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改變美國的大火:為何中國人對工廠火災卻如此冷漠?

2020-12-1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1911年3月25日,清朝宣統三年二月二十五,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區的一家工廠,三角女式襯衫廠,發生了大火,奪去了146位工人的生命。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產事故之一。德萊爾認為,這場大火改變了美國。

這場大火怎樣改變了美國?我們在一百多年後討論這場大火,有什麼現實意義?2015年6月14日,由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主辦,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六部書坊、雅理工作室協辦的「法意—雅理讀書會」邀請潘毅、呂途、葉明欣作為嘉賓,探討了一本關於這場大火的記者作品:《興邦之難:改變美國的那場大火》。澎湃新聞授權發表該研討會的全文實錄,共分兩篇,本篇為第一篇。

主持人閻天:

首先介紹一下三位嘉賓。她們三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當然她們都是女同胞——但更重要的是:她們都不僅學問好,而且身體力行,努力改變勞動者的處境,推動社會改革。

首先介紹潘毅教授。潘老師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她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倫敦大學,取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潘老師是社會學家,她的專著《中國女工——新興打工者主體的形成》,獲得過美國社會問題研究會頒發的「米爾斯獎」,是歷史上首位亞洲獲獎者。她不僅僅是個學者,有媒體概括說,潘老師每做一項研究,都是先調研,再通過媒體製造壓力,然後成立NGO,把學術轉化為持續的行動。所以我們更應該稱她為「學術行動家」,scholar-activist。在《中國女工》這本書的開頭,潘老師也講了一個工廠火災的故事,只不過場景移到了深圳的一間港資玩具廠。這和《興邦之難》的主題形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暗合。我們期待潘老師為我們揭開這個暗合的意義所在。

下面一位是呂途老師。呂途老師現在的工作單位是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這是一家NGO。呂老師畢業於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她在荷蘭海牙的社會研究院取得了婦女與發展問題的碩士學位,又到現在的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農村發展社會學系取得了博士學位。瓦赫寧根是農業研究的頂級名校,呂途老師也曾經是農大的一位出色的學者。但是,她不滿足於在書齋裡「代表」打工者說話。她選擇成為打工者的一員,做志願者,下工廠當工人。這些體驗形成了兩本《中國新工人》,一本的副標題是「迷失與崛起」,另一本是「文化與命運」。《興邦之難》裡談的也是一群「新工人」的故事,三角工廠大火的受難者大多數都剛到美國不久,是移民工人。呂老師有這麼獨特的學術背景和體驗,相信對《興邦之難》的解讀也會很有特點,讓我們一起期待。

這一位是葉明欣老師。葉老師是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這是國內最早的一家專業勞動法律援助NGO。葉老師是我在北大的學姐,她200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學院並留校工作,2009年取得了北大的民法學碩士學位,又到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成為了中美兩大名校的法學「雙碩士」。她做了一個讓我們這些師弟師妹敬佩不已的決定。她到義聯工作,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勞動法專家。她在工傷、職業病等問題上提供過很多立法建議,獲得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採納。她提供的法律援助和諮詢就更多了,我手上的這本《職業病法律制度研究》,就挖掘了義聯做過的上百個案例。包括我在耶魯的臺灣同學的弟弟,出了工傷都是請葉老師撐腰。期待葉老師結合自己的一線法律工作經驗,談談《興邦之難》這本書。

作為鋪墊,請允許我先花一點時間介紹一下

《興邦之難》的主要內容

這本書的正文有九章,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前三章談的是三角工廠大火的背景。這個背景可以分成三個方面:身份政治、政黨政治和生產政治。

從身份政治來說,這是一個工人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三角工廠大火的受難者的身份,主要是女性、移民、工人三重身份。(1)19、20世紀之交,大量歐洲移民、特別是猶太人和義大利裔湧入美國,為製造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也成為了政客爭奪的票倉。(2)女性雖然在政治中和職場中都遭受著嚴重的不平等(美國聯邦層面1920年才修憲保障婦女選舉權),但是大量的婦女投入了工作,爭取婦女平等權利的運動已經興起。(3)「移民」和「女性」都是這個時期工人運動的關鍵詞。三角工廠大火之前兩年,紐約市爆發了製衣業大罷工。移民工人、特別是猶太人是罷工的主力。罷工獲得了女權運動支持,力量空前壯大,迫使資本家讓步。但是,罷工也因為工人內部的分歧和資本家的鎮壓、分化,沒有完全成功。罷工為後來的改革做了思想和組織的動員,讓統治者看到了工人的力量,為後來的政策妥協奠定了基礎。

