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小花媽媽
開學了,神獸們歸籠。
試想一下,如果你家娃剛上小學,從學校到家要走上一段路,或者需要乘坐公交地鐵,你能放心地在沒有大人陪同下,讓娃一個人完成這段路嗎?我想大部分家長的回答都是不願意,接送孩子上下學,是每個上學日對家長來說風雨無阻的任務。
有一個讓國內家長都好奇的日本現象是:日本的孩子多數情況下都是自己上下學的,就連1年級新生,家長都放心讓TA獨自行動,這是什麼原因呢?在我國可是書包都要家長背著上下學的啊。
以前去日本玩的時候,我曾搭過早間的日本地鐵,常常見到單獨或者三五成群的日本小學生穿梭於車廂之間。
他們身穿校服,戴著學生帽,背著款式相似的書包,上面還掛著乘車的票卡,身邊沒有大人陪同,年紀小的估計只有六七歲左右。在日本,除了讓孩子自己上學,讓孩子獨自去家附近跑腿買個醬油之類的,也是件平常的事。
像《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等經典動漫中,也多次出現了孩子獨自幫父母外出跑腿的場面。
作為一名家長,你會讓自己6、7歲的孩子獨自乘坐交通工具上學嗎?會讓4、5歲左右的孩子幫你去家附近的商店跑腿嗎?
以上這些事,在日本家長眼中,都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因為他們崇尚「獨立教育」。
2015年,澳大利亞SBS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小型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其中就記錄了一位日本7歲孩子Noe Ando獨自上學的全過程:吃完早餐後出門前往地鐵站,搭乘電車,期間中轉新宿站,一個號稱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鐵站之一。在Noe Ando的母親看來,如果父母一直在身邊陪同,她就永遠無法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
「要是她迷路了,或是上錯了車,她就必須自己找出原因。如果她找不出來,也就回不了家了。」秉持「自立教育」的日本家長們都認為,孩子是小花也是大樹,成長過程中需要陽光、雨露,更需要在風雨中歷練。
日本的小學是按人口密度分,家住哪兒,就在已劃好片的小學入學。一般情況下,如果在城市裡的公立學校就讀,從家到學校的路程,基本在步行時間二十分鐘之內。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去的話,也保證孩子能在住所的4-6公裡內入學。
學校會事前規定好學生上下學的路線,開學前每家都會收到入學資料,其中有一份很重要的就是「路線圖」,選好家到學校的路徑,如果不申請變動的話,今後的6年都是這一條線路。
如果有兩條線路都能回家,其中有一段路不一樣,按規定不能擅自換路回家。在開學前一個月左右,家長會帶著孩子反覆考察一段路線。
這些孩子往返學校的路線,叫做「通學路」,在馬路上或者街邊的電線桿上,都有顯著的標識,提醒來往車輛注意減速和避讓孩子。雖然在通學路上沒有家長親自送,但並不代表沒有人看著。家離的近的孩子會組成一個「通學小組」,由高年級的帶隊,引領和保護一下低年級的學生。就近派出所的警察會派出警車巡邏,並派人手和所在地區的居委會熱心的志願者們一起在路邊執勤。
家長會(PTA)會組織家長在通學路上執勤,對全職媽媽來說比較方便,像上班族媽媽輪到執勤的時候,就需要跟公司請假。在日本的公司裡,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社會常識,所以這種假也很好請。警署會定期去學校宣講交通安全知識,比如畫好的通學路路線是走過街天橋,那就絕對不能為了圖個方便去走橋下的斑馬線;路上遇見了困難應該向誰求助……
日本人的交通安全意識,大概就是這樣從小培養出來的,然後就在習以為常中長大成人了。孩子很容易出現交通事故,是因為他們往往突然竄出來,駕駛員來不及避讓,這是因為孩子的視野一般只有大人的60%,他們沒有看到路上有車。讓上下學的孩子能被駕駛員看到,日本採取了相當細節的小措施。
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學生在路上都會戴一頂小帽子,叫做「通學帽」,要求上下學路上必須佩戴。
一年級新生除了有黃色的通學帽之外,還有黃色的書包套,醒目的黃色讓孩子更容易被看到。
大人還會教孩子們在過馬路時要高高的舉起手臂,讓駕駛員叔叔看到自己。在路上行走能被駕駛員及時看到,交通的安全性就會得到很大的保障。日本的書包都有很多別致的設計,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書包上一般都掛有像鑰匙鏈一樣的警報器裝置,如果孩子遇到緊急情況,一拽就能發出響亮的警報聲,向周圍人提醒。
一定會有家長疑問,要是有人販子怎麼辦?
日本的拐賣人口現象也比較特殊,日本有1.26億人口,但每年誘拐案件卻不足百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日本刑法對拐賣兒童和收養被拐賣兒童刑期大體相同,所以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其次,日本人看待誠信問題是當做比命更加重要的,對拐賣人口這種事情絕對的零容忍。如果犯了跟誠信有關的問題(如造假、拐賣、作弊),從監獄出來後才是真正進入「人間地獄」的開始,將會失去購買車輛、購買不動產、貸款等事情的資格,簡單來說就是被剝奪了所有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生不如死。
每年不足百件的誘拐案件與各界的努力也息息相關,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會給小朋友制定三原則:拒絕、逃跑、不靠近。↑老師給學生指定的三原則
在路上或是其他情況下學生感覺到危險,看到掛有「兒童110之家」標誌的人家、店鋪,就可以趕緊進去求助,貼有這樣標識的民宅或商家都是自願參加活動的自願者。
集體主義精神貫穿了他們的一生,從幼兒園裡的學前教育就開始體現了,孩子們從小就會被灌輸一種集體觀念:求助於他人,服務於他人。
這種「社會信任感」能讓日本家長如此放心孩子、放心社會。以上種種措施都大大降低了意外的發生,日本孩子在通學路上,會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日本父母才會放心地讓孩子出門。
對於「孩子上下學」的話題
你有什麼想說的
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們討論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