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為翻譯官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實,中國幾千年前就有這個職業了

2020-12-11 指點江山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語言無疑是最具價值的交流媒介。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無論是從前的北方「夷狄」,還是後來的「女真」, 均為中華文化的壯大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裨益。

可是,問題來了,既然文字不同,語言相異,這些少數民族最初究竟是如何同漢族進行溝通的呢?

其實,當時的情況跟現在差不多,各民族交流時通常會出現「翻譯官」這個角色。最早的翻譯官大約出現在周代,據《周記》和《禮記》記載,那個時候的翻譯官主要從事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譯製工作。正如書中所說,「達其志,通其欲」,翻譯官的出現可謂極大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關於「翻譯」二字的由來,《禮記·王制》曾解釋道:「五方之民……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譯。」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寄、象及狄這些官職的工作內容也是語言譯製。後來,一些佛經譯者選擇在「譯」前加「翻」,「翻譯」一詞就此誕生。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人將語言譯製工作統稱為「翻譯」,是出於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視。當時中原政權面臨的最大威脅便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因為,文化及武力交流頻繁,翻譯官們便索性將所有少數民族語言的譯製都稱作「翻譯」。

雖然,翻譯官由來已久,但是,這一職業在早期的社會地位卻並不高。

在周代,朝廷設置了「寄」、「象」、「譯」等翻譯官職,其主要負責接待四方來訪的少數民族使節。到了秦始皇時代,天下大統,皇帝又專門設了「九譯令」、「譯官丞」等官職。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兩漢、魏晉南北朝及隋朝也都承襲了秦朝的譯官制度。

至於秦朝翻譯官為何稱作「九譯令」,《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元狩三年(前120)昆邪王降,復增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譯令。」《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說法:在秦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眾多,因為語言不通,其在相互交流時往往需要進行多次轉譯,而「九譯」正是言其轉譯過程之多。

《尚書》中也講到了「九譯令」這一官職的來源,據說,在周成王時期,越南南部有一名叫越裳的小國,當時,因為其要向周朝上貢白雉,所以,周成王便專門派了一名譯官前去商榷。據說,具體的翻譯過程是先將越裳語翻譯成廣東話,然後,再將廣東話翻譯為湖北話、河南話……最終,譯為周朝官話。

正是因為翻譯過程過於複雜,人們才將當時的翻譯官稱作「九譯令」。據說,周公為了紀念這件事,還專門做了一首《越裳操》,可見其歷史意義:

雨之施物以孳,我何噫於彼為。

自周之先,其艱其勤。以有疆宇,私我後人。

我祖在上,四方在下。厥臨孔威,敢戱以侮。

孰荒於門,孰治于田。四海旣均,越裳是臣。

東漢之前,翻譯官從事的主要是少數民族語言的口譯工作。直到佛教傳入後,中國才出現了大量的書面翻譯,這種佛經翻譯始於魏晉,唐朝時則臻於極盛。《警世通言》中提到的《李謫仙醉草嚇蠻書》的故事,其實,也算是唐代語言翻譯盛況的體現。

文中講道,渤海國向大唐上國書時,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皆不識其文字。唯有詩仙李白不僅讀了國書,還親自回了一份答書。消息傳開後,渤海國主動俯首稱臣。當然,這僅為小說家言,那時的翻譯官可並沒有這樣的威風。

西漢張騫受命出使西域時,漢武帝專門為他指派了一位甘夫,而這個甘夫幹的就是嚮導和翻譯工作。據說,這個甘夫本是匈奴人,其被漢朝俘虜後,便被漢武帝任命為張騫身邊的隨從兼翻譯官。雖然,當時這個甘夫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卻幫助張騫促成了通西域的歷史偉業。