在紐約,一名義大利移民女工頭頂著一捆衣料,這些衣料將由全家人在家中繼續加工,之後按照計件工資,她們獲得報酬。(攝於1910年,攝影師為Lewis Hine)在照片中的這個義大利家庭裡,年齡大些的孩子和成人都要參與多道工序的服裝製作流程,同時,他們還要照看更年幼的孩子,做飯以及打理這個芝加哥家庭的日常家務。(攝於1900年)這些年齡只有三四歲的孩子們,仍要工作至深夜,整理線頭,縫褲縫。(攝於1900年,攝影師為Lewis Hine)在監工的注視下,工人們在窄小的工作檯上縫製服裝。(攝於1900年前後)這名熨衣員在熨平成衣的同時,還在抽著菸捲。在人滿為患的血汗製衣工廠內,火災的風險是極其嚴重的,即便如此,有些工人和管理人員仍不遵守「禁止抽菸」的規定。(攝於1900年前後)

從政黨政治來說,這是一個保守政客與進步主義力量激烈搏鬥的時代。(1)保守力量的大本營是坦慕尼社,這是民主黨用來控制紐約市和紐約州的政治組織。坦慕尼社一面用小恩小惠拉攏勞工,換取選票,把自己中意的人選送進政府;一面靠貪腐、甚至給妓院看場子斂財,搞得政治烏煙瘴氣。他們反對改良,鎮壓工運和婦運。(2)而進步主義力量當時冉冉升起,他們主張伸張女權、扶助勞工、打擊腐敗,與坦慕尼社爭奪勞工、競爭公職,嚴重動搖了保守力量的統治。

從生產政治來說,這是一個工廈制度盛行的時代。「工廈」,就是在大廈裡面開工廠。早先,製衣業的生產組織形式主要是分散的、小作坊式的承包商。後來,製造商不再發包,改為自營。他們把許多工人集中到一起,搞集約經營,用電力驅動機器,這樣效率提高了很多。因為需要大的場地,工廠開始向天空發展,出現了工廈。我這裡有一本英文原版的《興邦之難》。封面上就是三角工廠所在的工廈。大家可以看到,這是一棟十層大樓;從三樓開始,幾乎每層都掛著一家工廠的牌子;三角工廠佔據了最高的三層。生產組織形式是個有趣的概念,每個地方大工業的興起往往都有對應的組織形式:在美國是工廈,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則可能是「宿舍勞動體制」,這是潘毅老師的研究領域。

三角工廠大火之所以影響那麼大,一個重要原因是景象太悲慘。後來統計,有54個人因為受不了大火,從高樓的窗戶裡跳下來摔死。作者在這一部分談了很多悲劇發生的原因。比如,防火意識淡薄,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大量的易燃廢料隨手堆積在裁縫師傅桌子下面;防火政策執行不力,禁菸令對業務骨幹基本無效。最後就是一個菸頭或者一根火柴點燃了廢料,引發了大火。

起火之後暴露的問題就更多了。很多工人不是趕快逃跑,而是先去更衣室拿自己的衣服,這反映了安全教育的缺失。樓內的滅火水管失靈,關鍵時刻不出水,這是安防設備的問題。大火是從八樓開始燒的,八樓和九樓之間聯繫不暢。作者說,如果能早三分鐘通知九樓,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死去。這一看就是從沒有搞過消防演習,沒有事故預案。大樓的設計也不符合安防標準,比如逃生門是向內開的,出事的時候人們一擁而上,根本打不開門;消防通道不容易到達,而且狹窄難行,甚至沒法通往地面,最後乾脆被壓垮了,造成更大的傷亡。作者還推測說,工廠主為了防止工人偷走成衣,把逃生門從外面反鎖了。這個情節多麼似曾相識!

