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市教育局繼2017年以來推出《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學質量行動計劃》《義務教育學校管理千分量化考核評價細則》後,為進一步夯實教育質量大提升的基礎,切實加強教學管理,規範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日前,又制定出臺了《中小學校教學管理常規(試行)》,在辦「務實、優質、公平、開放、出人才」的錦州教育的路上又邁出紮實的一步。同時印發通知要求全市各學校充分認識教學常規工作的重要意義、認真開展《教學管理常規》宣傳學習,全面落實《教學管理常規》規範要求,改進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制定細化措施,確保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常規》主要包括5個方面23項具體內容。
《常規》要求,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上要講清重點難點、知識點;教師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書面作業有布置必須有檢查,不允許給學生家長布置「作業」,更不允許讓學生家長代批作業;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錦州市中小學校教學管理常規(試行)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常規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完成教學工作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為了貫徹落實全國、省、市教育大會精神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的有關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行素質教育,實施課程改革,提升核心素養,規範教學行為,確保教學質量,特制定錦州市中小學教學管理常規。
一、計劃與總結「三確定」
規範學校教學工作。學校在學期初要有教學工作計劃,學期中要有教學工作診斷,學期末要有教學工作總結,體現教學工作的善始善終,再現教學常規的閉環管理。教學工作計劃要確定目標、途徑、方法;教學工作診斷要確定成績、不足、措施;教學工作總結要確定方向、內容、重點。
(一)制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
學校教學工作計劃應依據國家、省、市關於教學工作的規定和課程標準、教材的基本要求等,結合學校實際特點及可行性制定。教學工作計劃應在教師充分討論的情況下生成,並在開學前一周內定稿。教學工作計劃應包括工作目標、方法步驟、實施策略、預想效果。
(二)制定學科組(年級組)教學工作計劃
計劃包括:1.教材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和要求;2.本學期應達到的教學目標;3.教材的重點、難點;4.學情分析;5.教學進度表;6.教研教改課題;7.教研活動日程安排。
(三)學校或學科組要做學期中教學診斷
教學診斷要以專題教研活動方式呈現,認真剖析教學過程的得與失,學生學習情況的成績與問題。教學診斷要以專題活動為主,其形式有:教學診斷、試卷分析、問題研判、方略研究、疑難探究,教法商議、學法指向等。
(四)學校要做學期末教學工作全面總結
總結中要提到本學期教學工作優勢、存在問題、改進措施、今後努力方向等。學校要召開教師教學工作總結大會,表彰業績突出的先進教師。各類有關教學工作總結要在放假前提交教務處備案。
二、備課與上課「三不放」
備好課是教師上好課的前提與基礎,上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與保證。備課與上課要做到:抓住基礎知識不放;抓住學生主體不放;抓住質量提高不放。
(一)備課
備課總體要求:學校要通過學科組教研活動,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目標、統一教學重點難點;教師要依據學段要求、課程標準,注重教材的整體把握,注重學段知識點銜接,注重教學各個環節的內在聯繫;教師要從學生基礎、年齡特點、心理特徵等方面進行學情分析,重視差異化和個性化教學設計。
1.備課時間要求。各學段、各學科教師要提前一周進行課前設計,並書寫教案,入職6年內教師寫詳案。每月至少2次年級學科組集體備課,教師在集體備課基礎上要根據學情進行個性修改。
2.備課內容要求。依據課程標準落實學科目標;科學、準確的表述,符合教學實際;教學目標註意主體性、發展性、開放性、生成性。
(1)教學內容設計要求。依據課程標準,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落實教學目標,創造性的運用教材,重點突出,分散難點;聯繫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構建學科知識網絡,提高學生學科的基本素養。
(2)教學過程設計要求。按照學生學習規律,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關注個體差異,符合學生心理及認知水平;全面了解學生基礎,全面體現教學目標。
(3)教學方式設計要求。轉變教師角色,改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凸顯個性化教學風格;創設情境,互動交流,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平臺。
(4)教學資源設計要求。有效利用教材這一重要課程資源;關注師生本身具備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有效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5)教學評價設計要求。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實現三維目標整合;採用點評、多評、共評等評價手段,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生成,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6)教學反思設計要求。從課標、教材、學生、資源、教法等多角度進行課堂反思,分析和預測教學過程的得與失,達到教案設計的實用、管用、好用、必用的效果。