無獨有偶,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時,身邊也帶了一位名叫馬歡的翻譯官。雖然,只是一名小小的通事,但他撰寫的《瀛涯勝覽》卻成為了後世研究鄭和的原始文獻。明代徐光啟作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大學士,不僅精通天文、農學、數學,還是一位出色的翻譯家。雖然,僅僅是興趣而為,但是,他卻同利瑪竇等傳教士譯製了《幾何原理》,堪稱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滿人入仕,多由一種叫筆帖式的官員起家。該官類似文書抄手、行政助理之類。筆帖式中間有一類稱為翻譯筆帖式,就是專門負責翻譯滿漢文字的。此外還有翻譯進士、翻譯庶吉士,與漢人的翰林官地位相當,是很重要的起家官(首次授職的職位)。清代翰林院官員,必須學習滿漢文字翻譯。皇帝還經常加以查考(教習庶常、考試翰詹等)。翰林院的日常職能之一,就是把朝廷一些文書譯成滿文、漢文。

所以,清代翻譯官大多精通多國語言,像大貪官和珅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精通滿、蒙、漢、藏四種語言,處理外交事宜時也極為得體。由此看來,史上對和珅「花瓶」的評價還是有失偏頗的。再如清末譯者馬建忠,他提出的「善譯」標準,要求翻譯官在譯製外文典籍時要力求與原意一致,這種精益求精的翻譯精神其實已經與現代翻譯理論十分接近。

前期的翻譯官主要掌握的還是自己國家中不同民族的語言,到了晚清時期則開始學習其它國家的語言,比如英語、日語和法語等等。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清廷專門設立了同文館,意在培養法文、英文及俄文等語種的翻譯人才。至此,中國的翻譯事業才真正進入正軌。如果說,中國的資本主義在明末清初便已萌芽,那麼,當時為了破譯西方典籍而付出艱辛勞動的翻譯官們一定是功不可沒的。

參考資料:

