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大學,經歷過很多老師,印象深刻的當然不止一位,但是高三時的李老師值得說一說,也可能是源於那時正值高考,對未來有憧憬,老師又特別負責,與學生休戚與共,感學生之所感,所以一直記得。
學生怕老師,但也有依賴老師的一面,比如早自習,晚自習。記得每個早自習,李老師都是很早就進來看一看,在教室轉幾圈,然後回去自己的辦公室準備下面的教學,我們都習慣了,如若早上他沒有來看看,像缺了什麼似的。學生與老師之間,彼此有了陪伴和依賴。
有一次上自習,老師又來到了教室,我常和同桌惡作劇,我說你想讓老師罵你不?他說怎麼了他就罵我,你讓他罵他就罵麼?你能辦到?我說,能,這時,李老師快走到我們桌邊了,我迅速把同桌的桌面書本全部抽走,於是他的面前,一下子變得光禿禿的,這時,老師剛好來到了跟前,看著乾淨的桌面說了一句:你這是幹啥來了?同桌無言以對,只能沉默。
有一次老師生病了,是膽結石,還動刀了,同學都去看他,取出很多結石,後來慢慢康復了。喜歡和學生呆在一起,這種老師,他的感染力學生是能夠感受到的,所以大家也喜歡去他的辦公室,那時裝一個座機還挺稀罕的,有電話打進來,老師總是拿起來輕聲試探性地問到:喂?鎮上的人,不習慣說「你好」的,開場白都是「餵」或者直接問。
李老師既是班主任,也代我們的語文課,他字寫得好,古文功底不錯,講解文言文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一段陌生的文言文,他都能快速理解,沒有障礙。要是放在現在,我一定仔細地觀察和詢問一下他的文言文的功底,只可惜那時沒有在意這些,只是單純的上課學習,對知識的思考不會那麼細緻。
畢業班的班主任,不管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應該是真的和同學有感情的,那麼久的陪伴,日日的朝夕相處,比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長,在朗朗和的讀書聲中,在埋頭做題中,在每一次上課中,都有老師的身影。特別是高三的學生,需要減壓,需要人的疏導和鼓勵,老師是最好的監督者、陪伴者和心靈的依賴者。有時和同學去他辦公室,說起最近很煩看書效率低,他告訴我說,可以看看雜誌,比如青年文摘,讀者等,這些細節我都記得。
高三最緊張的那段時間,課間時我們最喜歡的是把桌子拼起來互相擠,這邊七八個,那邊七八個,有時桌子都快被擠扁了,想想真是好笑,有時不由分說,心照不宣地就會互相擠起來,現在想,應該是多餘的激動和壓制,在心頭無法釋放,自然派生出來的一種行為,那十分鐘,是最快樂的時光。
老師的陪伴會一直到高考的考場,收集著大家的準考證,統一管理,替大家操著心,結束後,後來成績公布,我去學校拿我的成績單,另一位教務處的老師偏偏不給我,差點吵起來,鎮上的學校,有些方面很落後,故意壓著成績單不給你。後來我告訴李老師,他說你第一時間應該先找我,我去要,就好要多了。
李老師那時30出頭,現在算起也50歲了,那時去他辦公室,他的孩子才幾歲,現在想來已長成大人了。好久沒有再聯繫過老師了,生活中很多人,不聯繫並不代表遺忘,心中的某一個角落,一定留下過去的人、事的很多印記。高中時光,李老師的往事,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