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風求「短、實、新」 多次引用古文經典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改進作風必須改進文風。」習近平總書記這麼說的,也這麼做的。

  1月14日,中紀委全會上,總書記用百姓常說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儒家經典《論語》中「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等,告誡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倖。

  17天前,總書記發表2014年新年賀詞,篇幅短小,700餘字;語言口語化,沒有大段工作內容介紹;段落劃分簡明,每一段都言之有物,不空洞,不乾巴。

  一年多前,2012年11月15日,總書記履新後與媒體見面,語言樸實通俗卻極具感染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

  30年前,1984年12月7日,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中青年幹部要「尊老」》,已經流露出質樸文風。

  30年來,尤其履新總書記一年多來,習近平用自己的行動,帶頭貫徹他和中央領導集體的要求——下大力氣改文風。

  6個字:

  求短、求實、求新

  上任一年多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習近平總能用樸實而簡單的話語一語中的。求短、求實、求新,是習近平說話、作文的風格;百姓話、古人話、中外經典,則是習近平講話中時常出現的內容,從而使百姓共鳴。

  要凝聚全中國的力量、為全民族的理想奮鬥,就要用百姓聽得懂、聽得進、喜歡聽的話講。

  2012年11月,履新之初的習近平,在記者見面會上談起自己肩上的責任時,念茲在茲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語言平實,並用兩句毛澤東詩詞和一句李白的詩,來概括近代以來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而「中國夢」一詞的叫響,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網友語)。

  在海南調研時,一句「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將「小康社會」這個目標生動質樸地表達……

  對大事舉重若輕,是戰略自信。實在、直截的語言,背後是思路的清晰與態度的務實。

  「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習近平的話語,表達出對腐敗現象的「零容忍」;「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老虎』、『蒼蠅』一起打」,則體現出重典治亂的思路。

  談改革開放這「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用「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全黨全社會奠定崇尚實幹的基調;對黨內幹部,他則勸勉:「不懂的就要抓緊學習研究弄懂,來不得半點含糊」。

  為改進黨的作風,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會議上,習近平用「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和「清茶報紙二郎腿,閒聊旁觀混光陰」,白描黨內一些幹部不端的工作態度;到河北指導省委民主生活會時,他又直截了當告誡當地班子,「(我)可不是來聽你們講鶯歌燕舞的」,讓河北省委領導幹部記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而在外交舞臺上,習近平的「話風」也讓世界耳目一新。

  在剛果共和國議會演講,他提到,「我想起一位非洲詩人的詩句:『向前走,非洲,讓我們聽到你歌聲中勝利的節奏!』」;在墨西哥,他說自己是個「足球迷」,並用中國和墨西哥的跳水隊合作為引子,道出中墨未來合作的前景;在博鰲論壇,他用「陽光和空氣」比喻和平,表達和平「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的重要性;在俄羅斯,他引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比喻歷史和現實的曲折前進,又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論」,闡述國情與道路的關係;在坦尚尼亞,他談起在當地熱播的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表達對中非交流與友誼的期待……

  在外媒看來,習近平的講話「套話少、比喻多,道理少、個人理解多,『大論』少、小故事多」,是「在對外交流中追求個性化的努力」,體現了他本人的「務實與個性」。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文章和演說也是一樣。」習近平的「文風」,與72年前毛澤東《反對黨八股》的講話精神一脈相承。

  習近平提倡短文、短話,但「並不是說凡是長文就一定不好」。他認為,有些重要的內容,有些深刻的道理,該強調的還是要強調。總的原則是,當長則長,當短則短,倡導短風,狠剎長風。正如,「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新風氣:

  總書記的示範作用

  習近平對改文風的實踐與要求,是「一以貫之」的。

  1984年,習近平在《人民日報》發表第一篇署名文章,文風已初顯;任浙江省委書記時,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上的專欄系列文章「之江新語」,每篇針對一個問題,說清一個問題,不過四五百字;2008年,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就已經對黨的領導幹部提出了改進文風的要求。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伊始,就讓外界看到了黨中央改文風的決心與力度。

  2013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用「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談政府職能錯位問題;對如何推進改革,他說「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對削減政府開支造福民生的問題,他說「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

  相似的場面,也出現在多位領導人的座談會上。「不要念稿」、談實際問題、抖「乾貨」,成為他們對與會代表的要求。如在中紀委的座談會上,「尊敬的王書記」之類的講話被王岐山「無情」打斷。「參加王某人的會,不準念發言稿,要學會深刻思考。」王岐山說。

