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 英國《衛報》2017年12月28日刊登作者海倫·羅克斯伯格的文章,題為《中國「海綿城市」讓街道變綠,以對抗洪水》。
文章稱,上海一小塊地方正在變綠,一條街又一條街。
在臨港地區,人行道邊上種著一排排樹,街心花園和公共廣場種滿了植物。豎在吊車與建築工地之間的規劃圖顯示,新建築包圍在公園、溪流和水景之間。
文章稱,臨港有一項任務。作為上海的「海綿城市」試點區,它正在嘗試一種生態方案,以便在這個長期面臨海平面上升風險的沿海城市,取代傳統的防洪和排水系統。
文章稱,中國水泥森林的迅速崛起導致不可滲透的堅硬路面經常會阻礙水流的自然走向,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海綿城市」概念重點是要建設綠色基礎設施,例如溼地、屋頂植物和雨水花園。
凱迪思中國區水管理主管哈文梅說:「在自然環境下,大多數降雨會滲透到地下或收集成地表水,但大規模堅硬路面的出現破壞了這個過程。現在,城市中只有約20%的雨水滲透到地下,因此打破了自然水循環,造成水澇和地表水汙染。」
在臨港,寬闊的街道都修建了可滲透人行道,可以讓水流進土壤裡。中央隔離帶用作雨水公園,填滿了土壤,種上了植物。巨大的人工湖滴水湖有助於控制水流,建築物也修建了綠色屋頂和水箱。
文章稱,2015年國家提出建設「海綿城市」倡議,16個城市成為試點,之後將擴大至30個城市,其中包括上海。
同濟大學教授李輝說:「首先要做的是儘量保護或恢復自然水系,這是降低水澇風險的自然途徑。例如,在武漢,主要問題是許多河流在建設過程中被填埋。臨港地區有一個好處,這裡仍有大量農田和一個人工湖,有能力在強降雨時蓄存更多的水。」
「過去,人們從水那裡奪走土地。現在,我們需要把土地還回去。」
文章稱,臨港地區可以將新的發明引入城市結構,但改造上海老舊地區則很困難。最近的重建工作包括使用可滲透材料和增加人行道面積,讓地面自然「吸水」。
但增加新的綠色空間很難。李輝說,就連現有的公園基本上也是一個錯失的機會,因為它們通常高於路面,無法為大量水流提供自然通道。最重要的是修建綠色屋頂——上海市政府想要新建40萬平方米的屋頂花園——或逐步改造人行道。
文章稱,到2020年,政府希望每個試點城市20%的建成區具備海綿城市功能,這意味著至少70%的雨水能被儲存、再利用或被地面吸收。到2030年,每個城市要有80%的面積能滿足這一要求。(編譯/盧荻)
責編:朱簫
31228077,.英媒點讚中國「海綿城市」:街道變綠 能對抗洪水,.2018-01-07 03:54:19,.204232,.朱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