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在廣州經營地磅生意,月入過兩萬。昨天去他們家玩時,聽他們說快供不起小孩讀書了!我很意外,畢竟月入兩萬在廣州收入不算低,怎麼會供不起小孩讀書呢?
原來親戚的小孩今年適齡讀小學,夫妻倆幾番考察之後,決定咬咬牙送小孩去貴族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聽說貴族學校學費一學期超5萬,但妻子下定決心:即使節衣縮食,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親戚夫妻倆出身普通家庭,初中畢業就出社會闖蕩。學歷不高的遺憾和賺錢的艱辛,讓他們不惜重本也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從小孩上幼兒園開始,就各種藝術班、興趣班不停地報,學費雖然不菲,但咬牙總算堅持過來。如今隨著學費的節節攀升,親戚也倍感壓力山大!
望子成龍,是絕大多數中國父母心中的美好企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被大多數家庭奉為金科玉律的話,也催生了瀰漫全社會的「起跑線焦慮」。名校是孩子的起跑線,家庭教育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的眼光和格局是孩子的起跑線,仿佛哪個環節跟不上,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前不久,知乎上一位網友的帖子被推上熱搜。這位網友表示,自己身處三線城市,月入6千,房貸每年3萬,孩子保險7千,一年下來所剩無幾,但老婆卻想要兒子讀5萬的幼兒園,作為爸爸的他表示很無奈很為難,直言太累!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勒緊褲腰帶也要送孩子進貴族學校,這種入不敷出的「投資」真的明智嗎?旋魚認為未必!
1、瘋狂的「起跑線教育」,父母受罪,孩子受累,效果卻未必如人意
電影《長江七號》中,周星馳把兒子小迪送進貴族學校後遭同學歧視和排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父親在工地上做苦力,生活原本已經窘困,但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他硬著頭皮把兒子送進了貴族學校。像絕大數父母一樣,影片中的父親篤信只要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自己即使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儘管在工作中,這位父親受盡了包工頭的嘲諷和不屑,但他還是默默忍受。
只是父親的付出與犧牲,並沒有得到他期盼的結果。兒子在貴族學校不僅受到同學和老師的排斥和嘲笑,甚至因為善良幫老師撿起地上的鋼筆時,卻被老師嫌棄渾身臭氣。小迪因此變得鬱鬱寡歡、無心向學,甚至後來還學會了攀比和撒謊,同學有的玩具,他自己也會跑回家找父親要,完全體會不到父親賺錢的艱辛。
當父親拿著兒子滿分的試卷在工地上招搖過市,以為自己含辛茹苦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時,卻被現實狠狠地打了一記耳光:那不過是孩子為了哄爸爸開心所篡改的試卷,以及兒子在學校裡的好玩和攀比。
作為工薪階層的父母,想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教育條件本身並沒有錯,但強行將孩子送入貴族學校卻並非明智。
孩子處於這樣與自身家庭條件落差巨大的圈子,要麼自卑敏感,要麼產生攀比虛榮的心理,嚴重的還會讓小孩因為自己家庭條件不如同學而埋怨父母,失去了積極樂觀的心態,結果得不償失。
2、進入貴族學校讀書未必就能贏在起跑線上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似的長跑,總會有領先和落後,剛開始跑的快的,未必就能贏在終點,因為過程充滿了變數。所謂起跑線並不僅僅是好的學校,它還包括人脈、圈子,以及最重要的實力。
有些父母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初衷除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想讓孩子融入更優質的圈子,結交更多的人脈,以方便日後尋求幫助。然而,這種想法許多時候只是一廂情願,也容易被現實狠狠打臉。圈子是具有排他性的,實力懸殊的兩個人,很難玩在一塊。說句扎心的話,圈子之內的幫助是相互的,許多時候不過是等價交換,你想別人幫助你,首先也要讓人覺得值得,換句話說,你也要有能回饋幫助的實力。
就像網絡作家羲和清零在《助理建築師》中說:「人脈固然重要,都比不上自身實力重要,因為實力才是交朋友的資本,否則即便有人脈也是白搭。」
想要擁有更好的起跑線,無論家庭還是個人,首先都要充實自己的實力。
3、沒有好的起跑線未必就沒有精彩的人生
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的秧田村,位處深山,這裡沒有大城市裡天花亂墜的輔導班,也沒有所謂的貴族學校和名校,有的只是一雙手,一支筆,每年卻誕生出不少的碩士和博士。
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以來,這裡已經有800多個孩子考出了農村,其中包括26名博士和176名碩士。
他們的事跡激勵世人:沒有好的起跑線,一樣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哲學上,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起推動作用,但內因才是起決定作用。「好的起跑線」並不能最終決定孩子的終點,但是實力卻能夠決定起跑線的起點。這種實力包括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學識修養、眼界格局等,而這種實力的獲得不是僅僅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就能輕易獲得的,這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自律優秀的父母。想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父母應該先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我是,關於孩子的教育,你們還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討論。喜歡這篇文章的夥伴記得關注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