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據西班牙《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2月10日報導,英國脫歐過渡期只剩幾周時間就將結束,在沒有達成協議(哪怕是非常有限的協議)的情況下,英國脫歐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英國脫歐將影響到所有人,導致普通人的生活變得更加不方便。即使達成協議,英國政府對「重新獲得控制權」的執念也意味著必將放棄單一市場,隨之而來的將是一系列弊端:
在歐盟境內駕駛、醫療保健、銀行帳戶、手機移動漫遊費、旅遊通關等一系列相關問題都會受到影響,英國人或將喪失早已習慣的自由和舒適生活,進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失望情緒。然而,令人更為沮喪的是,上述清單只可能變得更長……
圖源:Pexels
曾經,我們印象裡的歐洲是這樣的:現代世界的發源地,民主、資本主義、民族國家等現代制度,都來自歐洲;它還是最大的發達國家集團,因對一體化的大膽嘗試而有「人類文明實驗室」之譽。然而,今天的歐洲面目全非。從歐債危機到移民危機,再到英國退歐,曾經歲月靜好的歐洲,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姿態,再次震驚了我們——原來,發達國家也可能破產,一體化也可能分崩離析。
多年來,一體化是歐洲最大的特色。眾所周知,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英國歷來被視作一個「壞小子」,它與歐盟的關係時常出現各種各樣的波折,甚至是激烈的矛盾,特別是在柴契爾夫人執政時期。1997年英國工黨上臺執政之後,採取了積極的對歐政策,二者關係總體平穩。但在2010年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上臺之後,英國與歐盟關係中的不和諧之處越來越明顯,甚至出現了要求英國退出歐盟的聲音。直到2016年6月23—24日,英國就是否留在歐盟舉行全民公投,投票結果顯示支持「脫歐」的票數以微弱優勢戰勝「留歐」票數,英國將不再屬於歐盟成員國。
今天為您帶來的新書《文化歐洲的「分」與「合」》,分上篇(「脫歐」 還是「回歸歐洲」?——政治文化視域下的英歐關係)和下篇(當代歐洲文化認同及其建構——認識歐洲一體化的一個視角),試圖從文化視角分別解讀英歐關係以及歐洲一體化進程。
《星期日泰晤士報》12月13日的頭條新聞,赫然出現了來自英國大臣們對該國民眾的警告信息:為最後的無協議「硬脫歐」做準備,超市從本周末開始屯糧囤物。
上篇:「脫歐」 還是「回歸歐洲」?——政治文化視域下的英歐關係。英國從特立獨行到勉為其難加入歐共體,再到逐步適應歐洲一體化,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影響歐洲,在猶豫和曲折中透露出許多無奈。上篇主要是從文化傳統和現實因素的角度考察戰後英國對歐政策形成和演變的歷史軌跡,展示了戰後英國對歐政策的歷史進程中文化因素在各個時期的不同影響所在,梳理了英國文化與對歐政策相互聯繫的發展脈絡,試圖揭示文化因素是決定戰後歷屆英國政府對歐政策的一個深層次的動因。
下篇:當代歐洲文化認同及其建構——認識歐洲一體化的一個視角。歐洲一體化是集經濟一體化、政治一體化和文化一體化於一身的綜合性進程。目前,學術界對歐洲一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經濟、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缺乏對其文化因素應有的重視。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不斷向縱深發展,其中的文化認同問題越發凸顯。本篇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探討歐洲文化認同及其建構與歐洲一體化的互動關係。歐洲一體化絕不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同一化,而是有條件有差別的統一。在歐洲一體化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體化與民族化的對立與衝突,從這一意義上講,一體化的過程就是歐洲國家在各種差異的基礎上尋求統一的過程。歐洲文化認同的建構必然走多樣化與一體化相結合的道路。
如何看待「歐洲之變」?今天的歐洲,固然是全球資本空間嬗變震蕩的一個縮影,但又有它特殊的難處,是一種共相下的殊相。其社會民情駁雜精微,遠非一句「歐洲衰落」可涵蓋,跟蹤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精彩盡在《文化歐洲的「分」與「合」》。
文化歐洲的「分」與「合」
書號:978-7-5117-3875-2
定價:58元
本書嘗試從文化傳統和現實因素的角度考察戰後英國對歐政策形成和演變的歷史軌跡,試圖揭示出文化因素是決定戰後歷屆英國政府對歐政策的一種深層次的動因。本書亦探討歐洲文化認同及其建構與歐洲一體化的互動關係,在歐洲一體化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體化與民族化的對立與衝突,從這一意義上講,一體化的過程就是歐洲國家在各種差異的基礎上尋求統一的過程。歐洲文化認同的建構必然走多樣化與一體化相結合的道路。
原標題:《「壞小子」英國要硬脫歐?歐洲文化的「分」與「合」》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