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等 |
CRISPR技術重啟地貧患者γ珠蛋白表達 |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大力和劉明耀團隊與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教授馬燕琳、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賴永榕合作,研究證實通過CRISPR/Cas9或者單鹼基編輯技術,高效編輯HBG1/2啟動子上的BCL11A結合位點,能夠重新開啟β地中海貧血患者細胞內γ珠蛋白的表達,顯著改善患者紅細胞的成熟,有望成為治癒β地中海貧血的基因治療手段。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細胞研究》。
地中海貧血(以下簡稱地貧)是最常見的單基因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之一,依據不同的致病基因分為α和β地貧。正常情況下,人體在胎兒期主要依靠γ珠蛋白與α珠蛋白形成胎兒血紅蛋白四聚體(HbF),到成年後β珠蛋白開始表達而γ珠蛋白基因(HBG)逐漸沉默。然而大量研究發現,很多β地貧患者由於攜帶其他突變,造成HBG在成年後仍然激活,高表達的γ珠蛋白能替代缺失的β珠蛋白與α珠蛋白形成HbF,使病人不表現出明顯的貧血症狀。因此,通過在成人紅細胞中激活胎兒期的HBG表達,彌補β珠蛋白表達不足,是治療β地貧的重要策略之一。
研究人員成功建立了具有臨床轉化價值的造血幹/祖細胞基因編輯技術體系,通過電轉Cas9 RNP高效編輯HBG啟動子,為重症β地貧患者提供了有望徹底治癒的新方法。同時,該研究率先證明單鹼基編輯器編輯技術對於治療β血紅蛋白病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研究人員表示,後續研究將進一步提高該位點的單鹼基編輯效率,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安全的策略。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19-0267-z
《中國科學報》 (2020-01-21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