
    原標題:《翻譯官》這麼爛難都逆襲!無理閹割就能火徹底?最近火得一塌糊塗的《親愛的翻譯官》終於即將迎來大結局,據網友劇透,結局加菲夫婦迷上虐戀style,你車禍我出國,老死不相往來卻又心心念念忘不掉……WTF?!虐戀是什麼鬼?分手、車禍又是什麼鬼?
  • 手機智能翻譯官
    手機智能翻譯官 學習辦公 大小: 8.07M
  • 《親愛的翻譯官》引發觀眾好奇心 揭開「翻譯官」神秘面紗
    熱播劇《親愛的翻譯官》引發了觀眾們對這一行業的好奇心,然而現實中的「翻譯官」是否也如劇中高顏、高薪又高壓?6日,記者就德州翻譯行業進行調查,揭開「翻譯官」的神秘面紗。  翻譯市場調查:  德州僅4家翻譯公司,「翻譯官」多為兼職  「翻譯」是一個要求嚴苛且十分小眾的行業,據了解,目前德州註冊翻譯公司四家,而在網上搜索「德州翻譯」,能夠顯現的信息僅十條左右,其中多數為翻譯公司設在德州的辦事處,且僅兩家有具體辦公地點。
  • 有道翻譯官 「微升級」
    通過這些年對翻譯技術的探索和沉澱,有道翻譯官(以下簡稱「翻譯官」)已經支持 107 種語言,支持實景 AR 翻譯、語音翻譯等眾多翻譯功能和場景,
  • 法語翻譯官
    法語翻譯官 兒童啟蒙 大小: 40.1 MB
  • 打死個翻譯官:抗日戰爭時期的鬼子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身邊往往有個翻譯官,絕大部分翻譯官還都是中國人。日本鬼子的翻譯官成為很多抗戰題材影視劇中的常見人物,比如《小兵張嘎》裡的「胖翻譯」和《地下交通站》裡的白翻譯。那麼日本鬼子在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大量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呢?為了準備全面侵略中國,日本有些人很早就開始學習中文,甚至專門在中國建立學校來培養熟悉中文的日本人。不過這種日本人的數量很少,而且大部分會中文的日本人都要幹別的勾當,不會幹專職翻譯。
  • 出國翻譯官
    出國翻譯官 學習辦公 大小: 57.6M
  • 抗日戰爭中的翻譯官,從哪裡來,你是不是被騙呢
    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翻譯官,只要是抗戰的片子,大家都會看到不少翻譯官,這些人基本長相上就給人以陰險的感覺。我們對他們的稱呼主要是漢奸,今天小編就帶你了解抗戰時期真實的翻譯官。當時日軍因為佔據了大量中國土地,為了方便統治,他們將軍隊按照小隊、中隊分散駐紮在鄉鎮、交通要道的炮樓裡面,這就導致其對於翻譯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這些翻譯官又從哪裡來呢,很多說當時那麼多漢奸,出點翻譯官還不容易。民國時期中國的文盲基本達到了80%——90%,剩下的還有不少是通過私塾讀書認字,所以很多人都不會寫中國字,翻譯日文那就是非常困難的。
  • 鐵嘴翻譯官--軍事--人民網
    陣地長兼翻譯官何正海做夢也沒想到,一紙調令擺在了他的面前:由邊防六團四連排長調往崗巴邊防某營四連任副指導員,限1月28日報到。 調任何正海是有理由的,他畢業於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是國際關係與安全專業的高材生,英語專業八級,他多次參加會談會晤,是名副其實的翻譯官。在崗巴邊防某營沒有翻譯官的情況下,調整何正海是分區首長認真思考才做出的決定,也是巡邏的迫切需要。
  • 有道翻譯官在線翻譯入口
    有道翻譯官app描述有道翻譯官是有道官方推出的移動終端,使用有道翻譯官翻譯是非常便利的,能夠翻譯的語言種類內容非常繁多,可謂是出國旅遊必備之良品,有了它再也不用擔心交流問題了。有道翻譯官app功能有道翻譯官是網易旗下優質翻譯應用,與有道詞典同為必備詞典翻譯應用。有道翻譯官是國內首款支持離線翻譯的詞典翻譯應用。
  • 《翻譯官》領跑同檔都市劇 主創回應網友吐槽
    原標題:《翻譯官》收視最高吐槽最多 從5月底到6月中旬,三部都市劇《親愛的翻譯官》(以下簡稱《翻譯官》)、《好先生》、《女不強大天不容》同檔廝殺,其中《翻譯官》無疑是收視贏家、流量冠軍以及話題的焦點,單集收視更是罕見破4。
  • 一村一個翻譯官,這些會日語的中國人到底是鬼子從哪找的?
    抗日劇中最常見的場景之一,一群日本兵氣勢洶洶地闖進村莊,旁邊跟著長相猥瑣,點頭哈腰的漢奸翻譯官,翻譯官和領頭嘀嘀咕咕一陣,就達成了不可告人的交易,然後在老百姓憤恨的目光中,翻譯官得意洋洋地宣告日軍的命令。
  • 【財經翻譯官】聽,飛機哭的聲音
    不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航空業遭遇的困境。   六成多飛機邊「睡覺」邊「燒錢」  此前,歷史蕭條時期過後,航空業都經歷了類似的重組,由此形成目前航空公司幾強爭霸的格局,同時也增強了它們對抗風險的能力。而且,也有專家指出,當前全球確實存在運力過剩的問題。所以,重組或許並非壞事。
  • 出境遊捧熱在線旅遊產品 有道翻譯官突圍細分市場
    當你從日本東京成田機場入境,你會看到一幅來自中國的廣告,上面是來自居酒屋料理長的警告:不用有道翻譯官,您點遍豚肉也點不到河豚肉。這是網易有道在海外投放的機場廣告之一,在義大利、泰國等中國遊客居多的旅遊目的地國家,已經越來越頻繁地看到有道翻譯官的身影。這只是網易有道收割全球旅遊市場的一道縮影。記者獲悉,網易有道旗下產品有道翻譯官在IOS總榜排名中長期保持領先位置,成為翻譯類熱門APP,其中每天有近三成用戶在海外使用有道翻譯官。
  • 抗疫最前線的「翻譯官」
    同時,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前線「翻譯官」,因為萬兵是湖北黃岡人,曾在武漢生活過8年。萬兵和同事們現在治療的患者年齡超過60歲的達到三分之二,很多老年患者雖然能聽懂普通話,但是不會講,只會說方言,與醫療隊成員溝通上存在較大困難。身為湖北人的萬兵當起了抗疫前線的「翻譯官」。
  • 一點學習-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的日軍翻譯官
    在看抗日連續劇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日本軍官身邊基本上都有一個中國人擔當翻譯官。看劇看的入迷的時候,真的好恨這些或肥頭大耳或骨瘦如柴、戴眼鏡、留中分的翻譯官,日本人都來你家大掃蕩了,你竟然還點頭哈腰給日本人賣命!不過他們是不是都是中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