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現在社會很少有家庭因為給孩子吃不飽飯而發愁,相反,大多數家長發愁的都是孩子不愛吃飯。今天包麻麻看了一篇文章,講得是《兩個名牌大學畢業生教不明白一個小學生:如何能不焦慮?》,文章探討了全社會父母普遍的焦慮問題,其中有一位媽媽的留言獲得無數點讚:
說不焦慮的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怎麼能不焦慮呢?
娃不好好吃飯=身體素質差=學習不跟趟兒=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化身啃老一族=被人嘲笑,我就是這樣焦慮的。
「吃」是人和動物生存的本能,剛出生的孩子尚未睜開眼睛,就會主動尋找媽媽的乳房,努力的吸吮乳汁,餓了就吃,吃飽了就笑,長大了為何反而不會吃飯了呢?
這就意味著在孩子養育的過程中,一定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需要父母做出調整了。
現在太多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天天追著喂,用電視轉移專注力,用零食誘導等等。對於這種情況,餵飯的家長認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而有些教育嚴格的家長則不以為然,他們建議,讓孩子餓幾頓就好了,品嘗到了飢餓的滋味,自然就會乖乖吃飯了。
但是育兒專家認為,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會有很多,絕不能一概而論,沒有哪一個方法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餓或者不珍惜飯菜,身體不舒服、情緒不佳或者脾胃不和等等,都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吃飯狀態。
那麼孩子吃飯困難的具體原因有哪些呢?
1.脾胃不好
從中醫上講,孩子生長發育的特點是「形氣未充、臟腑嬌嫩、脾常有不足」。
中醫講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而脾是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的器官。如果脾氣虛弱,胃的消化功能就減弱,如果再讓他多吃,更消化不了,這時候的孩子很容易積食,如果被強行餵進去食物,又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寶寶不想吃飯,是因為消化負擔過重。
脾胃虛弱容易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孩子吃不好飯,消化不了食物,所以長得又瘦又小。
2. 肝氣不舒
我們去看中醫經常聽到肝火旺這個詞,往往因為壓力大或者脾氣火爆導致肝氣運行不暢,出現肝氣不舒。說孩子肝氣不舒或許家長不信,認為肝氣不舒不可能出現在無憂無慮的孩子身上,沒錯,孩子所處的年齡本該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幸福快樂的,可是現在肝鬱的孩子絕對不在少數。
家庭氛圍不好,學業壓力過大,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都會導致孩子肝氣不舒,而「肝氣橫逆克脾土」,這就意味著肝氣不順暢,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到脾胃,引起脾胃功能異常,出現胃口差、不愛吃飯等表現。這時候孩子不愛吃飯的根本原因不在脾胃,而在於給孩子減少壓力,調節情緒,只有氣機通暢了,五臟六腑才能正常運轉,孩子才會健康地成長。
3. 孩子吃飯的興趣被家長給人破壞掉了
現在的父母或者老人實在是太愛孩子了,恨不得把全天下最好的東西都給娃,體現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吃飯問題上更是有足夠的精力和耐心,精心準備各種「營養均衡」的食物,如果孩子挑食、或者在父母眼裡「沒有吃飽」,就會被苦口婆心的教育,甚至頓頓追著餵飯,而且把給孩子餵飯當成一種習慣和任務天天強制執行。連吃飯自主權都沒有的孩子,怎麼可能成為好好吃飯的天使?
像文中提到媽媽的焦慮,無形中也會傳遞給孩子,吃飯這件事情,父母務必要相信孩子,先讓自己的情緒放鬆下來,停止對孩子的哄餵、威脅、抱怨和焦慮,孩子才會重拾對食物的興趣。
【包麻麻總結】
孩子的胃口天生不大,請家長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只要孩子各方面發育正常,就不要焦慮吃飯的事情,給孩子強加壓力。如果寶寶確實因為脾胃功能弱不肯吃飯,不妨先著手調理脾胃,再配合尊重孩子,那麼孩子沒有理由不愛上美食。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