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課題組對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芬蘭、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歐盟、OECD、UNESCO、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教育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發展戰略進行了梳理,得到21條啟示,分7個維度。
一、潛心發展,穩健推進:辯證看待中國教育信息化的領先性
1.合理判斷國際形勢,有效辨識國際壓力、有力應對國際競爭
基於教育信息化國際形勢判斷,中國一方面要在整體上清醒認知競爭態勢與合作機遇,另一方面要潛心發展、腳踏實地,以切實的技術進步與有效的一線實踐,穩健地、有戰略遠見地、辯證地走好中國教育信息化之路。
2.均衡準確地對外講好「中國教育信息化故事」
中國在「發揮全球引領作用,為國際教育信息化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過程中,要認知不同國家制度、治理體系、歷史傳統對相互間合作借鑑帶來的挑戰。同時根據國際形勢變化,更新中國對外講好「中國教育信息化故事」的背景變量,在對外開放合作中,注重敢於作為與韜光養晦之間的平衡,精準界定中國角色,正確傳遞中國態度。
二、回扣本質,堅守初心:教育信息化要優先承載教育本質與國家價值傳統
3.傳承共同價值與文化基礎是教育信息化的起點
從國際經驗看,教育信息化要為承載國家的共同價值與文化基礎優先作出努力。這成為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普遍起點,形塑了技術的應用方向。
4.深入辨析中國語境下的教育本質與教育目標
中國在確立了「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基礎上,有必要對照國際經驗,更深入地辨析中國語境之下的教育本質與教育目標,從更上位的視角,確立中國教育信息化的立意、初心、取捨、進退。
5.精細化「以能力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
中國教育信息化以能力為先的理念貫徹,不僅可以通過信息化所搭載的內容來貫徹,還可以通過對傳播介質本身的把握與設計,來建構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三、正視英才,重啟部署:儘早推動拔尖信息化人才的有效甄別和針對性培養
6.重啟對「英才教育」的戰略性認知與部署
信息化時代,中國雖有民間自發的對於英才教育的零星培養,仍然難有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以及各領域大師級人才的湧現,對於當前的國際尖端爭奪更是杯水車薪。有必要參照國際經驗,儘快重啟對於「英才教育」的戰略性認知與部署。
7.處理好群眾基礎和拔尖人才培養之間的關係
最新教育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中小學生總人數超過2億,僅按前1%的特異兒童概率計算,也有超過200萬具有所謂拔尖人才潛質的龐大人群,在世界各國視野中都是名副其實的「人力資源強國」,亟待正視與重視。
四、有所取捨,辯證發展:重視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策略性留白
8.宏觀上不能全然仰仗「計劃經濟思路」應對中國教育的巨大體量與信息技術的迅速更迭
對比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來看,中國教育有必要在「有為和無為」之間進行辯證思考,明察進退,有所取捨,以粗線條引導而非事無巨細地規制來推動宏觀治理,引導一線實踐、中觀微觀、商用、民用、市場等角色發揮作用並自我調節。
9.中觀上要尊重信息化和智能化在教育垂直領域的獨特發展節奏
國際經驗表明,在教育信息化在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尤其是利益重組上不能激進。此外,要區分群體情境下信息化教育和個體情境下信息化教育的不同規律。
10.微觀上要警惕技術對個體狀態的過度迎合,辯證看待流行的「個性化培養」
一是信息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會將「人人皆學、處處可能學、時時可學」異化為無所不在的鉗制和壓力;二是信息化技術輔助若不善其用,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抹殺師生在其他維度、廣度和深度上的潛力,影響個體自身在競爭合作中的準確定位;三是數字畫像等發展思路也需要辯證看待,人為設計的評價體系,從識別、到賦值、到感知、到記錄,多數時候仍是粗線條、顯性化、線性化的,丟失了很多維度甚至是關鍵性信息。
五、關鍵變量,有效驅動:撬動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四個重要自變量
11.教齡變量,年輕師資是推進在線教育的重要支撐
研究發現,教齡越短,在線教育所需技能的掌握程度越好、在線教育過程中師生互動情況越好、在線教學實際效果的滿意度也越高。因此,年輕師資在未來在線教育發展中的中流砥柱地位值得聚焦。
12.學段變量,低學段是釋放教育信息化潛力的重要陣地
研究發現,學段越低,在線教育相關指標表現越好,包括對於在線教育所需技能的掌握程度越好、師生在線互動情況越好,以及在線教學實際效果的滿意度越高。
13.升學壓力,對教育信息化發展具有直接制約力量
對比中外,教育評價與升學制度,是當前中國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能力不強、信息化學習環境應用水平不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基本具備但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尚顯不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不夠的主要解釋變量之一。
14.多元投資,是驅動教育信息化、也是驅動宏觀經濟增長與社會福祉增加的先導因素
教育信息化對社會福祉的增進,也是西方國家頻繁提到的一個關鍵表達,體現了教育發展、經濟繁榮、國家穩定的根本落腳點是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
六、重點群體,精準關照:有效聚焦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三大群體
15.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男女性別差異
性別差異是其他國家在談及教育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時頻繁探討、卻在國內同樣語境下鮮有提及的重要議題。中國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男女性別差異問題值得深入研究、預判和幹預。
16.加快同步推進信息化時代的特殊教育
按比例推算,中國當前學齡群體中有障礙、有殘疾的人員規模非常巨大,加快同步推進信息化時代的特殊教育是不可迴避和延遲的行動。
17.始終將教師群體置於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核心位置上
部分國家和國際組織精細化、結構化研發了「教育者數字能力」框架指標,引導各級各類教育從業者參照指標打磨技能,引導各級各類教育部門參照指標部署師資建設,以教師群體的信息化領導力撬動教育信息化全局,值得關注與借鑑。
七、實時總結,及時參照:追蹤新冠疫情期間全球教育信息化集中經驗
18.預判教育停擺對各領域的次生影響,及時推出應對舉措
「後疫情時期」有必要參照國際經驗,及時預判和測算上述次生影響及其規模,以前瞻性和積極性配合復工復產復市大局。
19.迎接「兩線並行」新常態,打好教育戰線持久戰
有必要參照國際經驗,逐步理順在線教育的體系架構與資源供給,同時尊崇和重視教師在各自微觀情境下的自由度與領導力,有意識地平衡線上教育的集約性與線下教育的多樣性、針對性、情境性,統籌部署線上線下雙重教育軌道,做好「戰時向平時」的過渡。
20.分級分類為所有關涉人群提供精準關懷
疫情期間,部分國家面向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等不同群體均提供了分級分類的精準化支持,不僅有軟硬體保障、有資源供給、有明晰的使用指南與培訓,也精細化到社交幫助與情感支撐等。諸如此類有時效性、有啟發性的研究成果值得追蹤。
21.重視全球疫情本身的教育意義,升級迭代「國際理解教育」
有必要危中取機,面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新挑戰新變量,提早重視並升級迭代國內的「國際理解教育」實踐,為構建信息化承載的未來教育共同體,進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好堅實的教育鋪墊。
(本文原載《人民教育》2020年第13/14期,有刪改。本文執筆:王曉寧。課題組負責人:王素)
本文來源: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