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作風必須改進文風。」習近平總書記這麼說的,也這麼做的。
1月14日,中紀委全會上,總書記用百姓常說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儒家經典《論語》中「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等,告誡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倖。
17天前,總書記發表2014年新年賀詞,篇幅短小,700餘字;語言口語化,沒有大段工作內容介紹;段落劃分簡明,每一段都言之有物,不空洞,不乾巴。
一年多前,2012年11月15日,總書記履新後與媒體見面,語言樸實通俗卻極具感染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
30年前,1984年12月7日,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中青年幹部要「尊老」》,已經流露出質樸文風。
30年來,尤其履新總書記一年多來,習近平用自己的行動,帶頭貫徹他和中央領導集體的要求——下大力氣改文風。
6個字:
求短、求實、求新
上任一年多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習近平總能用樸實而簡單的話語一語中的。求短、求實、求新,是習近平說話、作文的風格;百姓話、古人話、中外經典,則是習近平講話中時常出現的內容,從而使百姓共鳴。
要凝聚全中國的力量、為全民族的理想奮鬥,就要用百姓聽得懂、聽得進、喜歡聽的話講。
2012年11月,履新之初的習近平,在記者見面會上談起自己肩上的責任時,念茲在茲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語言平實,並用兩句毛澤東詩詞和一句李白的詩,來概括近代以來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而「中國夢」一詞的叫響,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網友語)。
在海南調研時,一句「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將「小康社會」這個目標生動質樸地表達……
對大事舉重若輕,是戰略自信。實在、直截的語言,背後是思路的清晰與態度的務實。
「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習近平的話語,表達出對腐敗現象的「零容忍」;「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老虎』、『蒼蠅』一起打」,則體現出重典治亂的思路。
談改革開放這「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用「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全黨全社會奠定崇尚實幹的基調;對黨內幹部,他則勸勉:「不懂的就要抓緊學習研究弄懂,來不得半點含糊」。
為改進黨的作風,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會議上,習近平用「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和「清茶報紙二郎腿,閒聊旁觀混光陰」,白描黨內一些幹部不端的工作態度;到河北指導省委民主生活會時,他又直截了當告誡當地班子,「(我)可不是來聽你們講鶯歌燕舞的」,讓河北省委領導幹部記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而在外交舞臺上,習近平的「話風」也讓世界耳目一新。
在剛果共和國議會演講,他提到,「我想起一位非洲詩人的詩句:『向前走,非洲,讓我們聽到你歌聲中勝利的節奏!』」;在墨西哥,他說自己是個「足球迷」,並用中國和墨西哥的跳水隊合作為引子,道出中墨未來合作的前景;在博鰲論壇,他用「陽光和空氣」比喻和平,表達和平「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的重要性;在俄羅斯,他引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比喻歷史和現實的曲折前進,又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論」,闡述國情與道路的關係;在坦尚尼亞,他談起在當地熱播的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表達對中非交流與友誼的期待……
在外媒看來,習近平的講話「套話少、比喻多,道理少、個人理解多,『大論』少、小故事多」,是「在對外交流中追求個性化的努力」,體現了他本人的「務實與個性」。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文章和演說也是一樣。」習近平的「文風」,與72年前毛澤東《反對黨八股》的講話精神一脈相承。
習近平提倡短文、短話,但「並不是說凡是長文就一定不好」。他認為,有些重要的內容,有些深刻的道理,該強調的還是要強調。總的原則是,當長則長,當短則短,倡導短風,狠剎長風。正如,「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新風氣:
總書記的示範作用
習近平對改文風的實踐與要求,是「一以貫之」的。
1984年,習近平在《人民日報》發表第一篇署名文章,文風已初顯;任浙江省委書記時,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上的專欄系列文章「之江新語」,每篇針對一個問題,說清一個問題,不過四五百字;2008年,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就已經對黨的領導幹部提出了改進文風的要求。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伊始,就讓外界看到了黨中央改文風的決心與力度。
2013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用「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談政府職能錯位問題;對如何推進改革,他說「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對削減政府開支造福民生的問題,他說「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
相似的場面,也出現在多位領導人的座談會上。「不要念稿」、談實際問題、抖「乾貨」,成為他們對與會代表的要求。如在中紀委的座談會上,「尊敬的王書記」之類的講話被王岐山「無情」打斷。「參加王某人的會,不準念發言稿,要學會深刻思考。」王岐山說。
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示範作用下,文風正在發生改變。
2012年12月,習近平會見美國副總統卡特。新華社新聞報導,僅有「罕見」的96字。此後,中央領導的考察與會議的新聞報導,字數、時長都大為壓縮,新聞媒體還運用微博等手段對中央領導考察活動進行「直播」。
從2012年年底的地方「兩會」開始,會議報告的「瘦身」即已成為趨勢。同樣的風氣,也延伸至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會刊發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用兩萬字的篇幅,對60個方面的重要改革問題進行了表述。在這樣一份重要文件中,看似字數多,卻幾乎全是「乾貨」。以「探索實行官邸制」為例,在「官邸制」這個重要的問題上,文件沒有任何多餘的表述。而「記得住鄉愁」、「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等鮮活表述,出現在其他會議的文件中。
而從2013年6月開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文山會海」的文風、會風的整治力度也可謂空前。
