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觀|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

2021-01-09 騰訊網

翻譯是一個古老的職業,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交流往來、宣揚文化都需要翻譯作為媒介。資料顯示有關翻譯官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朝,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設立同文館,培養英、法、俄等語種的翻譯人才,中國翻譯事業至此步入正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紀念這些前輩在歷史長河中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翻譯這個行業在我國由來已久,中國本身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語言不一,與境外的往來也很頻繁,因此歷朝歷代都設有專職翻譯機構,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到晚清國人走出國門,在中國歷史的各個節點上,都活躍著翻譯官們的身影。

張騫鑿空西域離不開堂邑父

據說翻譯這個職業最早出自周代,《後漢書·南蠻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平和,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稚。」史料中的越裳國大體上在今天的越南一帶,「三象重譯」就是連續翻譯了多種語言——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翻譯了吧?

中國古代早期的譯者大都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姓,歷史典籍中有據可查的可能就是張騫的嚮導和翻譯堂邑父了。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郎官張騫出使西域,欲聯合月氏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的這個決定,不僅讓張騫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語),還開闢了一條千古傳誦的絲綢之路。對於張騫的這次遠行,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鑿空西域」,可以看出張騫出使西域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之大。

在張騫成功的背後,有堂邑父的身影(畫作)

出使西域有兩個最大的困難,一是路途遙遠,月氏遠在天邊,如同傳說;二是必須經過匈奴,語言不通,並且隨時都有被扣留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為張騫配備了一個助手堂邑父,作為他出使西域的嚮導、翻譯和保鏢。

關於堂邑父的資料,史書中記載極少,據說他是西域胡人,本名甘父,在戰爭中被漢軍俘虜,成為堂邑侯陳午的家奴,故名堂邑父。堂邑父的主人陳午可不是一般人,他是西漢開國元勳陳嬰之後,漢文帝女婿,漢武帝嶽父,他的女兒就是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金屋藏嬌中的主角陳阿嬌。

堂邑父精於騎射,諳熟西域地理和當地語言,所以被選拔為張騫助手。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從隴西出境,開始了西域之行。不過這次出使並不順利,張騫一行剛剛經過匈奴地界即遭扣押,後趁看管不嚴,張騫成功出逃,來到月氏。不過月氏早已不願糾纏與匈奴的舊怨,張騫無功而返,又被匈奴扣留。張騫和堂邑父故伎重演,乘匈奴內亂之機再次逃脫,回到長安,不過當初出發時的100多人只剩下了他和堂邑父兩個了。

對於這段歷史,後人只記住了張騫的名字,而忽略了堂邑父的存在。至於堂邑父如何與匈奴人虛與委蛇,保住了張騫性命,史書中隻字未提,只記下了這樣一行文字:「堂邑父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

看來,如果沒有堂邑父,張騫即使不被匈奴人殺死,也會餓死在路上。

張德彝眼裡的西方世界

張德彝出身北京同文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科班出身的翻譯。

同文館是清代最早培養譯員的學堂,1861年清政府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洋務運動領袖恭親王奕訢建議在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1862年同文館正式招生,眾所周知,當時知識分子的正途是科舉考試,同文館被人們譏為「學鬼話」,很少有人報考,第一批入學的僅有10人,張德彝就是其中之一。

同文館畢業後,張德彝多次以通事(翻譯)身份隨清廷官員出訪歐美,他一生八次出國,在國外度過幾十個年頭,後來張德彝將出洋日記編輯成冊,依次編為《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記述了他眼中的西方社會。

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充滿了好奇,中國人對他們也是如此。遊歷海外期間,張德彝見識了許多新生事物,在倫敦看到一種奇怪的車子,「前後各一輪,一大一小,大者二尺,小者尺半,上坐一人,弦上輪轉,足動首搖,其手自按機軸,而前推後曳,左右顧視,趣甚」,這就是今天我們熟悉的自行車。

