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超6億英鎊 解密"倫敦西區"音樂劇的製作與營銷模式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8日訊 (記者 張雪)一提到音樂劇,好多人先想到的是美國百老匯。其實我們熟知的很多音樂劇,比如《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都是在倫敦首演後,才在百老匯上演。倫敦西區(West End)是和美國百老匯齊名的世界兩大戲劇中心,而且從歷史上來講,倫敦西區的歷史要更悠久一些呢。比起看電影、看球賽,看戲劇是對於英國人來說更加受歡迎。數據表明,2015年倫敦觀影的人數達到1400萬人次左右,收入超過了6億英鎊。

  4月7日,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聯合主辦的「2016文化人才國際交流與合作計劃——演藝創作營銷大師班」中,來自英國倫敦西區的著名製作人馬克·戈謝和營銷教父亞當·肯懷特,向學員們分享了音樂劇的製作與營銷。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作為特約媒體支持將進行全程跟蹤報導。

 

  著名製作人馬克·戈謝講課中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雪/攝

  英國特色:公立劇院與商業劇院進行合作雙贏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倫敦人的戲劇傳統可以追溯到17世紀,倫敦西區有近50家商業劇院,在漫長的幾百年中,這些劇院是如何生存發展的呢?

  成功製作過幾十部音樂劇的英國著名製作人馬克·戈謝表示,和其他國家一樣,英國音樂劇製片人首先要選擇劇目,然後負責整個劇目的籌資。籌到資之後,就要挑選製作團隊,包括導演、舞臺設計、舞美設計等,在完成這些細節之後,還需要和導演商討,選演員和舞蹈表演者,可謂事無巨細。

  他認為,在前期準備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選擇合適的劇院,「劇院過小讓劇目視覺效果和經濟效益無法最大化;劇院過大也達不到演出的效果,甚至收不回最初的成本。」 馬克·戈謝這樣解釋道。

  他介紹,倫敦西區和百老匯的情況還有一些不同,就是在西區既有純粹的商業化劇院,也有受到政府補貼的一些公立性的劇院,比如英國的國家劇院就是接受政府補貼的。在英國,像馬克·戈謝這樣的商業製作人更傾向兩者之間能夠達到一定的合作。

  為什麼要合作呢?馬克·戈謝表示,商業製作人可以與一些補貼型的劇院進行溝通,從他們那裡收購或者是採用他們一些良好的劇目。當在商業劇院進行改編和商演的時候得到的收益時,還可反哺這些公立的劇院,他們拿到錢之後會進行更好的創作。「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何樂不為?」

  

  倫敦西區 圖片來源於網絡

  音樂劇行業:最大的稅種就是增值稅

  在英國,製作人要直接和政府稅務部門對接,負責處理所有和稅務相關的事務。對做音樂劇行業來說,最大的稅種應該就是增值稅。「增值稅就是大家在買劇院戲票的時候需要由我們這方代繳給政府的」馬克·戈謝這樣說。

  同時除了票價的增值稅之外,還有很多別的稅種,比如一個外國的演出團體來到英國合作拍劇,還需要特別的扣除外國人的表演預提稅,這個預提稅也是佔到20%到25%左右,由製作方代繳給政府。如果是外國單獨個人的表演者到英國來進行表演,就要繳納個人收入所得稅,也是20%左右。

  購買版權:很少完整 會加工改編

  近年來在中國IP大行其道,很多公司甚至不惜重金囤積購買版權。馬克·戈謝則表示,英國製作人很少去完整購買一部國外的音樂劇,或者很少把國外整個團隊原封不動搬過來到英國進行巡演。因為馬克·戈謝覺得,作為一個製作人真正有價值的不是擁有多少版權,而是自己在行業的影響力。「所以我從不將購買版權作為衡量自己價值的第一要素。比如我在百老匯買了《髮膠星夢》,但我只是買了一段時間的版權,這段時間內在英國只有我一個製作人擁有它的改編權和商演權。我覺得這部分版權的價值加上我自己的影響力,兩方面才能帶來預期的收益。」