可能有人會問,火災也會給工廠主造成損失啊,他們為什麼不加強安全生產呢?這是因為事故保險制度變了味兒。本來,為了少交保險費,工廠主應該減少火災風險。可是保險代理商不樂意,因為那樣他們的保費提成就少了。於是,工廠主就漠視風險,多交保費。等到真正出了險,保險公司賠的錢比實際損失要大得多。這麼一來,火災反而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情,工廠主甚至為了清除庫存而蓄意防火。這在保險法上叫做「道德風險」,當時美國的保險法顯然不健全,讓這種做法有了可乘之機。

 女工們手工縫製衣物,而男工們則熨平已做好的服裝。工作時,製衣工通常不能講話或唱歌。若是上班遲到、交頭接耳、在廁所逗留時間太長或者無法承擔星期天的輪班,均會被監工剋扣工資。(攝於1900年前後)男工和女工面對著狹長的工作檯,手工縫製服裝,另一旁,男工們正在一長排工作檯上操作縫紉機。一些無良的轉包商利用新來的移民,強迫他們超長時間工作,以保住他們的工作機會。這樣一來,每周56小時的標準工作時間就可能延長至每周70小時,卻也沒有加班工資。(攝於1910年前後,攝影師為Lewis Hine)光從奇大無比的窗戶透過,照射在在工作桌前操作縫紉機的工人身上。在廠房中央,以及在清晨和晚上時分的廠房全部區域內,頭上照明的燈光是必需的,但是通常說來這些照明燈不足以完成任務,而工人們經常要承受嚴重的視覺疲勞。(攝於1900年前後)婦女工會聯盟發起運動,爭取八小時工作制、安全的工作環境以及對婦女在工作和社會上的尊重。(攝於1900年前後)國際婦女服裝工人工會第25分會成立於1906年。其領導人包括衫裙工人、組織家、活動家克拉拉·萊姆利奇(頂排左數第三位),正是她的奮鬥將三角工廠和雷瑟遜工廠的衫裙工人組織起來。(攝於1909年)1909年11月22日,庫珀聯盟學院,塞謬爾·岡帕斯和其他的政治積極分子、勞工領袖向衫裙工人發表演說。岡帕斯特別指出了工人惡劣的工作條件、超長的工作時間以及低廉的工資。他敦促工人們要認真考慮,在她們的經濟狀況已經非常脆弱的條件下,要從失去收入的角度去考慮一場罷工的影響。還有很多人則質疑,女性是否可能承受罷工所施加的痛苦,包括在糾察線上警察對罷工分子的暴力行徑。(攝於1909年11月22日,攝影師為Brown Brothers)當被問及是否支持大罷工時,衫裙工人(其中85%是女性,年齡在16-25歲之間)投下了堅決支持的贊成票。(攝於1909年11月22日)女工們舉手宣誓支持衫裙工廠的罷工,要衝破糾察線,爭取罷工勝利。這種行為有可能招致來自警察和僱傭打手的暴力攻擊,也引起了女工與法官、律師和僱主,有時甚至是和其家人、其他工人的衝突。(攝於1909年11月)

《興邦之難》這本書的最後三章構成第三部分,談的是大火之後的改革。面對災難,人們有兩種選擇:追究個人責任,或者/同時追究制度責任。當時的消防部門想要給工廠主脫罪,但是地區檢察官傾向進步主義。他在媒體的配合下,把工廠主起訴到了法院。可是,地檢官不僅服膺法律,而且有私心;媒體熱乎一陣以後,也開始疲勞;對方請了大牛律師;法官也因為個人經歷的緣故,可能不大公正。最後,陪審團宣告工廠主無罪。追究個人責任的努力遭遇了挫折。

而追究制度責任的努力則結出了碩果。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坦慕尼社及時轉向,支持進步主義。這是個180度的大轉彎。紐約政壇出現了年輕的新面孔:羅伯特·華格納和阿爾·史密斯。他們主導建立了工廠調查委員會,啟用受過專業訓練、注重調查研究的改革倡議者,比如弗朗西斯·珀金斯。委員會推動了規模宏大的勞動立法改革,徹底改變了紐約州勞動法的面貌。