1866年4月19日,張德彝到英國軍官戈登(此人曾與太平天國軍隊作戰)家作客,見到了一個神奇機器,張稱之「鐵裁縫」。這個「鐵裁縫」其實就是縫紉機,張德彝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形似茶几,上下皆有關鍵,面上前垂一針,後一軸線。做女工時將布放於針下,腳踏關鍵,針線自能運轉,縫紉甚捷。」張德彝還把美國總統府譯為「白房」,估計這就是「白宮」譯名的由來,他在《歐美環遊記》說:「朱溫遜(美國總統詹森)少有大志,隱於縫匠,所有天文地理、治國安民之書,罔不精心功習,國人敬之。前任統領凌昆(林肯)卒後,眾遂推彼登位,故國人呼為『縫匠統領』。其府周圍三裡,系漢白玉石建造,外繞花園,土人呼曰『白房』。」

張德彝的《隨使法國記》

天津教案發生後,張德彝隨欽差大臣崇厚赴法賠禮道歉。1871年3月,張德彝到巴黎租旅館,巧遇了舉世聞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他在《隨使法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這一事件:「叛勇(指起義戰士)猶追逐不已,槍斃官兵數十人。戌正,叛勇下山,欲來巴裡(巴黎)。一路民勇爭鬥,終夜喧闐。」對於巴黎公社起義失敗後的情況,張德彝在日記中也有涉及:「其被獲叛勇二萬餘人,女皆載以大車,男皆攜手而行,有俯而泣者,有仰而笑者。」作為一名中國官員,張德彝對於此次起義的背景和意義可能不太理解,但從其文字可以看出,他對巴黎公社戰士還是抱有同情心理的。

作為近代中國最早的翻譯人才和外交官,張德彝的貢獻有目共睹,但令人詫異的是,張終生以「舌人」(翻譯)自居,認為自己不是科舉出身,終屬「不學無術之流」,以至於晚年囑咐兒孫務必要讀聖賢經書,走科舉正道。

辜鴻銘:張之洞的洋文案

清末民初有一位怪才辜鴻銘,他曾擔任過晚清重臣張之洞的洋文案,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外文秘書。

辜鴻銘出生在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馬來西亞威爾斯王子島,即現在的檳榔嶼。辜鴻銘父親是個華僑,原籍福建,當時為英國人布朗經營橡膠園。布朗夫婦沒有孩子,他們將辜鴻銘收為養子。

辜鴻銘

布朗夫婦家境優裕,辜鴻銘從小便受到良好教育,1873年考入英國愛丁堡大學文學院攻讀西方文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877年入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土木工程,隨後又去法國巴黎大學攻讀法學專業。1880年,辜鴻銘返回威爾斯王子島,在當地殖民政府任職。

辜鴻銘精通英語、德語、法語、希臘語和拉丁文,《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由衷地稱讚他說:「辜鴻銘的英語詞彙罕見地豐富,是一個語言天才。」德國作家帕凱也說:「辜鴻銘是我可以用地道德語與之交談的第一個中國人。」辜鴻銘曾在德國人舉辦的聚會上,用德語即興發表了一段精彩演說,贏得全場的一片驚呼和掌聲。

1885年前後,辜鴻銘在船上與幾位詆毀中國的外國人舌戰,引起了廣州候補知府楊玉書注意。後來楊玉書向兩廣總督張之洞極力推薦,辜鴻銘由此進入張之洞幕中,處理對外事務。

上任伊始,辜鴻銘看到外國公文中稱中國貨為「土貨」,非常氣憤,認為有蔑視之意,立即將其改為「中國貨」。幾年後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辜鴻銘隨行,當時長江流域教案迭起,經常引發外交糾紛,辜鴻銘於是以「一個中國人」為筆名,在《字林西報》發表英文專論《為祖國和人民爭辯——現代傳教士與最近教案關係論》,將教案的原因、由來及中國政府的立場說得明明白白,轉載此文的英國《泰晤士報》懷疑此文作者並非中國人,因為「行文的語氣中,絕不會有那種高貴的鎮定」。