  馬克·戈謝也舉了另外一個例子,每年聖誕節他就會在皇家劇院商演一部關於聖誕節的歌舞劇,是由俄羅斯的表演團表演的,這是原版引進一絲不動的。他表示只有像這樣的國際舞蹈表演以及國際芭蕾舞團這種形式,才會考慮整個團隊全盤引進。「我們在純利潤的範圍進行一定程度的比例劃分來分割收入利潤。」 馬克·戈謝介紹道。

  

  音樂劇《髮膠星夢》劇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司運作:創意廣告、營銷、法務全部外包

  在公司運作方面,馬克·戈謝表示自己並沒有所有的專業團隊,「比如說不會有自己內部的營銷團隊,所以我要藉助AKA(英國最大的演藝營銷公司)幫助營銷;我也沒有自己的報社,我需要把我的廣告和宣傳交給長期合作的報社。當然,我有一些合同工,比如我在辦公室的時候我有自己的會計給我預算財務方面的工作。」

  收入分成:充分調動版權工作者積極性

  當一部音樂劇進行盈利的時候,在西區會這樣進行收入分配。首先要把錢交給投資者,他們投了多少錢就要交給他們多少錢,第一步要還清投資者的投資。剩餘利潤的20%給創作團隊,創作團隊包括導演、舞美設計等,剩下40%就交給製作人了。馬克·戈謝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現在盈利是100鎊,其中20鎊給創作團隊,40鎊給投資者,剩下40鎊是交給我自己。」

  版權收入是怎麼來的?都是從整個音樂劇的收入中進行分成,比如一個音樂劇收入非常高,其中可能高達50%都能作為版權收入,所以,這部音樂劇如果寫的越好,越受歡迎,創作團隊能夠獲益頗豐。

  

  英國演藝營銷教父亞當·肯懷特講課中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雪/攝

  演藝營銷教父:成功營銷的十個步驟

  「一部成功的音樂劇除了強大的製作團隊,還必須有優秀的營銷團隊,如果沒有觀眾,製作團隊也將不復存在。」營銷教父亞當·肯懷特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劇院燈火通明的時候,可以看到觀眾與演員一塊笑、一塊兒哭,一塊兒拍手,這是非常充滿意義的晚上,正是我們的工作才讓他們的夜晚如此的豐富。」

  亞當·肯懷特是英國最大的演藝營銷公司AKA的創始人,他表示做戲劇營銷目標非常明確,第一讓從不看劇的人來看;第二讓愛看劇的人多來看。

  英國整個戲劇行業是非常繁盛的,去劇院看劇的人比去電影院的人要多,而數據表明還有45%的英國人從來不去劇院。「當我看到45%,在我眼前就是很大的商機了。」 亞當·肯懷特說,如何把這些商機活躍起來呢?做到以下10個步驟,營銷成功機率大增。

  一是大數據分析。基於之前銷售數據的經驗來分析,什麼樣的人會在什麼樣的時間買什麼樣的票。然後和製作人直接進行溝通,票價的範疇是多少,最高價是多少,入門級的價格是多少。亞當·肯懷特介紹經驗說,有時候需要在定價的時候定的稍稍高一點,可能會超出觀眾的預期。其實這一套營銷定價的方式也是從航空業和旅遊業、酒店業得來的經驗,比如有時候機票的價格A天比B天要高,看劇的時候也是周末比平時要高,簡稱「動態定價。」