坦慕尼社為什麼會轉向呢?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三角工廠的大火激起了工人階級的變革訴求,進步派、激進派都藉機與坦慕尼社爭奪群眾,威脅到了坦慕尼社的統治基礎。這個轉向是被動的,但也很堅決,幫助坦慕尼社重新贏得了廣大工人的選票,也幫助阿爾·史密斯連任了四屆紐約州長。後來,阿爾·史密斯交棒給了富蘭克林·羅斯福,羅斯福發動了改變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新政。他重用了當年在紐約的班底,比如華格納當了參議員,和羅斯福遙相呼應,促成了《全國勞動關係法》的出臺。這部法律是保護工會的,又叫做《華格納法》。又如珀金斯當上了第一任女性勞工部長。可以說,大火培育了新政一代政治家。

如果我們把鏡頭拉得更遠一些,坦慕尼社的轉變也防止了更激進的力量取得政權,讓作者所說的「城市自由主義」獲得了主流地位。它既是自由主義的,也是進步主義的。直到今天,雖然保守主義回潮,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說:城市自由主義是美國的主流政治觀點和制度。

潘毅(香港理工大學):

謝謝。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好的主持人,把一本書的內容全都做了介紹。(笑)我本來以為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情,結果主持人幫我做了一半。我原本打算談兩點,現在只要談一點就好了。

這本書的可讀性非常高,它以豐富多彩的人物和故事帶出了全書的主題。很多人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只是認為這是一場大火以及這場火災如何改變美國勞動立法的故事。如果我們剛才認真聽主持人對這本書的介紹,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主題不只是勞動立法。事實上,我們應該從政黨政治、政治身份和生產政治的角度來理解這本書。這本書將移民的故事帶入到美國二十世紀之交工人運動的具體場景,也勾畫出移民社區的形成和構成(不同的種族、語言、宗教)等豐富的生活場景。

這本書展示出非常重要的一點,這場大火不僅帶出了一場工人運動,而且催生了一場女權運動。我們知道,在今天的中國,不僅工人運動很重要,女權運動同樣重要。女權運動如何同工人運動交織在一起,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線索。書中提到,最初的女權主義者通常是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女性,甚至有大銀行家的女兒。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社會條件下,這些上層婦女參與到這場社會底層的群眾運動中,同同社會底層的人們走到了一起。她們的參與,一方面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另一方面,由於階級和性別矛盾,卻又導致了這場本應更進步的激進工人運動停滯於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的階段。

所以,我對這場運動結果的評價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看到,本書作者對此是支持的。在他看來,這場運動停留在以法治緩和階級矛盾的階段,而非跨越資本主義階段,程度剛剛好。甚至在本書作者看來,這場大火的意義恰恰在於其使得工人運動沒有走向激進主義的道路。美國的工人運動在二戰時期蓬勃發展的,到了二戰後,特別是在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運動都被扼殺了,工會中有社會主義理想的工人都遭到清除,也導致了今天美國的工人運動基本上停滯不前。實際上,這同他們無法超越他們的思想認識是相關的。

我今天想討論的倒不是美國的這場大火,而是與中國相關的問題。這本書和我的《中國女工》都以一場大火開頭。這種工廠火災的故事,使得我走向了關注、研究工人運動的道路。看這本書時,我就在不斷地對比,得出了許多感受。我今天就講一講中國和美國的這兩場大火發生的不同歷史背景、社會狀態,以及對此不同的反思和反應行動。

我參與中國女工的研究和服務,就源於發生在東莞的1991年雨衣廠火災和1993年的玩具廠火災。當時,我還是一名大學生,參加了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個社團——國事學會,就是關心國家大事的意思。當然,對於香港的學生來講,很難讓他們去關心國家的大事。國事學會是一個比較關心內地歷史文化的學生社團,而當時的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我們經常去到深圳,就會看到一些問題。第一場火災發生時,我還是一名本科生;第二場火災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研究生了。當時中國整個社會對這兩場火災非常冷漠,很多人都不知道。媒體的報導,也只限於香港的一些小眾媒體,不是什麼主流媒體。

