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是基督教裡神化的女性,聖母瑪利亞,翻譯自英文Blessed Virgin Mary,而日語則翻譯為「マリア観音」(瑪利亞觀音)。她是基督教《聖經》新約和伊斯蘭教《古蘭經》裡耶穌(爾薩)的生母。
有時候,我們在教堂裡或其它宗教場所看到聖母的形象,不由自主會和佛教裡觀音的形象聯繫起來,而日語「マリア観音」則加強了我們腦海中的這種聯想。那麼她們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一、觀音來歷
很多中國人雖然不是佛教徒,但是通過《西遊記》裡的故事,從小就知道觀音菩薩。小說裡的觀音不僅形象端莊美麗,而且神通廣大。當然有關觀音的傳說不勝枚舉,很多人還知道觀音住在南海普陀山(浙江省普陀山)。
當然真正佛教經典裡的觀音,與小說描寫不盡一致。
在公元初,觀世音菩薩信仰就流傳於印度次大陸,「觀世音」從梵文「Avalokitevara」(阿縛盧枳帝溼伐邏)翻譯過來。「Avalokitevara」這個梵文單詞,前半是觀看、顯現的意思,後半是聲音的意思。所以「觀世音」是比較準確的意譯。菩薩則是梵文「bodhi-sattva」(菩提薩埵)的音譯省略,菩提意思是智慧,薩埵意思是有情眾生,菩提薩埵意思是以智慧解救眾生的大士。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視覺和聽覺中都能感受到的以智慧拯救眾生的菩薩。
那麼,觀音是如何成為神通廣大的菩薩呢?據說很久以前,印度次大陸有一個國王常常聽佛陀說法,有一天後花園有兩朵蓮花化為童子,一個叫寶意、一個叫寶上。在佛陀指引下,分別成為佛陀身邊兩個脅侍菩薩「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據說佛入滅後,觀音將成佛——普光功德山王佛。
《法華經·普門品》記載,佛陀稱觀音菩薩很了不起,如果有人念誦他的名號,可以人大火不被燒,落大水不被淹。
佛陀還說,曾有千萬個貪心之人,去大海深處尋找金銀寶貝瑪瑙珍珠,遭遇狂風船傾覆飄墜羅利鬼國,其中有一人念觀世音菩薩名,結果所有人都得到了解脫。
按照佛的說法,如果女子拜觀音菩薩,乞求生男,就會「生福德智慧之男」,如果乞求女孩,就會生「端正有相之女」。
東漢安玄和三國吳支謙,把「Avalokitevara」翻譯為「窺音」,西晉竺法蘭等人譯為「現音聲菩薩」,竺法護譯為「光世音」,其弟子聶道真和鳩摩羅什則翻譯成「觀世音」,唐僧把他翻譯為「觀自在」。流行最廣的就是「觀世音」,唐朝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改為「觀音」。
十六國時期戰亂頻仍,人們嚮往安寧生活,觀音信仰迅速在中國流傳。據說,北涼的國君沮渠蒙遜又一次生了大病,所有御醫想盡辦法,都不見效。這時候一個來自印度的和尚縣無識勸他念《普門品》,他照辦後病很快就好了,所以他下令全國都讀這品經文,於是觀音信仰就流傳開來。
二、中國觀音的傳說
中國的觀音形象不僅來自佛教經典,而且和民間傳說緊密聯繫一起。正是和本土固有文化結合起來,才加快了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傳播。同時因為種種原因,在漢傳佛教中,觀世音的形象也逐漸變成了女性形象。
相傳,公元817年即唐朝元和十二年,在金砂灘這個地方,人們不信仰佛教,喜歡相互殘殺。上天打算滅絕他們,但是大慈大悲的觀音於心不忍,有一天變成美麗的女子,提著籃子來到這裡賣魚。當地很多人都想娶她,包括惡霸馬二郎。
於是,觀音說,如果誰能在一夜之間背誦《普門品》就嫁給他,結果有20多人背誦出來了。但總不能嫁20多人,於是又提出如果誰能在一天之內背誦《金剛經》就嫁給他,結果仍有10個人一天會會背了;最後她提出看誰能在三天內背誦出整個《法華經》就嫁給誰。最後只有馬二郎做到了。
於是按照約定,她嫁給了馬二郎,但是才過門一天就去世了。馬二郎很傷心,把她埋葬了。幾天後一個紫衣老和尚來打開墳墓看,裡面什麼也沒有,只剩下一副黃金鎖子骨。這是觀世音特意來拯救罪孽深重的你們,現在你們會背誦佛經,罪惡減輕了不少。說完就騰空而去。
這樣人們把觀音叫做「馬郎婦觀音」。估計西遊記中觀音提著魚籃的形象與此有關。
當然有關觀音的傳說,在中國還很多很多,這僅僅是有代表性的一個。
三、聖母形象與觀音形象
西方的聖母和觀音形象的相似,那麼究竟兩者有沒有關係呢?
1940年代,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在《東方的文藝復興和西方的文藝復興》中就指出:1515年前後,歐洲人簡·帕瑞爾(Jean Perreale)在製作聖母像的時候,已經受到了東方觀音形象的影響,如瓜子形的長橢圓臉,合十的動作等。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歐洲的一些聖母像,真的仿佛是觀音,或許這個日本學者說的有道理。
1974年,法國學者德貝格發表論文稱,16世紀泉州製造的觀音瓷像,就被天主教徒用來掩蓋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
而美國柏克利大學東亞圖書館所收藏的一張17世紀的中國版聖母畫像(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iraculous image of the virgin),就很像水月觀音,頭上戴的是觀音的風帽,頭後面有月輪,穿的也是中國式的衣服。明朝中國,曾經有過抵制天主教傳教潮流,雖然徐光啟、李之藻努力傳播天主教,但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外來宗教立足還是面臨巨大困難。
在同時代的日本也是如此,所以聖母被翻譯為「マリア観音」,而且在長達200年的抵制「洋教」背景下,長期使用觀音像直接取代聖母。
那時候,東亞地區航海業已經很發達了,而且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及英國等國勢力已經來到東南亞,和明朝有廣泛的接觸,和日本也有一定接觸,這樣東方教徒的聖母瑪利亞形象,也反過來影響到歐洲的聖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