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語言無疑是最具價值的交流媒介。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無論是從前的北方「夷狄」,還是後來的「女真」, 均為中華文化的壯大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裨益。
可是,問題來了,既然文字不同,語言相異,這些少數民族最初究竟是如何同漢族進行溝通的呢?
其實,當時的情況跟現在差不多,各民族交流時通常會出現「翻譯官」這個角色。最早的翻譯官大約出現在周代,據《周記》和《禮記》記載,那個時候的翻譯官主要從事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譯製工作。正如書中所說,「達其志,通其欲」,翻譯官的出現可謂極大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關於「翻譯」二字的由來,《禮記·王制》曾解釋道:「五方之民……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譯。」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寄、象及狄這些官職的工作內容也是語言譯製。後來,一些佛經譯者選擇在「譯」前加「翻」,「翻譯」一詞就此誕生。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人將語言譯製工作統稱為「翻譯」,是出於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視。當時中原政權面臨的最大威脅便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因為,文化及武力交流頻繁,翻譯官們便索性將所有少數民族語言的譯製都稱作「翻譯」。
雖然,翻譯官由來已久,但是,這一職業在早期的社會地位卻並不高。
在周代,朝廷設置了「寄」、「象」、「譯」等翻譯官職,其主要負責接待四方來訪的少數民族使節。到了秦始皇時代,天下大統,皇帝又專門設了「九譯令」、「譯官丞」等官職。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兩漢、魏晉南北朝及隋朝也都承襲了秦朝的譯官制度。
至於秦朝翻譯官為何稱作「九譯令」,《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元狩三年(前120)昆邪王降,復增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譯令。」《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說法:在秦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眾多,因為語言不通,其在相互交流時往往需要進行多次轉譯,而「九譯」正是言其轉譯過程之多。
《尚書》中也講到了「九譯令」這一官職的來源,據說,在周成王時期,越南南部有一名叫越裳的小國,當時,因為其要向周朝上貢白雉,所以,周成王便專門派了一名譯官前去商榷。據說,具體的翻譯過程是先將越裳語翻譯成廣東話,然後,再將廣東話翻譯為湖北話、河南話……最終,譯為周朝官話。
正是因為翻譯過程過於複雜,人們才將當時的翻譯官稱作「九譯令」。據說,周公為了紀念這件事,還專門做了一首《越裳操》,可見其歷史意義:
雨之施物以孳,我何噫於彼為。
自周之先,其艱其勤。以有疆宇,私我後人。
我祖在上,四方在下。厥臨孔威,敢戱以侮。
孰荒於門,孰治于田。四海旣均,越裳是臣。
東漢之前,翻譯官從事的主要是少數民族語言的口譯工作。直到佛教傳入後,中國才出現了大量的書面翻譯,這種佛經翻譯始於魏晉,唐朝時則臻於極盛。《警世通言》中提到的《李謫仙醉草嚇蠻書》的故事,其實,也算是唐代語言翻譯盛況的體現。
文中講道,渤海國向大唐上國書時,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皆不識其文字。唯有詩仙李白不僅讀了國書,還親自回了一份答書。消息傳開後,渤海國主動俯首稱臣。當然,這僅為小說家言,那時的翻譯官可並沒有這樣的威風。
西漢張騫受命出使西域時,漢武帝專門為他指派了一位甘夫,而這個甘夫幹的就是嚮導和翻譯工作。據說,這個甘夫本是匈奴人,其被漢朝俘虜後,便被漢武帝任命為張騫身邊的隨從兼翻譯官。雖然,當時這個甘夫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卻幫助張騫促成了通西域的歷史偉業。
無獨有偶,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時,身邊也帶了一位名叫馬歡的翻譯官。雖然,只是一名小小的通事,但他撰寫的《瀛涯勝覽》卻成為了後世研究鄭和的原始文獻。明代徐光啟作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大學士,不僅精通天文、農學、數學,還是一位出色的翻譯家。雖然,僅僅是興趣而為,但是,他卻同利瑪竇等傳教士譯製了《幾何原理》,堪稱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滿人入仕,多由一種叫筆帖式的官員起家。該官類似文書抄手、行政助理之類。筆帖式中間有一類稱為翻譯筆帖式,就是專門負責翻譯滿漢文字的。此外還有翻譯進士、翻譯庶吉士,與漢人的翰林官地位相當,是很重要的起家官(首次授職的職位)。清代翰林院官員,必須學習滿漢文字翻譯。皇帝還經常加以查考(教習庶常、考試翰詹等)。翰林院的日常職能之一,就是把朝廷一些文書譯成滿文、漢文。
所以,清代翻譯官大多精通多國語言,像大貪官和珅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精通滿、蒙、漢、藏四種語言,處理外交事宜時也極為得體。由此看來,史上對和珅「花瓶」的評價還是有失偏頗的。再如清末譯者馬建忠,他提出的「善譯」標準,要求翻譯官在譯製外文典籍時要力求與原意一致,這種精益求精的翻譯精神其實已經與現代翻譯理論十分接近。
前期的翻譯官主要掌握的還是自己國家中不同民族的語言,到了晚清時期則開始學習其它國家的語言,比如英語、日語和法語等等。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清廷專門設立了同文館,意在培養法文、英文及俄文等語種的翻譯人才。至此,中國的翻譯事業才真正進入正軌。如果說,中國的資本主義在明末清初便已萌芽,那麼,當時為了破譯西方典籍而付出艱辛勞動的翻譯官們一定是功不可沒的。
參考資料:
【《禮記·王制》、《尚書》、《越裳操》、《警世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