中國南方的學者或學生,多是從那兩場大火開始參與工人運動的,起步較早。可是,整個社會並不認為那兩場大火多麼重要,多麼值得關注。我印象非常深的是,當火災發生的時候,我們幾個香港學生會組織的志願者到火災現場,當時的現場和這本書形容的景象是一樣的,都有燒焦的、墜樓的屍體。工人之所以會被燒死,就是因為車間的門是鎖著的。實際上,全世界資本積累過程對人的傷害是一樣的,中國和美國在這一點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分別。當時中國的工廠不僅會把大門鎖上,還會把窗戶鎖起來,理由就是為了防止工人偷工廠的東西。在工廠方看來,把工人鎖起來是合法的,至少是合理的。

當然,工人偷東西的現象是存在的,甚至是經常的。但問題是工人為什麼會偷東西。在《中國女工》裡,有一個工廠是生產「大哥大」的,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哥大」售價在一萬五左右,而工人的工資每月只有三五百,對工人而言,任何一個零部件都是昂貴的。所以,工人如果有機會,就會偷倉庫裡的東西,這其實是工人生活的一部分。臺灣、香港、日本的資本家發現了這種情況後,就是用把車間鎖起來的辦法來對待「野蠻」的中國工人或農民工。我們看1991年的雨衣廠火災,有人會問雨衣廠有什麼好偷的?如果我們到工人宿舍看一下,就會知道他們其實沒有什麼生活資料,從工廠車間拿回一些零部件,就可以改造成一些生活工具。工廠資本家會非常警覺,動不動就搜身。搜身在《興邦之難》裡也出現了。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工廠裡,搜身普遍存在,今天,在一些惡劣的工廠依然存在。

當然,我想討論的不是這些細節,而是這兩場大火背後的歷史,以及整個社會對此的反應。我這裡主要講的是這兩場比較大的火災,其他的小火災就不講了。當時,我還是一名香港的學生,在同內地學者、工會、婦聯的工作人員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對此並不關心,而是將其視作現代化建設初期不可避免的「陣痛」,這種犧牲也被認為是必然的。他們還勸我們香港學生對此不要太投入。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基本上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將村莊集體打破,製造出大量的農村工廠;另一條腿是引進大量的外資外企,這些企業和資本就吸納了大量的從農村流動出來的新生代工人。

寶琳·紐曼,一名俄國移民,自1903年起就開始在三角工廠工作,那時她才只有13歲。當發現許多工友並不識字時,紐曼組織起一個夜間學習小組,她們在小組內也討論勞工和政治問題。在製衣工人大罷工和婦女工會聯盟中,紐曼活動積極。後來,她成為了國際婦女服裝工人工會的組織者,同時也是該組織健康中心的主管。(攝於1910年前後)1909年12月4日,罷工工人及其支持者在羅格斯廣場舉行群眾集會。(攝於1909年)衫裙工廠的罷工工人頂著大雪和嚴寒進行示威遊行,吸引了眾多圍觀支持者。(攝於1910年)1910年1月2日,婦女工會聯盟、政治平等聯盟、紐約自由俱樂部和社會主義婦女委員會,在卡耐基音樂廳發起了由罷工工人及其支持者共同參與的集會。會議讚美了被捕罷工者的勇氣,籌集資金,以支付被捕工人的保釋金、罰金和罷工津貼。(攝於1910年) 女權主義者、勞工活動家,洛斯·帕斯特·斯託克斯(房間拐角處、做手勢者)和他人開會商討罷工事宜。(攝於1911年)三角工廠廠主埃塞克·哈裡斯(前排靠中間、雙手交叉置於身前的男士)和馬克斯·布蘭克(哈裡斯右邊身穿黑色西裝的男士)與眾人,很可能是在他們所有的某一間工廠的參觀者和工人。(攝於1910年前後)

今天我們可以反思,這條路我們已經走過三十年,九十年代初期是女工被燒死,而最近是農民工的孩子自殺,這種犧牲迫使我們今天來思考是否可以調整發展的道路。我們的蛋糕越做越大,是否可以將一部分分給底層社會和工人階級,共同分享勞動果實。然而,從九十年代初期的兩場大火到最近四個留守兒童的自殺,我們在這方面並沒有太大的進步。九十年代的火災是資本家把工人燒死,還可以追究其責任,而今天富士康工人和留守兒童的自殺,則是自己傷害自己。