  第二就是媒體圈。營銷團隊中有專門和媒體打交道的人,包括紙媒、數字媒體、電視、劇院、廣播等。

  第三就是特定的受眾。比如說有時候一部劇內容和主題都和美國的風情文化相關,那麼受眾比較特殊,是針對長期居住在英國和倫敦的美國人,以及來倫敦旅遊的美國人。

  第四就是合作夥伴。合作夥伴包括傳統的媒體和新媒體,一些零售商,信用卡公司,航空公司,酒店以及超市,儘量說服他們加入到整個產業鏈來幫助降低營銷的成本。

  第五就是旅遊團隊。因為,這已成為目前西區重要觀眾群體。所以要針對他們進行個性化服務。

  第六是社交媒體。亞當·肯懷特說,社交媒體在過去的十年中給整個行業中帶來的向上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通過社交媒體能夠在網上和實體中打造一個口碑,惟有這個口碑才是確保成功和獲利。

  第七是創意。創意不光是內容的創意,還包括電視廣告、紙媒廣告的創意,有時候甚至是營銷人和製作人一塊坐下來為該音樂劇想一個更加新穎的標題,都能吸引更多的觀眾。

  第八是電視廣告。

  第九是紙媒廣告

  最後是內容的營銷。

  同時,亞當·肯懷特說,戲劇這個行業是高風險的,沒有任何步驟可以確保每一部音樂劇能夠盈利,即使是完成了上述十個步驟。「現在大家聽的自耳熟能詳的劇作,一開始可能也沒有任何商業價值,達不到現在的預期。」

  目前,倫敦劇場的上座率差不多達到了74%,這意味著還有26%的座位是沒有被填滿的,亞當·肯懷特表示,他今年的工作就是如何去填滿這26%。

  