3.備課管理要求。學校建立教案檢查制度,堅決杜絕不備課、無教案進教室上課現象。學校每月檢查1次,每周可做抽查和不定期檢查,並公布結果,同時將結果計入教師業務考核檔案。
(二)上課
課堂教學總體要求:課堂教學要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上要講清重點難點、知識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融合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重視情境教學,探索基於本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
1.課堂教學準備要求。教師在上課鈴響前,準時到達上課教室門前一側站立,觀察學生進教室的精神狀態,巡視學生上課前書本、文具的準備情況,使學生保持安靜。上課鈴響進入教室,師生問好後開始上課。
2.課堂教學時間要求。每個學段、每個學科教師要按照規定教學時間上課,不準提前下課或延時下課。教師不得佔用學生眼保健操時間做教學收尾工作。
3.課堂教學內容要求。
(1)課堂教學理念要求。堅持新的課程理念統領課堂教學,實現「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
(2)課堂教學目標要求。落實各個學段課程標準,實現三維目標優化整合,精準設計,目標引領。
(3)課堂教學內容要求。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講清重點,分散難點。夯實新課程理念下的基礎知識,聯繫實際,提高學生素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培養操作技能、實踐潛質和創新精神。
(4)課堂教學過程要求。堅持循序漸進原則,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為每位學生提供成長平臺,促進每位學生可持續發展;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寬容、安全的學習氛圍。重視實驗教學,關注學生能力培養。教師不得隨意終止上課,更不能隨意終止學生上課。
(5)課堂教學方式要求。轉變教學方式,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靈活有效地採用教學方法,實現師生、生生交往互動,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
(6)課堂學習方式要求。堅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體驗式、操作式、實踐式等教學方法的研究,提高學生學習力。
(7)課堂教學資源要求。充分開發與有效利用各種各類課程資源,著重開發與有效利用師生交往互動中生成的課程資源;要結合學科的特點,將課程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地整合,形成教學最佳途徑。
(8)課堂教學手段要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合;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提供適宜的學習工具;演示無誤,效果最優。
(9)課堂教學評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準確評價,以激勵為主,講究評價的策略與方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10)課堂教學技能要求。課堂教學要凸顯教師的教學風格,具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語言標準,書寫規範;教師要具有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能夠有效地掌握和把控課堂教學進度與教學動態。教師要有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能力。
(11)課堂教學效果要求。完成當堂教學任務,達到預定教學目標;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樂於參與教學活動;各層次學生均學有所得,教學實效高。
(12)教師形象要求。教師上課精神飽滿,站立式講課,舉止端莊大方,肢體語言規範,教態親切、自然。教師上課不做與教學無關的事,不說與教學無關的話。教師要化淡妝,不戴耳環,不做過多修飾,穿適合教師職業的服裝。
(三)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總體要求:課後反思要樹立「問題即課題」的新理念;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做反思型教師。通過解決問題提高質量,促進專業成長,做研究型教師。
1.課後反思內容要求。依據新的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教學的全過程及教學效果等,注重發現和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用教學理論引領反思,用教學效果驗證反思,用學生學會體會反思,用學生問題落實反思。
2.課後反思形式要求。採用教學隨筆、教學日誌、教學案例、教學敘事、教學課例等多種方式呈現教學反思;針對不同問題,形成教學行動研究方案,指導教學行為。
三、作業與評價「三講究」
作業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評價是要弄清楚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過程中應做到:作業布置講究針對性;知識過程講究實效性;階段評價講究有效性。