九十年代初期,一個工人外出打工的薪酬足以養活一個家庭,所以當時是第一代農民工,並不存在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2000年之後,是第二代農民工,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原因就在於,一個人外出打工已經不足以維持一個家庭,夫妻都出來打工,或者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或者把孩子留給家裡有能力撫養他們的人。這造成了我們今天6100萬的留守兒童,幾千萬的分裂家庭,而這樣的犧牲帶來的傷痛並不比大火更輕。

九十年代初期,火災後並沒有學者、律師或其他社會力量去推動改革,卻是幾個香港學生跑到義大利的品牌公司去追討賠償。我第一次去內地的農村,就是給湖北、湖南的農民家庭送賠償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第一次聽到農民說要討回公道。那時候我才知道「討回公道」是一種普遍的話語。那麼他們所說的「討回公道」是什麼意思呢?在火災發生之後,他們不可能跑到深圳的工廠去找老闆,而是找當地的政府、村委會。我們拿了幾十萬的現金,要送到一百多個家庭。當時還非常擔心,會不會走到一半就會被(政府)抓了,然後送回香港,但是並沒有。那時的中國基層社會其實已經處於半無政府狀態了,就像我們今天走進中國農村,根本沒人管。其中有個家庭,遇難者是一對夫婦,妻子懷孕,可以說是兩屍三命。他們的父母還很年輕,只有四十多歲,他們抓著我們幾個小孩子的手,要我們幫他們討回一個公道。我們就幫他們敲開了村委會的大門,村委會人員說自己的級別太低,管不了這個事,讓我們去找當地政府,我們從鎮政府到縣政府,最後的答覆是,火災發生在廣東,湖北、湖南管不了。

所以,

當時中國的情況不是像《興邦之難》書中那樣,數萬人到現場弔唁,接下來是政府調查和社會改革,而是處於沒人關心、沒人管的狀態。當地政府把責任推給沿海地區政府,媒體不關心,學者也主要關心北方的國企改造。所以,東莞的兩場大火併沒推動整個社會的大變革,也沒有推動一場大規模的工人運動的出現。

有學者指出,1995年《勞動法》的出臺就是源於這兩場大火,而我對此是有疑問的,當然我也不能否認其同兩場大火沒有關聯。但是,1995年《勞動法》在出臺之後並沒得到充分執行,因此,2008年才會出臺《勞動合同法》來推動執行。所以說,當時中國的情況,跟這本書裡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南方的NGO也是在九十年代後期慢慢發展起來的。NGO的形成顯示了工人力量的啟蒙和聚合。在美國,工人也是很清醒的,除了靠工人自己,不能靠別的勢力,因為別人是會出賣你的,比如上層社會出身的女權主義者最後讓工人運動停滯不前。中國的農民工、新工人更加明白:除了他們自己,還能靠誰。我們看到,因為南方的經濟發展起步早,也就比較早地出現了大量的自衛性社會團體。直到2000年前後,北京這邊才開始重視NGO推動勞工權益的保護。現在在北京會有一些社會組織幫助工人爭取權益。