  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示範作用下,文風正在發生改變。

  2012年12月,習近平會見美國副總統卡特。新華社新聞報導,僅有「罕見」的96字。此後,中央領導的考察與會議的新聞報導,字數、時長都大為壓縮,新聞媒體還運用微博等手段對中央領導考察活動進行「直播」。

  從2012年年底的地方「兩會」開始,會議報告的「瘦身」即已成為趨勢。同樣的風氣,也延伸至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會刊發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用兩萬字的篇幅,對60個方面的重要改革問題進行了表述。在這樣一份重要文件中,看似字數多,卻幾乎全是「乾貨」。以「探索實行官邸制」為例,在「官邸制」這個重要的問題上,文件沒有任何多餘的表述。而「記得住鄉愁」、「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等鮮活表述,出現在其他會議的文件中。

  而從2013年6月開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文山會海」的文風、會風的整治力度也可謂空前。

  甘肅「省委省政府發文數量同比減少30%左右,全省級會議同比減少20%左右,各單位壓縮會議880多場次」;河北「省直單位壓減各類簡報42%」;重慶「市一級會議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8.5%,發文減少19%」;廣東規定「在全省性會議上省長講話不超過1小時,副省長講話不超過半個小時」……各地的動作,正體現出新風的來臨。

  在「壓縮」之外,「創新」的影子也到處可尋。

  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之後,幾十位中國駐外大使密集發聲,表達抗議。駐英大使劉曉明用「伏地魔」來比喻日本軍國主義,告誡世界人民警惕靖國神社這一「魂器」對軍國主義的招魂作用;駐德大使把安倍的舉動比作給希特勒獻花圈;駐澳大利亞大使則以澳英合拍電影《鐵路工》為例,回顧盟軍戰俘和勞工被日軍摧殘和折磨的歷史……大使的表達使用的是所在國民眾熟悉的方式與內容,引來國際共鳴。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海外交流團的行程中,幾乎每到一地,交流團都會用兩部視頻短片作「開場白」——《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和《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輕鬆、幽默、「接地氣」的表達,讓受眾耳目一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文風也遠非一日之功。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習近平總書記的率先實踐,已經起到了示範作用。接下來,需要各級官員、媒體、理論界乃至全國共同努力。

  文風改不改,領導是關鍵,2010年第10期《求是》雜誌,習近平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風 積極倡導優良文風》一文中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把改進文風作為一項工作要求,帶頭講短話、講實話、講新話,通過自己以身作則帶出好文風來。

  改文風:

  改作風的抓手

  習近平履新伊始,就把文風當做改作風的抓手。

  2012年末,剛剛履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頒布了「八項規定」,要求全黨密切聯繫群眾、切實改進作風。其中,中央對文風的要求頗為醒目:「要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沒有實質內容、可發可不發的文件、簡報一律不發;要改進新聞報導,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導,進一步壓縮報導的數量、字數、時長。」

  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看來,一個時代的文風和學風如何,往往是觀察一國或一個時代興與衰的風向標和晴雨表。「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觀備者觀野」,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言談舉止、思維觀念,均會直接影響國家未來發展方向。

  為什麼文風如此重要?

  1942年,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就把「黨八股」與「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列在一起,當做黨內存在的主要作風問題。在毛澤東看來,文風問題是作風問題,也是黨風問題。那些空洞無物、如「懶婆娘的裹腳布」一般「又臭又長」的「黨八股」,形成的原因只有一個:「下決心不要讓群眾看」。對於把同群眾的聯繫視為「血肉聯繫」和「魚水關係」的共產黨來說,文風問題,是與群眾的聯繫是否緊密的表現,關係到黨的立身根本。

  空洞無物、官話連篇的文風,不僅群眾不愛看、不愛聽,就連幹部聽了也要打瞌睡。「高射炮打空靶」、「鸚鵡學舌背美文」、「綠豆大的核,西瓜大的殼」等表述,都是民眾對這類「長、空、假」官樣文章的諷刺。一度,一些地方總結工作、傳達精神等的「講話」,網上一搜,都有現成「模板」,只要把時間、地點、名稱、事項填進去就行,剩下內容都千篇一律。如此形式主義的作風,又直接導致了官僚主義的作風泛濫。

  2008年,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就指出,文風不正「嚴重影響真抓實幹、影響工作成效,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耽誤實際矛盾和問題的研究解決」,「不良文風蔓延開來,損害黨的威信,導致幹部脫離群眾,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群眾中失去感召力、親和力。」

  而在2013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作為形式主義作風的突出表現,「文山會海」的文風問題在多地民主生活會上被提出,成為班子自我批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之後,是針對文風問題的一輪集中整改。

  應該如何改文風?

