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吃飯永遠是爸爸媽媽心頭最重要的事。
姐姐家有兩個小孩,每次和她們吃飯,我就替她難受,孩子個個都是吃飯渣。
一頓飯要吃一個多小時,每吃一口要含著飯摸來摸去玩五分鐘,每回必須靠娃媽連催帶罵才勉強往下吞,催到最後總是以娃媽氣得拍桌紅臉、孩子又驚又恐結束。
看別人家的孩子,吃嘛嘛香;自己家的孩子,讓他吃飯就像逼他吃藥一樣,要麼蹦來蹦去要麼愁眉苦臉,飯是一粒一粒吃。
一天三頓飯,頓頓不讓人省心,為什麼讓孩子吃頓飯這麼困難呢!
娃為什麼不愛吃飯?
想要解決問題,我們得從根源上了解問題出在哪裡,才好對症下藥。
你想過嗎,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喜歡吃飯?
1
第一個,嬰兒期的口欲敏感期被限制,導致感受不太到飯菜的美味
口腔敏感期:三個月左右的孩子都會吃手,會吃到六個月,有些人會吃到一周歲,但是它的頻率一定會慢慢減少。他為什麼會吃手?
因為那個年齡他的口腔比他的手更敏銳。一來他可以通過吃來了解什麼東西是什麼感覺,二來也可以滿足他口腔內部的神經刺激,這樣就會連接到我們的腦功能區,這中間就形成了感覺通路。
如果家長用各種方法不讓他吃手,導致小時候吃手吃的不夠,長大了很多人都會挑食偏食,會咬指甲。這件事情是不可控的,因為是你的生理需要。
想到小外甥嬰兒期有段時間也比較愛吃手,但她爺爺每次看到都會邊用手拍掉邊大聲呵斥不能吃手不衛生。細想外甥現在吃飯難問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口欲期沒有得到刺激。
2
第二個,從添加輔食開始,媽媽錯誤的餵食行為導致孩子對吃飯形成不好的反饋
孩子為什麼要吃飯?
這個問題分解開來看其實涉及到兩個主體:
1、我們為什麼要孩子吃飯?
2、孩子自己為什麼吃飯?
很多家長在孩子吃飯這件事情上寄託了太多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既期望孩子健康,又期望孩子長得好,長得高,長得壯;還期望孩子通過飲食中的營養促進某些智能和體能的增長,期望孩子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而對於孩子而言,他才不擔心自己長得高不高,壯不壯,聰不聰明,會不會營養不良。他也完全無所謂要不要養成好習慣。
他只需要「我餓了,我覺得好吃,我喜歡吃」,這就是他進食的全部理由。
所以啊,你和他講,吃飯才能長高,才能怎樣怎樣,人家完全不Care。
人天然能夠從吃當中獲得愉悅、快樂和滿足。
所以,當你的孩子一臉愁容的面對著面前的食物,你就知道,吃飯對於他來說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在和一些有娃家庭的相處中,常常能看到這樣的餵飯難場景:
爸爸:你吃不吃?你不吃我今天揍你!
寶寶:不吃!就是不吃!
哇哇哇……
場景2
媽媽:寶寶,來把飯飯吃完,吃完了,媽媽給你買汪汪隊。
寶寶:不行,不行。還要給我買佩奇!
場景3
媽媽:你今天吃青菜了,媽媽好高興啊,寶寶真棒!
第二天。
寶寶:媽媽,你看,我今天吃青菜了。我棒不棒?
媽媽:……
久而久之,這樣的場景一再上演,吃飯不再是吃飯,它脫離了吃飯的本質,變成了任務或者工具甚至武器。
飯桌變成了權力鬥爭的戰場,關於管理權與自主權的鬥爭,一方壓迫,一方反抗。或者變成了談條件的談判桌,又或者變成了取悅表演的舞臺。
3
第三個,寶寶剛開始學吃飯時,家長為了圖省事,堅持自己餵飯
孩子在剛開始學吃飯的時候,TA的手部精細動作跟肌肉力量都不太夠,常常是弄得一地狼藉把自己弄成花貓,結果飯菜還沒吃到幾口。
這時候,很多媽媽會看著著急,吃的滿地都是還沒吃到幾口,於是媽媽就自己開始動手餵了。以為這樣不用收拾寶寶還吃得快,多省事。然後媽媽們圖這一時的省事,卻要為以後多少個「追餵」的時間買單!