所以,在這個時機,出版《興邦之難》這本書非常合時宜。我們現在來反思,為什麼中國社會對那兩場大火會如此冷漠?火災發生之後,也沒有像美國那樣,組織一個專業的調查委員會。我們看到這本書中,他們甚至對調查委員會的人員構成,即由立法人員還是社會人員組成,還發生了爭論,而在中國能夠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我們就已經很滿意了。鑑於中國存在著兩億七千萬的農民工群體,我認為出版界、學者、NGO 組織都應當以更大的力度參與到這場運動中來,讓工人的力量從一種「自在」的狀態走向「自為」的狀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國大火致死人數達史上新高!專家警告:火災或成頭號氣候威脅
    據外媒報導稱,自從11月上旬開始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爆發的山火已成為加州乃至全美史上最嚴重的火災,它焚毀了超過17萬英畝的土地,一些城鎮被完全摧毀。目前,因為這場罕見「世紀大火」死亡的人數已高達44人,為美國史上火災死亡人數新高。
  • 美國人:中國人為何如此特立獨行?看過他們的學生教室就知道了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培養人才的一套方法,就像是歐美等國家,主張的就是開放性的西方教育,讓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而中國式教育則是我們熟知的應試教育,就有美國人表示:中國人為何如此特立獨行?中國人為何特立獨行
  • 紀錄片大火 現實中曹德旺的美國工廠怎麼樣了
    (原標題:紀錄片《美國工廠》大火 現實中曹德旺的美國工廠怎麼樣了)
  • 孟加拉國血汗工廠連環慘劇為什麼會發生
    在悲劇發生前一個禮拜,這棟建築的內牆曾出現裂縫,但在事發當日上午,工人們被要求返回工廠工作,並稱大樓已經過檢查完全安全。2013年1月,達卡西部mohammadpur區一家服裝工廠發生火災,造成7人死亡,超過15人受傷。2012年11月,孟加拉Tazreen服裝公司發生大火,111名工人喪生,該工廠為沃爾瑪、家樂福等多家超市提供成衣。
  • 造船廠成「燒船廠」:盤點美國造船廠近年軍艦火災事故
    雖然目前事故原因尚不清楚,但美國媒體在事故發生後也立即開始反思,認為這場大火其實是可以避免的。美國福布斯新聞網稱,船廠火災對美國海軍來說是一個嚴重問題。在過去幾個月,正在接受維修的美國海軍艦船上發生多次大火。美國海軍似乎沒有做任何改變,而是選擇忽略這個問題。當俄羅斯船廠的大火幾乎「擊沉」「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時,美國海軍還在幸災樂禍。
  • 美國華人博物館大火,在美華人200多年歷史記憶付之一炬
    可一場大火,往往使得這些凝聚的歷史付之一炬,文明的脆弱,總是如此。就在今年除夕的前一晚,位於紐約曼哈頓華人區的美國華人博物館研究中心突發大火,大火燒了一天一夜,熊熊烈火幾乎吞噬了整棟大樓。美國華人博物館成立於1980年,最初為社區團體,叫做紐約華埠歷史研究社。發起人是查爾斯·賴和傑克·陳。他們當時覺得老一輩在美打拼的中國人的回憶和經歷正在消失,於是決定通過記錄,照片和收集物品的方式來留住這些珍貴的歷史。
  • 倉庫變群租房 一場大火傷亡慘重
    (原標題:倉庫變群租房 一場大火傷亡慘重)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城市奧克蘭當地時間
  • 臺媒:臺灣桃園工廠大火致5消防員殉職
    據臺灣「中央社」4月29日報導,臺灣桃園消防局28日晚間9時26分接獲民眾報案指出,位於平鎮區生產印刷電路板的敬鵬工廠發生大火,消防局動員244人,各式消防及救護車共48輛前往搶救。為搜尋2名失聯泰國籍移工,7名消防隊員進入火場搜救後失聯。
  • 一場詭異的大火:被撲滅在1樓,卻讓20多樓的61人隔空喪命!
    一場詭異的大火:被撲滅在1樓,卻讓20多樓的61人隔空喪命!位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賭場大酒店才是世界真正的NO.1!在當年,米高梅賭場大酒店是一棟擁有著26層,2000多個客房的頂級大酒店!然而,曾經的榮耀卻因1980年11月21日的一場大火悄然而至。當時正值凌晨,許多人都在睡夢之中,誰都沒有想到,一樓酒店餐廳內卻隱藏著一個驚天慘案的導火索!
  • 能文能武的海燈法師,會二指禪神功,死後為何少林寺如此冷漠?
    少林寺為何如此冷漠,他們之間到底有何恩怨?得道高僧海燈法師海燈法師,1902年出生在四川江油,實名範靖鶴。法號:海燈,是中國的著名的武術家。可能現在的許多人都不曾聽說過海燈法師,他曾經可是「全民偶像」。
