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0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發一則《報導領導人活動試圖「短、實、新」 中國官媒開始改變文風》的報導,文章關注到中國官方媒體開始改變文風,並特別指出中新社報導角度較新鮮。
文章摘編如下:
新上任的中共領導人處處展示新作風,而中國官方媒體也逐步開始改變報導領導人活動的方式,試圖做到「短、實、新」,落實推進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就改進政府工作作風提出的八項規定。
過去幾天的央視《新聞聯播》依舊是以領導人活動為報導重心,但個別活動的報導卻更為精簡。以習近平南巡五日為例,央視的總結報導雖然長達4分鐘,但與以往一個出訪活動就可播報六七分鐘相比,小有改善。
已是政治局常委的現任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會見美國副財長的新聞,在《新聞聯播》以及官媒的報導中更是極為精簡,只用了兩句話說明雙方已會面並交換了看法。這與中國官媒根據官職排位決定報導長度,而且一旦有政治局常委就相對加長報導的作風相左。
近日,各政治會議的新聞報導,鏡頭中也不再出現政治局委員人頭逐一特寫的沉悶畫面;中新社越來越多「側記式」的報導也讓消息來源變得更豐富。
中新社報導角度較新鮮
中國主流媒體過去報導領導人的活動,尤其是外賓會見時,都一律採用新華社通稿。可是近月,同為國家通訊社的中新社多次發出角度與新華社有別的稿子。十八大後,中新社對新任政治局常委的活動報導更融入許多以往在官媒裡看不到的內容。
例如十八大後李克強召開的首場座談會,中新社就匿名採訪了工作人員,披露李克強不讓官員「照本宣科」,使幹部難以適應。
李克強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時,中新社則詳錄李克強會客時的神情。譬如當卡特對美國大選期間的反華言論表示憂慮時,李克強「哈哈一笑」說,希望選戰言論是過眼雲煙。根據報導,李克強還透露自己曾做過農民,也當過村長,試圖通過自身經歷向卡特說明現在的中國農民有更多自主權力。
中國官媒的報導不以新聞價值為主導,反倒成了政治局常委「活動集」的現象,一直遭詬病。部分中國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現在都更趨向於上網,通過社交媒體、論壇等閱讀來自非官媒渠道的消息。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八項新規定時,就明確對新聞報導提出改革要求。他指出,有政治局幹部出席的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和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導,而且應壓縮報導的數量、字數和時長。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到中央新聞單位調研時也指示媒體下決心改進文風,對新聞報導、評論言論、文字風格、文章標題、版面編排等進行全面改進,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他希望「好的文風」能有助提高媒體傳播的影響力。
據新華社報導,各中央新聞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也都向劉奇葆介紹了各自改進文風的具體計劃。
中國公眾普遍認同改變文風的必要性,到目前為止,官媒只是踏出了很小的一步,以領導人活動為報導重心的做法尚未改變。
部分網民認為,文風的改變關鍵在於官員。如果政府機關和幹部不改變思想和話風,不放鬆媒體管制,文風也就難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