(一)作業要求
作業總體要求:教師要充分認識布置與批改作業是教師完成教學工作任務之一,是教學常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查教學情況和學生完成學業情況的重要手段。學校要建立作業批改檢查與講評制度(每周抽查、學期總查),保證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
1.作業理念要求。要加強作業設計研究,學校要完善作業調控機制,創新作業布置方式,提升作業設計水平。
2.作業內容要求。布置作業要精選、適量。達到讓學生理解,鞏固知識,掌握技能,訓練能力的目的,促進學生完成好基礎性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通過作業達到學習、消化、反饋的效果,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3.作業形式要求。口頭作業、書面作業、實驗操作、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等。
4.作業時間要求。學校要完善作業調控機制,統籌調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數量和作業時間,保證學生有一定量的彈性學習時間。當天有課後服務的學科不得留作業,其他學科作業總量由年級組長統籌確定,確保同年組作業一致。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學生書面家庭作業總量不超過1小時,初中學生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不超過1.5小時。
5.作業布置要求。作業的布置要精選,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層次性和實效性。布置作業要分層:學困生完成課本中基本練習題;中等生要完成課本基本練習題和選做題;優等生在此基礎上布置少量研究性習題。
6.作業批改要求。本著「有布置必批改」的原則,教師要按照學段、學科、學業要求認真批改作業。批改時要做到認真細緻,批閱符號規範,批語要有針對性、啟發性、指導性、鼓勵性。對個性錯誤,要求學生改在作業中,對共性錯誤教師應在課堂上統一講評,並要求學生當堂修改。要求教師設批改作業記錄本,學生設錯題修改本。
7.作業批改時限要求。教師要留能批改的作業,不留無批改的作業。作業批改前要認真檢查作業收交情況,及時追收未交作業。作業批改、發放要在下次上課或總結之前完成。
8.作業評價要求。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書面作業有布置必須有檢查,要求全批全改,同時也提倡書寫個性化的評語和面批面改,及時做好反饋,建議參照「布置—檢查—批改—反饋—糾正—修改—再檢查」的流程進行操作。
9.布置作業紀律要求。教師要在教案中有明確作業相關內容,不能隨機布置;杜絕不加選擇、不分層次、不分類別的隨意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作業要布置給學生,教育學生自主完成作業,不允許給學生家長布置「作業」,更不允許讓學生家長代批作業。
10.作業輔導對象要求。提倡各學科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尤其要了解學困生的情況,分析原因,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自信心,堅決杜絕挖苦、嫌棄、排斥和懲罰學生的現象。
(二)考試評價要求
1.考試評價內容要求。考試評價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要考查對象,分單元(期中考試)、分年級(期末考試)、分學段(學業考試)進行。考試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考查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在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時,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查,突出考查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收集、分析、整合、運用信息的能力。杜絕偏題、繁題、怪題,控制難易度。
2.考試評價命題要求。考試命題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學科命題要充分研討、統一思想、明確命題基本目標,嚴格按照多維細目表研製試卷(包括試卷、答題卡、評分標準)。教師每個學期要有獨立命題3-4次。初、高中教師要獨立完成中、高考試卷2-3套。
3.考試評價分析要求。要做好考試評價的分析總結工作,從教師、學生、資源等教學因素,認真分析考試評價的結果,總結經驗,查找原因,提出建議,改進教學,解決問題。
4.考試評價次數要求。學校要從嚴控制考試次數,做到教、學、測一致。小學一、二年級每學期可組織1次統一考試,其他年級每學期不超過2次統一考試,科目不超過3門,初中每學期不得超過2次。
5.考試評價結果應用要求。完善教學質量常規監查工作,根據考試評價結果,建立和完善基於教學過程的調控與保障機制。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在教師評優選先、獎勵性績效工資發放、教師晉級等方面體現質量評價結果。
6.考查評價要求。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全面考查學生思想品德、身體素質、藝術修養、心理健康、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與發展情況,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做好學生成長記錄。
四、輔導與服務「三到位」
輔導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服務是關心學生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幫助與關心至關重要。要做到:指導學生學習與輔導學生心理到位,關心學生生活與關注學生發展到位,熱心服務學生與熱情服務家長到位。