  2008年,習近平對領導幹部說,要改進文風,「一要勤於學習,二要增強黨性修養」。從哪兒學?「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學習新知識、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力的東西。」在根本上,「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找準癥結才能對症下藥,源於實踐才能指導實踐。」習近平指出,「領導幹部改進文風,應當深入基層,在實際生活中『望聞問切』,使思想和文字體現時代要求,符合實際情況,能夠解決問題。」

  2010年,習近平再次要求領導幹部,要從「短」、「實」、「新」三個層面,下工夫改進文風。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的這句詩,被習近平多個場合引用,「就是說,(說話作文)一要短小精悍,二要有所創新」。這句詩中體現出的質樸、簡單、清新的文風,可以看做習近平對全黨的要求和期待。

 

  連結

  習近平的引語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孔子《論語·季氏》)

  ——2014年1月14日,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三次全會上

  空口袋立不起來。(烏茲別克斯坦諺語)

  ——2013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桓寬《鹽鐵論》)

  ——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論衡》)

  ——2013年7月,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

  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賢》)

  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資治通鑑》)

  ——2013年6月28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2013年6月5日,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節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荀悅《申鑑·政體》)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詠史》)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板橋)

  ——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

  (申孟哲整理)

相關焦點

  • 從古文經典引用看習近平治國理政
    縱覽習近平同志過去20年的一些著作,如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的《擺脫貧困》、主政浙江時的《之江新語》和《幹在實處走在前列》,以及自2012年11月份以後的重要講話,我被其中所引用的古文經典吸引,並抄錄下來認真學習。在學習的同時,我又受到了一次傳統文化的薰陶。  習近平同志不僅古文功底深厚,在學用結合、知行合一方面也做出了表率。
  • 世界讀書日,細數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過的那些古文經典
    談反腐、談「一帶一路」合作、談建黨9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國際眾多場合的公開講話中多次引經據典。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文化自信深入血脈。今天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讓我們一起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過的十個古文經典,感受總書記的家國情懷。
  • 梳理習近平的300餘次引用:儒學經典名言最多
    習近平的300餘次引用  孫行之  「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習近平曾在接受巴西《經濟價值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關於「讀書」,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的習近平曾多次提及,他好讀書,不僅重視馬克思主義學術經典,也對中國古代理論家的著作有深刻認識。
  • 習近平對秘書起草文稿的質量要求
    小組特意找出今年4月9日推送過的一篇文章:《習近平對秘書起草文稿的質量要求》,供組員參考。 一位在正部級媒體工作的組員曾告知小組,其單位領導強調:我們報紙的文風,要向習近平同志學習,要向總書記看齊。這位組員評價說:習近平的《之江新語》,一言以敝之,就是「教你如何寫黨報評論」,可謂黨報評論的典範,充分體現了——短、實、新。
  • 外媒:中國官媒開始改變文風 中新社角度較新鮮
    中新網12月20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發一則《報導領導人活動試圖「短、實、新」 中國官媒開始改變文風》的報導,文章關注到中國官方媒體開始改變文風,並特別指出中新社報導角度較新鮮。  文章摘編如下:  新上任的中共領導人處處展示新作風,而中國官方媒體也逐步開始改變報導領導人活動的方式,試圖做到「短、實、新」,落實推進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就改進政府工作作風提出的八項規定。  過去幾天的央視《新聞聯播》依舊是以領導人活動為報導重心,但個別活動的報導卻更為精簡。
  • 一個月內多次出訪 習近平引用了這些詩詞典故
    習近平主席不辭辛苦,一個月之內多次出訪,在數個場合發表了重要講話,期間引用的一些詩詞典故備受關注。新時代學習工作室梳理出習近平在這些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 ·句句箴言,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一) ·字字珠璣,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二) ·娓娓道來,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三)
  • 「資深文青」習近平的經典書單 《戰爭與和平》《論語》等在列
    習近平與作家賈大山有深厚的情誼在這次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大大又回憶了自己青少年時讀書時的如饑似渴,「當時的文學經典毫不誇張地說能找到的我都看了。」習近平上任後,對黨內文風進行改革,大量引用古文詩句及通俗用語,「打老虎」、「洗洗澡」等通俗用語被普及的同時,「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等比較地道的古文用法也頻繁出現。
  • 習近平引用的這些諺語,很經典!