  • 加州大火肆虐,72小時11000次雷擊,2020年美國怎麼了
    而最近,美國加州又發生了大火,從8月1日開始,到現在已經持續了近21天(並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多點起火),並且從8月17日開始,連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遭遇了近11000次雷擊,雷擊引發了超過300起火災,更加加重了加州火情,各地大火的過火面積約4000多平方公裡,差不多有三分之二個上海市面積這麼大,其中一場大火現已成為該州歷史上的第二大山火
  • 住房創新|香港公屋:一場大火帶來的住房改變
    香港的公屋制度始於1953年聖誕前夕的石硤尾大火。石硤尾大火。一場意外大火的意外收穫二戰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由於住房緊缺,他們就在山坡和空地上搭建簡易房屋,被稱為寮屋。寮屋區居住環境惡劣,容易發生火災。
  • 蔡英文為何表現如此冷漠無情?面對疫情,臺民眾做法讓人暖心!
    如此做法明顯就是對大陸疫情落井下石、絲毫不顧及血濃於水的同胞情。這樣的做法在臺灣島內也引起不少人的質疑,像是範瑋琪痛罵臺當局。而有的民眾更是直言當局做法太沒有人性了。兩岸雖然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分歧歸分歧,可一脈相承的血脈卻是怎麼也不可能斬斷的。這就像是兄弟關起門來吵架歸吵架,但遇到大是大非的事情,還是要一致對外,因為兄弟就是兄弟,從骨子裡就是一家人。然而,臺灣當局為何表現得如此冷漠無情?
  • NASA警告亞馬遜火災季條件成熟 專家稱毀滅性大火或將出現
    7月10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周四宣布,到2020年到目前為止,熱帶北大西洋海表溫度高於平均水平,為活躍的颶風季節奠定了基礎,並增加了亞馬遜南部火災的風險。今年的預測是在2019年亞馬遜雨林發生破壞性火災後發生的。
  • 如此掩蓋,難道是在鄭州九龍國際的火災現場發現了這個...
    10月30日下午3點左右,鄭州市冉屯路秦嶺路口的九龍國際在建樓盤發生大火,連燒34層的事情,想必不少人都已知曉,對於火災是否造成傷亡,官方至今都未曾通報,可是有觀眾卻反映,事故已造成兩人死亡,而且有業主對該樓盤使用的隔熱層材料質量也提出質疑。
  • 濟陽有工廠起大火工人爭相往外跑?
    經核實,視頻不是當天火災現場,實為一工廠舊衣服被菸頭點燃  18日下午4點半,市民張先生給記者發來一段朋友轉發的視頻,稱濟陽旺旺街附近有一家工廠發生火災,大火沖天,隨時有爆炸的危險,工人爭相從現場離開。並且該視頻已經在濟陽很多市民的朋友圈中流傳。
  • 工廠火災多發 築牢消防安全!相關部門:應加強消防宣傳培訓和演習
    ●本報記者 侯珍妮  通訊員 連遠營  冬季,老百姓用火用電用氣集中,引發火災的不安全因素明顯增多,工廠是其中一個火災多發地,一個用火不慎,麻痺大意,就有可能引起一場大火,造成不可預估的損失。工廠火災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森林火災對鳥類的影響
    州長凱特·布朗周四表示:「我們從來沒有在全州範圍內看到過如此大規模的未受控制的火災。」自8月中旬以來,加利福尼亞州已經燒毀了200多萬英畝的土地,這場被稱為「八月大火」的山火是加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火災,迄今為止,門多西諾和洪堡兩縣78880英畝的土地被燒毀。 詭異的橙色天空和沒有鳥鳴的煙霧天氣是這個前所未有的季節所帶來的副作用。
  • 《美國工廠》大火,歐巴馬走上電影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麻辣娛投8月22日上映的《美國工廠》因本身話題性十足的題材和精良的內容迅速引發中美兩國的同時熱議,更獲得外界的一致好評。年初在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反響頗佳,更是獲得紀錄片單元最佳導演獎。
  • 一場在1樓就撲滅的大火,為何讓高層61人「隔空」死亡?一個細節
    國家不僅明確的出臺法律法規,嚴格規範各種消防建築,同時,社會上也在普及消防安全意識,以避免火災釀成的悲劇。雖然現代防火意識已經基本普及,而且消防滅火的防禦措施也越來越強,但現代的安全,是從過去的教訓中吸取而來。在1980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最繁華的酒店,爆發了一場可怕的火災,這場火災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