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
期末考試複習階段,也到了幼升小、小升初、中升高的階段,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擠破頭想盡辦法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然而,好學校也不是那麼好進。義務教育階段,按區按片按戶籍按房產,有能力的家長,買學區房,沒有能力的家長,撞大運等搖號。
小考、中考、面試、分班考,每一次考試,家長和學生都如臨大敵,就算如願進了好學校,也不能就此高枕無憂。開學的時候,還有所謂的分班考試,憑藉好成績進入了重點班,一隻腳才能和大學的大門跨得近一些。
最近山西的一所民辦中學招生政策引起了熱議,來面試的學生,不按成績考評,而是讓學生進行語言、邏輯能力、體育、藝術等方面的評測,並按照思者、贏者、學者、行者、德者進行分班配置。不難看出,思者是愛思考的學生、德者是德育好的學生、贏者應該是綜合能力好,學習習慣好的學生,這按天賦能力分班,還是頭一回聽說。該校的校長解釋說,這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貫徹素質教育。
1、 應試教育,把天賦都埋沒了
不得不說,應試教育很容易就把孩子的天賦埋沒了。有些孩子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善於發現小細節。可是繁重的學業,為了升學考進好學校,不得不大量刷題,讓孩子來不及思考,就變成了學習的機器人。有些孩子語言天賦很好,邏輯思辨能力強,常常把老師懟得啞口無言。但是因為傳統的教育,不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喪失邏輯思辨能力。那麼這些看起來都是閃光點的天賦,很容易就被埋沒了。
2、 基礎教育不能少
我認為這個中學的校長敢於創新,有想法是好的。但是也不能在沒有教育實踐經驗下拿孩子做實驗,按天賦分班,確實能夠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有效提高。但是,初中也是義務教育,我們的基礎教育是不能缺失的。大概一些敢於挑戰的學校,常常會誤把素質教育,綜合教育理解為不教基礎,只要孩子全面發展、遍地開花。試問:沒有基礎,孩子怎麼全面發展?就算是拔苗助長後,這座大樓也不穩,隨時都能坍塌。
3、 僅靠一次測試就能分辨天賦嗎
民辦中學有自主招生的權利,那麼選拔標準、評分細則是有科學論證的嗎?僅靠面試的一次測試就能斷定孩子有哪天天賦應該分到什麼班裡嗎?教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不斷需變的,想要學生全面發展,就得因材施教,有科學的依據。教育創新是好,但教育不是拍腦袋的想法,我們要對孩子負責,對家長負責,甚至是對全社會負責。
我們需要教育的開拓者和實踐者,但是按天賦分班的做法,你覺得靠譜嗎?如果你是家長,會送孩子去這樣創新的中學讀書嗎?想聽聽各位家長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小島語文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記錄語文教學中的點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