    7月10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引用了一句阿拉伯諺語:「語言是葉子,行動才是果實」,用以表明行動的重要性。
  • "習近平用典"出版:"論語"引用最多 最青睞蘇軾
    鞠天相表示,編輯出版這部《習近平用典》,旨在幫助廣大領導幹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理解總書記的思想精髓。「我們在解讀時,為了確保準確性,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精讀習近平講話、文章的原文,還原用典的上下文語境。一個用典,肯定是有所指的。把所指的對象呈現出來,是一個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的工作是,把習近平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都做了一個梳理和總結。『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 體悟習近平「詩文引用」蘊含的巧妙情理
    感悟習近平的語言力量,對於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本期我們通過習主席在軍隊三次重要會議講話中的實例,來體悟習近平「詩文引用」蘊含的巧妙情理,感悟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促進我們創新傳播方式,進一步改進文風、轉變話風,更好地宣傳強軍思想、講好強軍故事、展現強軍風貌,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有力思想輿論支持。
  • 習近平引用的名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對於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
  • 鄧小平文風
    鄧小平的文風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簡短精煉。他一貫主張「文章要短而精」,反對開長會、講長話,提倡開短會、說短話、辦實事。他的文章言簡意賅,短小精煉,沒有長篇大論。鄧小平說:「毛主席不開長會,文章短而精,講話也很精煉。周總理四屆人大的報告,毛主席指定我負責起草,要求不得超過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務。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嗎?」正是在這篇歷來最短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鄧小平還說:「開會要開小會,開短會,不開無準備的會。會上講短話,話不離題。
  • 習近平烏鎮演講再引用《易經》中的八個字 近三個月引用了三次
    大會上還引用了哪些古語典故? 在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引用古語、典故還有兩處,一是引「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出自《老子》,原文為「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聚焦:中央新聞單位進一步改進文風的思路和做法
    人民日報:扮靚標題 寫短句子 厚題薄文  ——讓文字傳遞鮮活事實  一是在「短」上下功夫。堅持剎長倡短,減少長文章,提倡說短話,力求觀點鮮明、語言精練、重點突出。二是在「實」上下功夫。三是在「新」上下功夫。著眼於理論聯繫實際,著眼於回答和解決問題,努力說「新話」。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參觀《復興之路》展覽。一版按照社領導要求,精心編排版面,並打破常規,為報眼摘要製作了「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的標題,增強了感性色彩。連日來,夜班其他版面也在報導、標題、言論、版面等方面積極改進,力求每天的版面都有新亮點。
  • 返璞歸真寫新聞 新媒體環境下改文風淺談
    可以說,這次報導不僅是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在媒體上展現政治新風的精彩亮相,也是中央領導同志報導的重大突破、新輿論格局下的文風創新。新媒體環境下文風究竟為何改?如何改?  改文風對新華社來說不是新鮮事,它早已融入新華人的血液,成為自覺意識。早在1995年,新華社黨組就提出在全社採編人員中開展「抓作風、改文風」活動。
  • 習近平反腐論述裡引用的古典名句:修身篇
    習近平總書記在書中指出,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之成為新形勢下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梳理書中內容發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多處引經據典,生動傳神,寓意深邃,極具啟迪意義。
  • 習近平引用的這些名句源自何處?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這些引用,既有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言,也有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魯迅的論述。這些名句,從理論依據、歷史實踐、文化淵源、民族精神等方面,深化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內涵的認知。今天,小編對這些名句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 習近平的文學情懷--新聞報導-人民網
    2014年9月10日,他到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曾明確表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他還說:「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這都是長期積澱下來的一種感情的流露,令人清醒和思索。他還深諳古典詩詞這一文學體裁之奧妙,他填的詞文採飛揚、哲理深邃。
  • 2015公考申論:細數習近平引用的名言警句
    現中公教育[微博]專家將習總書記在敬民、為政、立德、廉政四方面引用的語句進行匯總,助力考生備考申論。 【敬民篇】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在檢查節日市場供應和物價情況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原典: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 習近平引用的名句--新聞報導-人民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對於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