【《禮記·王制》、《尚書》、《越裳操》、《警世通言》】

相關焦點

  • 《親愛的翻譯官》這麼火你真正了解"口譯"這個職業嗎?
    原標題:《親愛的翻譯官》這麼火你真正了解「口譯」這個職業嗎? 雖然,男主角黃軒也承認,這就是一部披著職業劇外衣的愛情劇,但至少聚焦在「翻譯官」這個外衣的題材十分罕見。沉溺於男女主角的虐心愛情故事之餘,我們是否也應該趁機好好了解一下「口譯」這個職業呢?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語口譯教師鄧瑋,真實還原了「口譯」的工作狀態。
  • 翻譯官:歷史的另一個側面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衣冠楚楚,風度翩翩,在涉外場合上從容奔波,卻很少能站到聚光燈的下面;他們精通外語,憑藉過硬的語言素質為國家與民族間交流牽線搭橋,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歷史事件,有時甚至影響著歷史的發展,但在史書工筆中卻很少被記載,甚至連姓名出身都鮮為人知。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翻譯官。 「翻譯官」這個職業在中國由來已久。
  • 中國四大女神外交翻譯官,有顏又有才,愛了愛了……
    一開始我以為,只是什麼噱頭,因為在我的印象當中,從政的女人大多都是嚴肅、刻板的,可能還帶個眼鏡,年齡微長。(別說我有刻板印象,就算你說,我也不承認。)若有才華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姚夢瑤,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她從小就喜歡英語,家鄉的老同學口中常說:「姚夢瑤能夠背誦英語詞典。」聽到這個,我驚呆了,我可是連英語課文都背不下來的學渣...
  • 她被譽為中國最美翻譯官,外交部的「冰美人」,不露笑容神似趙薇
    她不露笑容神似趙薇,被譽為中國最美翻譯官,外交部的「冰美人」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是中國13億人口中的優秀佼佼者,她不僅多才多藝,能歌善舞,而且顏值和身高在人群中也是一眼都可以看到的。在大多人們的心中,女強人似乎都是不怎麼好看的,但是她是不一樣的,她不僅美麗漂亮,還有著很強的能力,她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的翻譯官,外交部的「冰美人」,不露笑容神似趙薇的張京。光是聽著這兩個被人們賦予的稱號,我們就可以想像出這個人是有多麼的完美了。接下來,我們就來仔細的說一說這個人吧。她叫張京,她的職業就是翻譯官,要說她的身影經常在哪裡會出現,那無疑就是在各種的新聞記者招待會上。
  • 品牌翻譯官——未來的細分新職業
    品牌就像一個人一樣,它有語言有行為有精神內核,我們翻譯官的所需要做的就一件事,正確的傳達。額....簡單講就是保留甲原有的意思傳遞出去,當然這個傳遞核心就是「保留品牌原有的意思」,關於這點看著容易,但做起來就並不簡單,如下就是你沒有真正理解甲方的意思的時候。
  • 西方有文藝復興古建築,華夏有中國園林幾千年,園林網雲平臺!
    「田園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田園詩可以跨過幾千年,可以超越時間的概念來到現代與你對話,雖然歷經滄桑但卻從未褪去它應有的深意。從田園派到園林,從詩的意境中來到可觸摸的現實中,其實中國園林風格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園林風格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味,而中國味又有很多種,我們這裡講到的是中國皇家園林,只要說到代表性建築就不得不提皇家,因為具有代表性就肯定耗錢耗時,而古代皇帝這兩個都不缺,中國古代的建築永遠離不開
  • 譯觀|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
    翻譯是一個古老的職業,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交流往來、宣揚文化都需要翻譯作為媒介。資料顯示有關翻譯官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朝,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設立同文館,培養英、法、俄等語種的翻譯人才,中國翻譯事業至此步入正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紀念這些前輩在歷史長河中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 她是中國最美的翻譯官,被譽為「冷豔美人」,生活照反差太大
    翻譯官在人們心中是個很厲害的職業,他們經常要做同聲傳譯,需要在極短的時間裡用極快的速度記下需要翻譯的語言,然後迅速譯成另一種語言。曾經翻譯官張璐因為在總理記者會上完美地翻譯了例如「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高難度中國詩詞而聲名大噪,也讓人們更加了解了翻譯官這種職業。
  • 幾千年前,一個中國人逃亡日本,幾千年後,此人讓中國受盡了屈辱
    這其中不免有地理位置的因素,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晚清政府被日本一擊而敗之後整個國民都陷入了恐慌之中,自己的天朝大國之夢終於破滅,連一個小小的日本現在都能將清政府打的一敗塗地,這是大家始料不及的。於是,越來越多的晚清留學生們選擇去日本一探究竟,到底是什麼樣的改革使得這個小國迅速在亞洲崛起。很快,大家便都有了共同的答案:一是,日本模仿西方的制度改革起了決定性作用。