相關焦點

  • 倫敦西區音樂劇異軍突起 劇院文化折射創新魅力
    原標題:劇院文化折射創新魅力(五洲茶亭)   倫敦西區,因與美國百老匯齊名,突破了其地理概念,成為英國文化的特指名詞。   倫敦西區的狹義範圍,包括從科芬園到皮卡迪利廣場之間的地段,那不足1平方英裡的土地上,雲集著50多家各種各樣的劇院,佔倫敦劇院總數的一半。
  • 世界兩大戲劇中心之一倫敦西區的前世今生
    倫敦西區戲劇業集聚發展,它是與紐約百老匯齊肩的世界兩大戲劇中心之一。西區戲劇產業的成功,主要得益於英國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西區劇院的集聚效應,以及一整套創新型的現代化運營管理模式,這些都是戲劇藝術產業發展可以借鑑的經驗。
  • 「一部持續增長的音樂劇」 《魔法壞女巫》在倫敦西區迎來十周年慶典
    ……  「上演時間」不僅成了在百老匯和西區的一個重要標籤,而且還是經典、卓越作品與優秀作品的分水嶺。如果在百老匯或者西區長演不衰的劇目,那就可謂是經過時間洗禮的音樂劇珍寶。2016年9月27日,音樂劇《魔法壞女巫》即將在倫敦西區迎來十歲生日慶典表演,標誌著這部創造歷史的音樂劇也登上了「十年」名人堂。
  • 音樂劇《貓》要來巡演了,復刻倫敦西區版
    《貓》是不少人走近音樂劇的啟蒙之作。這部音樂劇改編自詩人艾略特的童話詩集《老負鼠講述的世上的貓》,由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創作,知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託什一手打造。然而自1981年於倫敦西區首演,這部音樂劇橫掃7項託尼獎,被翻譯成15種語言,在30多個國家登臺。獲得眾多獎項的同時,《貓》也在不斷打破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的票房紀錄。1996年1月,《貓》以6141場的成績問鼎倫敦西區演出時長最久的音樂劇。1997年到2006年,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貓》始終保持著百老匯歷史上音樂劇演出場次最多的紀錄。
  • I Will Always Love You 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保鏢》來滬獻演經典
    圖片說明:劇照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6月30日報導:1992年,電影《保鏢》成就了好萊塢愛情電影的經典之作,惠特妮·休斯頓演繹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經典唱段,也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
  • 倫敦西區的黑暗時刻,演了35年的《歌劇魅影》可能最先倒下
    如果一生只能看一部音樂劇,你會選哪一部?最近的英國文娛圈發生了一件大事:演了35年的《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可能將永久退出倫敦西區的舞臺。「音樂劇奇蹟」儘管之前,英媒已經多次提到新冠疫情對倫敦西區歌劇帶來的沉重打擊,但是沒人會想到,第一個倒下的可能是《歌劇魅影》。自1986年起,該劇一直在西區上演。在這34年裡,每天兩場固定演出,幾乎場場座無虛席,至今仍然盛演不衰。
  • 受新冠疫情影響,「歌劇魅影」在倫敦西區「永久退出舞臺」
    文章來源:文匯報 近日,倫敦西區音樂劇愛好者得知了一個令人傷心的消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典劇目《歌劇魅影》被迫「永久退出舞臺」。《歌劇魅影》由著名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韋伯於1986年創作,劇中女主角克莉絲汀的唱段,是專門為他的第二任妻子莎拉·布萊曼量身定製的。
  • 海外疫情一線報告|疫情下的英國戲劇產業:「西區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英國戲劇產業對全球戲劇界具有重要影響力,倫敦西區與紐約百老匯被並稱為世界兩大戲劇中心,英國很多著名電影演員、導演和編劇都是通過戲劇舞臺走向了世界。英國全國約有1100家劇院,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觀眾達3400萬人次,年收入達14億英鎊。而今受新冠疫情影響,戲劇業在年底前很難看到復甦的跡象,發展態勢令人關注。
  • 倫敦西區的著名歌劇《歌劇魅影》將「無限期停演」
    在給觀眾帶來長達34年的娛樂享受之後,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熱門音樂劇終於落下帷幕,這對英國劇院來說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給一直在倫敦西區演出的《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政打擊,其將「無限期停演」。
  • 演出| 十年後倫敦西區原版再來漢,音樂劇《貓》的中文翻譯竟是武漢人
    作為世界四大音樂劇之首,1981年首演自倫敦西區的《貓》與《西貢小姐》《歌劇魅影》《悲慘世界》一起,成為許多音樂劇愛好者「此生必看」清單內的作品。《貓》現場繼2009年原版《貓》來漢掀起熱潮,6月21-26日,《貓》將在十年後再度來漢,而這次來漢的演出班底,則是倫敦西區的駐演班底。
  • 《貓》等18部倫敦西區音樂劇在百老匯高清頻道限免播出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因百老匯與倫敦西區劇場重新開啟遙遙無期,因此與其相關的線上媒體平臺還將繼續以數字劇院的形式為觀眾服務。當地時間7月13日,百老匯高清頻道(Broadway HD)宣布推出18部經典倫敦西區音樂劇,限時7天供觀眾免費觀看。