甘肅「省委省政府發文數量同比減少30%左右,全省級會議同比減少20%左右,各單位壓縮會議880多場次」;河北「省直單位壓減各類簡報42%」;重慶「市一級會議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8.5%,發文減少19%」;廣東規定「在全省性會議上省長講話不超過1小時,副省長講話不超過半個小時」……各地的動作,正體現出新風的來臨。
在「壓縮」之外,「創新」的影子也到處可尋。
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之後,幾十位中國駐外大使密集發聲,表達抗議。駐英大使劉曉明用「伏地魔」來比喻日本軍國主義,告誡世界人民警惕靖國神社這一「魂器」對軍國主義的招魂作用;駐德大使把安倍的舉動比作給希特勒獻花圈;駐澳大利亞大使則以澳英合拍電影《鐵路工》為例,回顧盟軍戰俘和勞工被日軍摧殘和折磨的歷史……大使的表達使用的是所在國民眾熟悉的方式與內容,引來國際共鳴。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海外交流團的行程中,幾乎每到一地,交流團都會用兩部視頻短片作「開場白」——《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和《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輕鬆、幽默、「接地氣」的表達,讓受眾耳目一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文風也遠非一日之功。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習近平總書記的率先實踐,已經起到了示範作用。接下來,需要各級官員、媒體、理論界乃至全國共同努力。
文風改不改,領導是關鍵,2010年第10期《求是》雜誌,習近平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風 積極倡導優良文風》一文中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把改進文風作為一項工作要求,帶頭講短話、講實話、講新話,通過自己以身作則帶出好文風來。
改文風:
改作風的抓手
習近平履新伊始,就把文風當做改作風的抓手。
2012年末,剛剛履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頒布了「八項規定」,要求全黨密切聯繫群眾、切實改進作風。其中,中央對文風的要求頗為醒目:「要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沒有實質內容、可發可不發的文件、簡報一律不發;要改進新聞報導,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導,進一步壓縮報導的數量、字數、時長。」
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看來,一個時代的文風和學風如何,往往是觀察一國或一個時代興與衰的風向標和晴雨表。「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觀備者觀野」,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言談舉止、思維觀念,均會直接影響國家未來發展方向。
為什麼文風如此重要?
1942年,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就把「黨八股」與「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列在一起,當做黨內存在的主要作風問題。在毛澤東看來,文風問題是作風問題,也是黨風問題。那些空洞無物、如「懶婆娘的裹腳布」一般「又臭又長」的「黨八股」,形成的原因只有一個:「下決心不要讓群眾看」。對於把同群眾的聯繫視為「血肉聯繫」和「魚水關係」的共產黨來說,文風問題,是與群眾的聯繫是否緊密的表現,關係到黨的立身根本。
空洞無物、官話連篇的文風,不僅群眾不愛看、不愛聽,就連幹部聽了也要打瞌睡。「高射炮打空靶」、「鸚鵡學舌背美文」、「綠豆大的核,西瓜大的殼」等表述,都是民眾對這類「長、空、假」官樣文章的諷刺。一度,一些地方總結工作、傳達精神等的「講話」,網上一搜,都有現成「模板」,只要把時間、地點、名稱、事項填進去就行,剩下內容都千篇一律。如此形式主義的作風,又直接導致了官僚主義的作風泛濫。
2008年,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就指出,文風不正「嚴重影響真抓實幹、影響工作成效,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耽誤實際矛盾和問題的研究解決」,「不良文風蔓延開來,損害黨的威信,導致幹部脫離群眾,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群眾中失去感召力、親和力。」
而在2013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作為形式主義作風的突出表現,「文山會海」的文風問題在多地民主生活會上被提出,成為班子自我批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之後,是針對文風問題的一輪集中整改。
應該如何改文風?
2008年,習近平對領導幹部說,要改進文風,「一要勤於學習,二要增強黨性修養」。從哪兒學?「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學習新知識、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力的東西。」在根本上,「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找準癥結才能對症下藥,源於實踐才能指導實踐。」習近平指出,「領導幹部改進文風,應當深入基層,在實際生活中『望聞問切』,使思想和文字體現時代要求,符合實際情況,能夠解決問題。」
2010年,習近平再次要求領導幹部,要從「短」、「實」、「新」三個層面,下工夫改進文風。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的這句詩,被習近平多個場合引用,「就是說,(說話作文)一要短小精悍,二要有所創新」。這句詩中體現出的質樸、簡單、清新的文風,可以看做習近平對全黨的要求和期待。
連結
習近平的引語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孔子《論語·季氏》)
——2014年1月14日,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三次全會上
空口袋立不起來。(烏茲別克斯坦諺語)
——2013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桓寬《鹽鐵論》)
——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論衡》)
——2013年7月,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
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賢》)
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資治通鑑》)
——2013年6月28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2013年6月5日,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節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荀悅《申鑑·政體》)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詠史》)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板橋)
——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
(申孟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