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提出疑問,「有人說出去旅遊是為了拓寬眼界,難道不出去旅遊就不能拓寬眼界嗎?」
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作為一個熱愛旅行的人,對於這個問題,談一下我的看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有道理的
明朝的董其昌在其著作《畫禪室隨筆——卷二》中寫到,「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
其大意是不讀萬卷書,不行萬裡路,怎麼可能有滿腹經綸,怎麼能夠寫出有什麼內涵和見地的文章?
在古時候,交通閉塞,大多數人的出行範圍不過方圓1、20裡地,甚至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自己所在的鄉鎮,其所接觸的人、事只限於周邊鄉鄰,聽到的看到的也只是熟悉的環境中的一切。這樣的生活狀態,必然會制約了大多數人的視野和知識範圍。
只有那些讀書多的人、四處遊歷的人,見多識廣,眼界開闊,在面對機會和挑戰的時候,更有能力進行應對。
所以,在古代,外出遊歷確實是一種很有效的拓展視野的手段,畢竟,書籍的獲取和閱讀難度更大,也更晦澀一些。
現代的信息技術、媒體技術拉近了我們和世界的距離
當然,現代信息技術、媒體技術高度發達,打開手機、電視,隨時可以獲取到海量的信息,上到天文地理,下到人文社會,無所不包,這樣的生活環境,極大的拉近了我們和世界的距離。
足不出戶,我們就能夠接收到很多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說,輸入的增加,肯定會拓展我們的視野和知識面。不過,這種經過裁剪、海量、零散的碎片化信息,到底能夠帶給我們多少收穫和知識,不得而知。
沒有帶著發現的心去旅行,收效不大
有不少人很喜歡旅遊,不過他們在旅遊的過程中,一味的關注美食、美景,關注拍照、曬朋友圈,關注購物、血拼,這樣做法,完全失去了旅遊的精神內涵。
在我看來,旅行應該是去陌生的地方探尋那裡的人和事物,去傾聽別人的歷史和故事,努力讓自己融入旅途的人群和生活中,體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感受不同的習俗,感受美好,感受那種生活節奏和人文的氣息。
只有這樣,你才能從你所遇見聽見看見的一人、一事、一史上收穫自己的感悟,變成自己的內涵積澱。
旅行帶來的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跟不愛旅行的人相比,喜歡旅行、用心去旅行的人,總是充滿朝氣和期待的,他們會更加有活力,不畏懼挑戰,喜歡結交朋友,更愛運動,更愛學習,這樣的精神狀態,往往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和更充盈的內心。
不旅行,如何拓展視野?
不出去旅行,就不能拓展視野了?當然不是,完全取決於你對待自己和生活的態度。多讀書,多看報紙新聞,多結交朋友,放開自己的胸懷,你同樣可以看到這個大千世界的美。
我是元寶爸爸,親子旅行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旅行、自駕旅行、親子旅行經驗和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