(一)輔導與服務的指導要求
輔導內容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要有目的性、針對性。在給學生解答疑難問題的同時,注意啟迪學生的思維,指導學習方法。
(二)輔導與服務的方法要求
因材施教,分類輔導。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輔導,共性問題集體解決,個性問題獨立指導,不以輔導為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
(三)輔導與服務的過程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服務思想,增強服務意識,對學生要熱心,對家長要熱情。
(四)輔導與服務的心理要求
對學生的心理要做到關心與關注,對學生的輔導要做到耐心與細心。熱愛學生生活,促進學生發展。
五、學習與研究「三結合」
學習使人進步,研究使人提高,學習與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保證。要做到:自主學習與集體教研相結合,校本培訓與外派學習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一)學習方面的要求
教師業務學習和參加教研活動是提高教師素質和課堂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其內容有:1.學習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及上級教育部門的有關文件。2.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先進的教研教改經驗。3.學習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材體系、研究教法、學法。4.學習同行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
(二)校本教研方面的要求
「校本教研」是一種「以校為本」「基於問題」的學習與教學研究的組織形式,校長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教師是校本教研的主體,要樹立「教學即研究」「問題即課題」「成長即成果」的新教研理念,強調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學校教師發展。
1.校本教研形式的要求。學校要健全校本教研製度,開展經常性教研活動,充分發揮教研組、年級學科組在研究學生學習、改進教學方法、優化作業設計、解決教學問題等方面的作用。活動形式有:仿寫教案、說課評課、一課多研、學科研修、課例分析、集體觀摩、名師引領、專業對話、教師論壇、校際互動、學術沙龍、經典賞析、網絡互動等。
2.校本教研內容要求。校本教研要立足學校實際,以實施新課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術、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為重點,著力增強教學設計的整體性、系統化,不斷提高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水平。其內容有教學研究、學法指導、重難點突破、優化作業布置、教學活動延伸、學生能力培養、優質作業書寫、知識點歸納等。
3.校本教研時間要求。縣區教研每學期1次,集團校教研每月至少一次(可以與學校教研組教研和年級學科組教研同步進行),學校教研組教研每月一次,年級學科組教研每周一次。
(三)聽課方面的要求
教師每學期要根據自己任課情況及教學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做定期或不定期的聽課,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各個學段的每位任課教師,每個學期周平均有效聽課2-3節,並認真做好聽課筆記,寫好隨感,用於指導教學工作。學校要做記載與總結。
(四)科研方面的要求
學校要樹立科研立校,科研興校的辦校理念,校長為科研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做到學校有項目、有專題,教師有課題、有實驗區域。提倡教師每學年在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提升專業品質,促進專業成長。
(五)培訓方面的要求
經過學校批准,教師要參加各級各類機構組織的有效培訓,做到守時、守紀,未經主管領導批准不得缺席。外派學習的教師,在返校後,需要向學校遞交一份學習總結或體會材料,在教師大會或教研活動中做宣講。學校要根據每位青年教師的實際教學情況,開展師徒結對,以老帶新,師徒幫教,共同成長。
(六)輔導方面的要求
學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資源,發揮優秀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每個學期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要對學科教師做一次業務講座,學科帶頭人及國家、省、市優秀教師要給本專業教師做課堂教學示範,形成一級帶一級,一層促進一層發展的良好局面,促進學校教師專業素養的全面提升。
(七)管理方面的要求
學校領導要全面掌握國家、省、市關於教育教學工作的政策要求,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完善教育教學機制;開齊開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上好校本課程;加強體育、音樂、美術、科學、勞動等課程教學的管理;了解教師隊伍狀況,深入課堂聽課;調研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師聽課情況做有針對性地指導;了解學生學習動態,積極與家長溝通合作辦校。(來源:錦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