  • 從支付寶、微信到有道翻譯官,中國二維碼頻頻風靡海外
    不難看出,有道翻譯官想實現對中國出境遊旅客實時翻譯需求的全天候覆蓋,實現品牌力的海外輸出。從幾年前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再到今天的有道翻譯官,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正在不斷將二維碼送到海外市場,並在海外持續掀起一場又一場掃碼潮。
  • 她是最美翻譯官,外交部的「冰山美人」,冷豔的「發卡姐」
    近些年來,大家越來越關注在各種新聞會上的翻譯官,因為他們越來越呈現年輕化,並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成為翻譯官需要擁有多才多藝的學識,需要飽讀詩書,需要具有洞察力,並且重要的是,他們需要精通多國語言。所以人們對於翻譯官這個職業有著獨特的喜愛,而翻譯官,特別是女性翻譯官正在取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畢竟她們魅力不凡,她們優雅動人。
  • 中國最美的翻譯官,被譽為「冷豔美人」,生活照反差太大
    ——曹雪芹《警幻仙姑賦》2013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一場記者會,誕生了一名「冷豔美人」。中國外交部翻譯官張京意外走進大眾的視線。才貌雙全,凜若冰霜。人們紛紛被張京酷似趙薇的樣貌所吸引,最終卻被她的滿腹經綸所折服。
  • 從支付寶微信到有道翻譯官,中國科技企業如何收割全球旅遊市場?
    而在不久前,有不少遊客發現,在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等國人鍾愛的多個熱門旅遊國家中,無論在街頭、酒店、餐飲店、購物中心、還是景點售票處,都出現了有道翻譯官二維碼的身影,引導遊客通過有道翻譯官化解語言不通的尷尬。
  • 蘇精談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印刷變革
    柳向春先生在《鑄以代刻》的書評《西方傳教士如何顛覆中國傳統雕版印刷》中提到,石印而非活字印刷,才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對雕版印刷構成真正威脅的殺手。民國中期以來,由於鉛印等更加便捷的現代印刷手段的發明與引進,廣義的「鑄以代刻」才真正成為現實。對這個觀點,不知您作何評價?
  • 《翻譯官》大冪冪造型接地氣愛穿「平價」品牌【圖】
    不僅在銀幕上,走出劇情的大冪冪也愛將平價和大牌奢侈品混著穿,看這套Look,上衣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宇宙大博主的同名品牌嘉拉·法拉格尼 (Chiara Ferragni)的大眼睛T恤,其實這件T恤的售價為¥690,價格還好,不是大幾千的奢侈品!
  • 她是史上最美翻譯官,被譽為最美「冰山女神」,生活照反差很大
    中國近代首位外交官是郭嵩燾,在翻譯界,嚴復被公認為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大翻譯家,而我國近代第一位翻譯家名叫張斯栒。1876年,張斯栒以隨員兼翻譯官的身份,跟著郭嵩燾出使了英國,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現如今中國在國際上越來越突出,翻譯官和外交官也是舉足輕重。2013年3月11日,女翻譯官張京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上意外走紅,在會議上張京神情專注冷豔,不露笑容神似趙薇,網友們也將張京稱為是「冰山女神」。
  • 此姓氏祖先大多都是外國人,幾千年前遷入中國,如今已有上百萬人
    此姓氏祖先大多都是外國人,幾千年前遷入中國,如今已有上百萬人如今人們如果認識一個人,首先就是從他的姓名開始,並且人們認為姓比名要更加重要,往往記住的也是人們的姓氏,其實姓氏的起源非常悠久了,在部落時期的時候,就有了各種不同的氏族,所以中國人對姓氏還是比較看重的
  • 豆瓣3.2分,《談判官》還能延續《親愛的翻譯官》的收視佳績嗎?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像是一個霸道總裁和灰姑娘的故事,只不過這個灰姑娘是一個職場精英。人設老套其實並不是最大的問題,關鍵是男女主角的人設都難以讓人信服。女主角童薇是談判精英,在開場的商業談判中卻絲毫沒有顯示出職場精英的手段和情商。童薇輕飄飄的幾句話,就說得對方心服口服,卻讓觀眾看得摸不著頭腦。
  • 中國有俄羅斯族,朝鮮族,為何卻沒有「大和族」,道理其實很簡單
    我們中國是一個具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我們不僅有著如此幅員遼闊的土地,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在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曾經出現了很多的少數民族。在經過長時間的民族大一統和融合之下,形成了今天中國56個民族融合而成的大中華。
  • 她是中國外交部的「冰山美人」,最「冷豔」的翻譯官、「發卡姐」
    例如,這些年大家在關注兩會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有四位美女翻譯官。她們不僅美麗動人,還飽讀詩書,多才多藝,精通多國語言,發表個人見解時魅力不凡,真正印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那句話。她們分別是張璐、張京、錢歆藝和姚夢瑤,並稱為中國外交部的「四大女神」。今天,我們主要來認識一下錢歆藝,大家追捧的「發卡姐」,最「冷豔」的女神翻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