跟隨張之洞期間,辜鴻銘將《大學》、《中庸》和《論語》翻譯成英文,在海外出版發行。他還協助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和兵工廠,為湖北新政立下汗馬功勞。辜鴻銘訂閱了上百種國外報刊,遇到新鮮事物必向張之洞逐句講解,而張之洞每次「輒危坐安樂椅中傾聽不倦」,文史學家王森然在《辜鴻銘先生評傳》中這樣評價:「所有湖北新政策畫,一切事宜,胥由先生(辜鴻銘)建議,梁(梁鼎芬)從旁贊助,文襄(張之洞)立予施行,故當時湖北氣象燦然一新,為各省冠,先生之力也。」

1907年,辜鴻銘隨張之洞進京任職,被任命為外務部員外郎,後升至左丞。1910年,辜鴻銘辭去外務部職務,南下上海任教於南洋公學,1915年又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英國文學。

民國後,辜鴻銘的思想日趨保守,據周作人回憶,辜鴻銘在北大期間不僅自己留著辮子,就連他的車夫也是如此打扮,被同仁和學生視為怪物。辜鴻銘自幼在國外成長,受的也是正統的西方教育,他的這種轉變,不知是何原因。

相關焦點

  • 翻譯官:歷史的另一個側面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衣冠楚楚,風度翩翩,在涉外場合上從容奔波,卻很少能站到聚光燈的下面;他們精通外語,憑藉過硬的語言素質為國家與民族間交流牽線搭橋,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歷史事件,有時甚至影響著歷史的發展,但在史書工筆中卻很少被記載,甚至連姓名出身都鮮為人知。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翻譯官。 「翻譯官」這個職業在中國由來已久。
  • 翻譯官
    翻譯官 生活工具 大小: 11.16M
  • 都以為翻譯官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實,中國幾千年前就有這個職業了
    《尚書》中也講到了「九譯令」這一官職的來源,據說,在周成王時期,越南南部有一名叫越裳的小國,當時,因為其要向周朝上貢白雉,所以,周成王便專門派了一名譯官前去商榷。據說,具體的翻譯過程是先將越裳語翻譯成廣東話,然後,再將廣東話翻譯為湖北話、河南話……最終,譯為周朝官話。
  • 從支付寶、微信到有道翻譯官,中國二維碼頻頻風靡海外
    不難看出,有道翻譯官想實現對中國出境遊旅客實時翻譯需求的全天候覆蓋,實現品牌力的海外輸出。從幾年前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再到今天的有道翻譯官,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正在不斷將二維碼送到海外市場,並在海外持續掀起一場又一場掃碼潮。
  • 馬伯庸變身大明歷史「翻譯官」 講述細微處的古代中國
    馬伯庸在四川省圖書館在中國歷史上,史書記載的多是宏大敘述,記述對象多是廟堂之上,帝王將相。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社會底層民眾的心思想法,往往會被史書忽略。很少有一個地方性事件能夠保存下來如此全面、完整的原始材料。像《絲絹全書》這種資料的存在,是極其罕見的。
  • 打死個翻譯官:抗日戰爭時期的鬼子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身邊往往有個翻譯官,絕大部分翻譯官還都是中國人。日本鬼子的翻譯官成為很多抗戰題材影視劇中的常見人物,比如《小兵張嘎》裡的「胖翻譯」和《地下交通站》裡的白翻譯。不過讓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基礎教育水平極低的舊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國人都是文盲,專門學習日語的人恐怕更是鳳毛麟角了。那麼日本鬼子在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大量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呢?為了準備全面侵略中國,日本有些人很早就開始學習中文,甚至專門在中國建立學校來培養熟悉中文的日本人。