憑著《甄嬛傳》裡「槿汐姑姑」一角大火的孫茜,是娛樂圈裡有名的育兒專家,經常在微博上分享兒子小老虎的日常和自己的育兒心得。
在小老虎很小的時候,孫茜就開始注重他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能力的培養。
同齡人還在被家長追著餵飯,1歲多小老虎已經自己動手吃飯了,從孫茜的微博內容可以看出:吃飯現場一片狼藉,但小老虎卻樂在其中,極其享受。
孩子生下來,一雙深邃的眼眸總是好奇地張望,對這個世界充滿著想像和思考。
待他們自己能爬能走的時候,所到之處,一雙小手盡情的觸碰、感受。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動手,面對這個多彩的世界,他都想自己來。
吃飯亦是如此。
孩子在7個月左右會有搶勺動作,喜歡碗筷碰撞在一起發出的砰砰聲;十個月左右會自己拿勺並模仿大人吃飯,或是用手抓飯。
這時我們要做的,僅僅只是小手洗乾淨,然後給他相應的吃飯工具。
或許孩子會弄得滿地狼藉,我們收拾殘局比給他餵飯需要更多的時間精力,甚至我們會生氣或是責罵孩子,然後決定,下次還是給孩子餵飯算了。
而孩子,發現自己動手吃飯這一行為得不到我們的肯定和認可,也不能從中獲得成就感。
久而久之,他也就失去自己動手的熱情和欲望。吃飯對他而言,也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
如何讓孩子自主吃飯、愛上吃飯
上面孩子就是孩子吃飯難的三個主要原因,對於已經養成這種習慣的孩子來說,家長要幫助改正,得花費比剛開始多好幾倍的時間精力;對於還沒開始學吃飯或者剛剛學吃飯的寶寶,家長一定要有遠見,避免犯上面的錯誤。
那麼,如何讓吃飯渣孩子愛上吃飯、自己吃飯呢?
1.下狠心
針對吃飯喜歡跑來跑去、邊吃邊玩的娃,飯菜上桌,就把孩子放到寶寶椅上,和家人一起吃。不吃就下桌,絕不追喂,並和孩子約定:在下次吃飯前,沒有任何食物可以吃。
兩餐間,不要因為孩子說我餓、哭得可憐,就打破了自己的玻璃心,給水果,給零食。
媽媽們,為了美好的明天,一定要下狠心啊!
並和家裡的老人協商好,誰都不能壞了規矩。不出一個星期,孩子就會知道,只有在餐桌上,才能吃到食物,不然就會餓肚子。
2.拗造型
對於那種就是比較執拗的娃,用食物的造型營造一種視覺美,是成功的第一步。
相信很多媽媽都買過做餅乾的模具吧,將無聊的麵包拗出巧虎、琪琪的造型,除了麵包,還可以用模具拗各種蔬菜、水果、雞蛋等食物的造型。
還有一些通用原則:
1、放輕鬆,家庭中所有人包括學校的老師忽略吃飯問題至少一個月。所有人達成一致:嚴禁談及或者討論孩子的不愛吃飯問題。但是,一旦孩子有好轉的跡象,就拼命放大他在吃飯問題上的進步。心理學原理叫做,進行正強化。但是如果繼續給他貼不愛吃飯的標籤的話,就是進行負強化,會越來越嚴重。
2、吃飯要有儀式感,全家同桌進餐很有必要。營造一個其樂融融的就餐環境,大家都開心的吃飯。她可以不吃,但是必須坐在餐桌上。
3、零食和牛奶就不要心軟了。一旦隨意破壞規矩,會前功盡棄。
4、孩子假如不吃飯,就加大她當天的運動量。
END
猜你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