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負面」情緒,能產生最高價值?
「我選錯了專業很後悔,我很痛恨這種感覺,我該怎麼讓自己不後悔?」
「我做錯了一件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假如我沒有那樣做該有多好。」
這幾句話挺戳人的,似乎大家最怕的不是犯錯,而是後悔。
今天就來聊聊:後悔真有那麼糟糕嗎?
後悔是人類才有的高級認知情緒
後悔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消極的認知和情緒狀態,包括為壞結果責備自己,對錯失的機會感到失落,希望撤銷之前的選擇等。
後悔產生的前提是,在心理上模擬各種可選結果,涉及思考和感受。
所以動物和小孩子不會後悔,後悔是具有審視能力的人類才有的高級認知情緒,在日常決策推理和社會學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據心理學家統計,後悔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第二常見的情緒。
在以下情況更容易後悔:
▷機會更多
機會越多,越容易想像不同的結果,越有可能後悔。
比如,單身時有很多追求者,婚後生活不幸,就容易後悔是否選錯人。
▷年齡漸長
年輕時候,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光陰與可能, 隨著年齡增長,定局越來越多,我們會越來越後悔。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的情緒調節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所以年紀較大的人即使會有更多的後悔事件,也能更多與後悔和解。
▷沒有聽從內心
如果選擇與內心相悖,或者與價值觀、目標不一致的時候,更容易後悔。
比如,為了滿足父母而結婚,為了更好找工作去讀了理科……這些後悔,如果一直沒有糾正,會在心裡停留很多年。
▷無所作為
心理學家發現,最讓人們意難平的不是犯錯或者出糗,而是未能完成「理想的自我」。
在短時間內,人們更容易為自己的行為和錯誤而後悔,而長遠來看,無所作為更容易導致後悔。
可怕的不是後悔,而是從後悔中只得到痛苦
後悔雖然是消極情緒,但如果能利用好,就能成為適應性情緒,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心理學家尼爾·羅斯的研究表明,後悔是有利的,在大部分負面情緒中,產生的價值最高。
每犯一個錯,都是人生重要一課。每一份後悔,也都藏著重要信息。
後悔是對過去行為的內部反饋,讓我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形成自我監督,並在未來做出更謹慎的決定。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過:「只有向後看,才能理解生活。」
如果人生一直無怨無悔,我們也就沒有足夠的洞察力和智慧來理解生活。
我們怎麼可能深切地知道:敢於冒險和挑戰,多麼重要。喜歡就去爭取,深愛就好好珍惜,多麼可貴。
又怎麼會懂得:時間,一去不復返。有些機會,沒有抓住就失去了;有些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
關鍵不是拒絕後悔,而是創造性地理解後悔
總是追求無怨無悔,反倒是一種理想化,讓人無法有效地應對這個不可預測、錯誤不可避免的世界。
試圖避免後悔的人經常會感到焦慮和無力,因為他們更關注於不犯錯,而不是為了實現理想而冒險。
不怕後悔的人,更能保持成長與學習的心態。
所以,重要的不是追求無怨無悔,而是在後悔發生的時候,創造性地去處理它。
01
原諒錯誤,接納自己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
犯錯的時候,可以自我反思,但不要陷入自我怪責的怪圈;允許自己痛苦,但不要被後悔吞噬。
同情地去理解錯誤,接受現在的處境,哪怕它很壞。
不要在腦海中重複「如果怎樣」的想法,接受人生無法重來一次。
只有先原諒和接納,後悔才可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02
重新評價過去,從錯誤中學習
過去的行為,無論感覺如何糟糕,都可以通過重新評價來改變。
轉負為正的關鍵是,從錯誤中學到更多東西,讓錯誤變得有意義。
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負面後果上,要多留意後悔是如何被激發的。
03
如果真的造成了傷害,請儘量去彌補
有些錯誤的代價過於巨大,隨之而來的後悔也無法輕易釋懷。
比如衝動出軌,傷害了最愛的人;沉迷賭博,輸掉了人生……
那麼請向傷害過的人道歉,並努力去彌補傷害。
不要因為內疚羞愧而拖延正確的行為,也不要因為覺得為時已晚而拒絕改變。
只要抱著積極的態度去處理,一定會迎來和解。
不過,如果後悔帶給你的壓力和痛苦不可承受,無法自己平復的時候,千萬不要硬抗。
最好選擇和安全的人,比如親密的朋友,或者專業的諮詢師傾訴來紓解情緒。
傾訴,是一個梳理內心、回歸平靜的過程,讓我們自身擁有思考和找到答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