  • 中國女神翻譯官——姚夢瑤
    她就是女神級翻譯官姚夢瑤。初中時的 她就成績非常優秀,而且英語成績尤其突出。這也離不開父母的因材施教。從小父母就培養她閱讀習慣,專門給她準備了一個有隔音的書房。在讀書過程中,父母發覺她對英語表現很大的興趣,於是就給她買了很多英語相關書籍,教她發音,通過鼓勵的方式培養她的興趣。到初中時她就甚至可以背英語詞典了。
  • 抗日戰爭中的翻譯官,從哪裡來,你是不是被騙呢
    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翻譯官,只要是抗戰的片子,大家都會看到不少翻譯官,這些人基本長相上就給人以陰險的感覺。我們對他們的稱呼主要是漢奸,今天小編就帶你了解抗戰時期真實的翻譯官。當時日軍因為佔據了大量中國土地,為了方便統治,他們將軍隊按照小隊、中隊分散駐紮在鄉鎮、交通要道的炮樓裡面,這就導致其對於翻譯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這些翻譯官又從哪裡來呢,很多說當時那麼多漢奸,出點翻譯官還不容易。民國時期中國的文盲基本達到了80%——90%,剩下的還有不少是通過私塾讀書認字,所以很多人都不會寫中國字,翻譯日文那就是非常困難的。
  • 萬億級中國出境遊市場 有道翻譯官跑步進場
    中新網8月26日電 作為全球最大的旅遊細分市場,中國出境遊正在吸引大批企業、投資機構加速布局。近日,網易有道旗下翻譯類應用「有道翻譯官」落地六大旅遊熱門國家和地區,在住宿、餐飲、出行、購物等多個旅遊場景鋪開免費翻譯服務,成為繼微信、支付寶之後第三個將二維碼鋪向全球的中國網際網路應用。
  • 她是中國「最冷豔」翻譯官,美麗與智慧並存,讓詩詞走向了世界
    在2010年兩會期間,當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未來幾年的方針政策時,有些中國眼尖的網友就被一個翻譯官給深深地吸引了,一個身材高挑、妝容得體、舉止大方的美女翻譯官,而古人有句話,美人在骨不在皮,真正的女神應該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美。
  • 萬億級中國出境遊市場有道翻譯官跑步進場
    作為全球最大的旅遊細分市場,中國出境遊正在吸引大批企業、投資機構加速布局。近日,網易有道旗下翻譯類應用「有道翻譯官」落地六大旅遊熱門國家和地區,在住宿、餐飲、出行、購物等多個旅遊場景鋪開免費翻譯服務,成為繼微信、支付寶之後第三個將二維碼鋪向全球的中國網際網路應用。
  • 她是中國最美的翻譯官,被譽為「冷豔美人」,生活照反差太大
    翻譯官在人們心中是個很厲害的職業,他們經常要做同聲傳譯,需要在極短的時間裡用極快的速度記下需要翻譯的語言,然後迅速譯成另一種語言。曾經翻譯官張璐因為在總理記者會上完美地翻譯了例如「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高難度中國詩詞而聲名大噪,也讓人們更加了解了翻譯官這種職業。
  • 一點學習-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的日軍翻譯官
    其實,大體上來說日軍翻譯官分為日本人、朝鮮人和中國人。選擇這三類人是有原因的。隋唐時期開始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就比較密切,有些日本人會說中文並不奇怪,所以這部分日本人可以擔當翻譯官。為什麼選擇朝鮮人呢?那是因為朝鮮歷史上一直有使用漢字的習慣,而自從19世紀末日本吞併朝鮮以後,日本就開始在朝鮮推行日語教育,所以有些朝鮮人既會中文又懂日語,成為了日軍翻譯官的選擇對象。那為什麼有很多中國人肯擔當翻譯官,幫助日本侵略自己的祖國呢?難道是因為工資高?其實,這些中國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逼的。