  • 是什麼在拖國產音樂劇的後腿
    引進劇目貢獻近半數票房道略演藝產業研究院相關人士分析發現,中國音樂劇票房主要來自引進的國外經典劇目,其場次、觀眾、票房分別為463場、40.6萬人次、1.16億元,引進劇目以較低的場次貢獻了近半數票房;另有0.6億元票房來自改編的中文版音樂劇;國內原創音樂劇貢獻了0.79億元票房,佔比不到三成。
  • 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中國首站亮相東莞玉蘭大劇院
    音樂劇《瑪蒂爾達》演出劇照  音樂劇《瑪蒂爾達》的原著作者是英國傑出的兒童文學家羅爾德•達爾,曾經風靡一時的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圓夢巨人  故事中的瑪蒂爾達來自倫敦西區,是一位四歲就飽讀經典文學的小天才,她調皮善良,可是卻生活在一個缺乏溫情的家庭當中。身為商人的父親總是投機取巧,母親只在乎跳舞和化妝,對瑪蒂爾達欠缺關心。然而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瑪蒂爾達,小小年紀就已經把家裡的書都讀完了,達到了成年人的閱讀水平。媽媽沒想讓她讀書上學,還是瑪蒂爾達自己提出上學的要求,父母才把她送進康琴小學。
  • 音樂劇《歌劇魅影》《西區故事》導演哈羅德·普林斯去世
    《西區故事》《屋頂上的小提琴手》《歌廳》《艾薇塔》《理髮師陶德》《歌劇魅影》……這些赫赫有名的音樂劇常常與一個人的名字掛鈎,他就是哈羅德·普林斯。憑藉製片人和導演的身份,普林斯曾經創紀錄地斬獲21座託尼獎,是音樂劇史上繞不過去的人物。當地時間7月31日,普林斯因病在冰島雷克雅未克去世,享年91歲。
  • 復刻倫敦西區,音樂劇《貓》來上海連演43場
    《貓》海報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貓》,可以說是全世界知名度最廣的音樂劇了。自1981年問世,這部音樂劇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走訪過30個國家,為全球8100萬觀眾上演過2萬多場演出。每一件服裝、每一頂假髮都從倫敦西區搬運過來,6月7日-8月5日,《貓》將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海大劇院連演43場。「和之前的版本不同,這一版的劇情會更緊湊。」戴恩·奎克索爾是《貓》的駐團導演,這些年來,他一路從替補演員做到導演,甚至還演過女性貓,「演出時對自己負責就可以了,做了導演就要對整個團隊負責,壓力不是觀眾給的,而是自己給自己的。」
  • 韓國藝術家:中韓兩國音樂劇「珠聯璧合」闖全球
    韓國音樂劇協會原會長尹浩進8日在廣西柳州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上說。  韓國是亞洲音樂劇的中心,也是僅次於倫敦、紐約的世界第三大音樂劇市場。尹浩進當日就韓國音樂劇創作及發展狀況發表主旨演講。他說,如同中國目前發展音樂劇所走過的路徑一樣,最早韓國音樂劇也是由搬演百老匯、倫敦西區的音樂劇開始的。
  • 美國音樂劇年票房收入達10億美元 解密百老匯成功模式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7日訊 (記者張雪)就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係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想到美國音樂劇。「百老匯」是位於紐約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這裡有39家大大小小的劇院,提供5萬個觀眾座位,每年票房收入高達10億美元,是美國音樂劇的中心所在,也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劇院聚集區。為什麼百老匯音樂劇能夠在商業和影響力上取得如此成功?
  • 評論:中國音樂劇缺少標誌性的代表作品
    在2013年的北京舞臺上,音樂劇層出不窮。然而,真正有常演不衰的市場前景的作品並不多見。儘管中文版《媽媽咪呀》和《貓》、《鋼的琴》與《愛上鄧麗君》都在堅持巡演,但能夠像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那些在一個劇場一演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音樂劇則難得一見。2014年,北京的天橋演藝中心將建成,多個劇場將為中國音樂劇提供展現平臺,但願中國音樂劇的產業化也能加快腳步。
  • 倫敦西區八大劇院精彩紛呈
    倫敦西區戲劇業集聚發展,它是與紐約百老匯齊肩的世界兩大戲劇中心之一。在海馬克特街(Heymarket)和沙福茲伯裡街(Shaftsbury )兩個街區、方圓不足1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匯聚了49家劇院,形成了戲劇產業的集聚區。世界四大經典音樂劇:《歌劇魅影》、《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都在這裡上演。
  • 世界經典原版音樂劇《貓》經典再現 金曲「回憶」唱響申城
    6月8日,由聚橙網、聚橙音樂劇主辦的世界經典原版音樂劇《貓》2018中國巡演上海站媒體見面會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舉辦!此次原版音樂劇《貓》巡演率高規格和倫敦西區駐場豪華陣容而至,闊別十餘載,終於再度回到上海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