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經結束,但是高考過程發生的意外一年又一年刷新公眾的認知,6月8日,江西進賢縣西山學校的高三學生小龔因在學校安排的酒店午休,卻因睡過頭,而錯過了英語考試的入場時間,小龔家長質疑學校管理不到位,雙方產生分歧。6月17日,雙方達成和解,校方賠償一年復讀費2.6萬元。高考是從小就開始準備的戰役,小升初,初升高,小編認為高考這麼重要的考試都可以錯過,考生佔大多數責任,高考是一場淘汰賽,或許有些考生確實還沒達標。
教育一直是學生家長的心頭大事,教育應該要與時俱進,但不是每一種改革都能得到得到雲集響應。2019年6月16日,山西一中學不按成績按天賦分班引爭議,按天賦分班究竟是什麼意思?
校長回應按天賦分班
按天賦分班的中學是山西當地一所民辦中學,通過對學生進行語言、邏輯、體育、藝術等測評進行分類,該校校長王某稱按天賦分班是有研究理論支撐的,國內已經有科研機構研究,現初步形成一套天賦理論。王校長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天賦屬性,順應孩子的天賦屬性,孩子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而具體的按天賦分班其實就是,將天賦分為五種,分別是思者、贏者、行者、德者、學者。思者贏者和學者分到一個班級,配備的老師會比較活躍,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探究性教學方式;而行者及德者會分到一個班級,老師也會偏細心且嚴格,以老師教授為主。
更加深層次的分班會在初二初三時進行,學校不會分重點班。
究竟算不算是因材施教?
這究竟是因材施教還是異想天開?按天賦分班究竟靠不靠譜?網友紛紛質疑學校的測試標準,更有網友懷疑這是學校在炒作,譁眾取寵。不按成績來定義學生,這是許多學生的願望,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不是所有人的閃光點都在學習上。因材施教絕對是沒有質疑的,但是按天賦分班是否等同於因材施教呢?
按天賦分班是從學生表層的行為表現來劃分,其實就是學生的興趣愛好,當一個人愛一個事物的時候,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會有偏向性。所以小編認為所謂的按天賦分班其實是按興趣愛好分班,按照性格分班。然後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配備不同的老師,從這一點上看,該民辦學校還是十分民主化的。
許多家長認為該學校的教育模式十分的新穎,會持支持態度。
深化標準也不是不可為
與學校的初衷相比,小編更關注是思者、贏者、行者、德者、學者的區分,學校如過能在這五個方面繼續深化,讓標準更加標準,才會值得借鑑。現在國內的教育方式普遍都是按照成績分班,該學校在發展學生個人特點的方面還是走得比較前衛的,深化標準,按天賦分班也不是不可為。
檢驗一項事物的對錯不是看表面,如果嘗試過後,發現是錯的,再去修改也是可以的。將學生分類以後,該學習的知識也不會落下,只是周圍的同學成績可能不在同一水平,也許當同學關係相處和諧,老師教育方式符合時,確實得到加倍的教育成果。
如果你是學生家長,你會支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