  • 她是中國最美翻譯官,總理的貼身翻譯,被譽為「外交冰美人」
    小編前不久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記者招待會的視頻,在視頻中有一位美女翻譯官格外引人矚目。這位翻譯官不僅外表出眾而且語言思緒嚴謹,做起事也是格外專注,仔細一看她還像有些神似一位明星:趙薇。不必說,這樣的一位美女翻譯官自然就引起了網友和媒體的關注。不少攝像機抓拍了關於她的鏡頭,很快,她也在大家口中和網絡上迅速走紅,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被大家稱為「中國最美翻譯官」的「外交冰美人」吧。
  • 她被稱為中國「第一美女」翻譯官,氣質冷豔,一瞪眼全場立馬安靜
    他們對自己嚴格要求,一舉一動都展現了中國的大家風範,激勵了不少新時代的青少年。其中一位氣質冷豔的翻譯官,被稱為中國「第一美女」翻譯官,她就是張京,一個召開會議時一瞪眼便能讓全場立馬安靜的女子。
  • 她被譽為中國最美翻譯官,外交部的「冰美人」,不露笑容神似趙薇
    她不露笑容神似趙薇,被譽為中國最美翻譯官,外交部的「冰美人」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是中國13億人口中的優秀佼佼者,她不僅多才多藝,能歌善舞,而且顏值和身高在人群中也是一眼都可以看到的。在大多人們的心中,女強人似乎都是不怎麼好看的,但是她是不一樣的,她不僅美麗漂亮,還有著很強的能力,她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的翻譯官,外交部的「冰美人」,不露笑容神似趙薇的張京。光是聽著這兩個被人們賦予的稱號,我們就可以想像出這個人是有多麼的完美了。接下來,我們就來仔細的說一說這個人吧。她叫張京,她的職業就是翻譯官,要說她的身影經常在哪裡會出現,那無疑就是在各種的新聞記者招待會上。
  • 《親愛的翻譯官》引發觀眾好奇心 揭開「翻譯官」神秘面紗
    熱播劇《親愛的翻譯官》引發了觀眾們對這一行業的好奇心,然而現實中的「翻譯官」是否也如劇中高顏、高薪又高壓?6日,記者就德州翻譯行業進行調查,揭開「翻譯官」的神秘面紗。  翻譯市場調查:  德州僅4家翻譯公司,「翻譯官」多為兼職  「翻譯」是一個要求嚴苛且十分小眾的行業,據了解,目前德州註冊翻譯公司四家,而在網上搜索「德州翻譯」,能夠顯現的信息僅十條左右,其中多數為翻譯公司設在德州的辦事處,且僅兩家有具體辦公地點。
  • 中國最美的翻譯官,工作時幾乎不笑,卻被稱為「女神」
    筆者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主人公在顏值上並不佔優勢,但是才華上卻讓很多男生都佩服,可以稱得上是新一代女神。她就是有中國最美翻譯官之稱的張璐,曾經在記者招待會現場翻譯出英文《離騷》的才女,因為工作時的她非常嚴肅,幾乎不會笑,於是網友們稱她為「冰山女神」。
  • 有道翻譯官助推出境遊市場
    眼下,不管你是在美國、日本的餐廳,還是在法國、義大利、泰國的購物場所,只要稍加留意,你就能看到「中國遊客溝通推薦使用有道翻譯官」的告示牌,它儼然成為國人在海外消費時溝通的首選。換句話說,有道翻譯官讓旅遊變得更簡單。
  • 遠徵軍翻譯官,把被包圍翻譯成已投降,在工作中學習成長
    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中國遠徵軍中的翻譯官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他們絕大多數是從大學裡直接招募,文職,沒有軍銜,但是享受少校待遇,而美軍則在遠徵軍的團和師級單位設聯絡小組。沙盤推演時,美軍講述,邊上的人翻譯中國遠徵軍方面有什麼事需要與美軍溝通,軍用地圖、裝備使用說明書等等資料,大都是英文,這些都離不開翻譯官,因為遠徵軍官兵普遍英語水平大都比較差,而這些翻譯官在進入軍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