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2平方千米。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蹟。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首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北京,具有聞名於世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北京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是燕國國都所在地,因而歷來有「燕京」之稱。公元1153年金朝從會寧府遷都至北京,改名為中都,此後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為都城。北京保留有我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紫禁城,紫禁城雄偉壯闊的古建築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寶藏令無數人心往神馳。北京城規劃嚴整的街市,輝煌壯麗的宮殿,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無處不深深地打上了風水操作的烙印。以下從傳統文化角度對北京城略作分析。
北京城內的風水格局
整座北京城,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大載體,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千百年來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知識、信仰、道德、習俗、法律、觀念等。明清兩朝代,當權者按照風水理論,對北京城進行了整體風水調整,使其更加雄偉美麗,與自然和諧統一。
當時,北京城是由內城和外城組成的。位於南面的外城處於乾位,為陽,象徵「天」;位於北面的內城處於坤位,為陰,象徵「地」。為了配合天圓地方,乾坤照應,陰陽合德,外城呈扁圓型,稍寬;內城呈方形,稍窄。外城東南為兌位,象徵「澤」,有個突出的角;內城西北為艮位,象徵「山」,向內呈凹陷狀。
內城作為人居住的場所,本來應該是陽光充足,卻屬陰。由於九在八卦中是老陽之數,所以內城設置了九道城門,轉陰為陽。外城原本屬陽,因此只用了少陽之數設置了七道城門。
從永定門經正陽門,紫禁城到達鐘鼓二樓,北京城有一條長達十五裡的筆直中軸線。以此為軸線,北京城按九宮來設置:南面設九宮,中間設五宮,北面設一宮。而天子的宮殿就設置在中央,象徵九五至尊,駕馭四面八方。
外城東南角呈曲折突起狀;內城西北角呈凹陷狀。東南為兌卦的方位,兌為澤;西北為艮卦的方位,艮為山,這正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的象徵。
中國古都城門的設計,其文化象徵意義也往往出自《周易》。元大都的城門有十一個,近百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此有種種說法。美國有的華人學者說這是劉秉忠太保設計時取義於哪吒神,哪吒有三頭、六臂、兩足。我傾向於設計者是取象於《周易》「天地之數,陽奇陰偶」。天數一、三、五、七、九,地數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將天數的中位數「五」和地數的中位數「六」合而為「十一」。引寓為天地和合,自然萬物變化之道盡在其中。
國都一般選擇在當時認為風水最好的地方。宮闕主殿又建在城市的風水穴上,這裡被認為是「生氣」聚集的地方。紫禁城位於城市東西、南北交*軸的中心。紫禁城大量使用的紫紅色,以象徵著天體的中心——北極星所處的紫微垣。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宮城,宮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著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其上有須彌座,它的九層臺,象徵著九重天。這一人間天上的中心,也稱「太極」。這裡又是陰、陽諧調,藏風得水、生化萬物的地方。北京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徵主義的代表作,為了把一地方渲染得更加神聖無比,古代建築設計師們用盡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徵成為宇宙的中心。
除此之外,按照九宮八卦還設置了天、地、日、月、社稷五壇。其中天壇在南,在外城之內,呈圓形;地壇在北,在內城之外,呈方形;日壇在東,在內城之外,呈圓形;月壇在西,在內城之外;社稷壇居中央,在內城之中。
由此可見,「法天象地」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大特色。從五壇的配置和設計看,這一思路就更清楚明了。
明代北京的布局,雖系人為,但其寓意及規劃指導思想,以及建成後的藝術和功能效果,在500多年以前的世界上為數不多,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完美的都城建築。
古代建築大師如此巧妙地把陰陽宇宙與宗法禮制完美地結合起來,規劃設計了這座氣勢磅礴的建築群,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