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遠,德厚,才盛:知識分子應追求的三大品性——王辰校長在北京協和醫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2020-08-29 協和醫學院培訓中心

親愛的陳馮富珍女士,親愛的老師們、畢業生們:

今天的九號院,逢北京難得的晴朗、清爽夏日。雨燕在天上鳴飛,呼應著同學們詠唱的《協和頌》。莘莘學子今天畢業,即將走向社會。你們受教於中國最高的醫學學府——協和醫學院,你們身上承擔著特殊的使命,想必心裡也澎湃著特殊的情感和思想。

剛才發言的畢業生代表孫曉寧同學,校友曹彬大夫,尊敬的郎景和老師,還有作為世界級衛生領袖的陳馮富珍女士,他們的講話從各自的角度給予大家啟示,都有特殊意義,值得大家思考、銘記。

疫情改變著世界,凸顯出醫學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重要性

今年的畢業典禮,的確非常特殊,大家都戴著口罩,蔚成景觀。此情此景,不知以後還會不會出現,希望不會出現。

在過去的半年裡,新冠肺炎(COVID-19)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如此巨大、深刻的影響,確實始料未及。儘管我們在過去十幾年間,在SARS之後,在不同的場合不斷地講,還會有傳染病來,特別是呼吸道傳染病,要做好準備。問題是,我們真的汲取教訓了嗎?準備好了嗎?

傳染病在人類歷史上曾造成巨大影響,比如黑死病。十四世紀歐洲的鼠疫,使當時不到一億人口的歐洲,三分之一因黑死病死亡。我小時候讀到的書籍,描述了黑死病所造成的人類恐懼與人間悽涼:當時的羅馬街頭,人類活動最突出的聲音,就是拉著黑死病死亡者屍體的馬車,碾過石塊路的聲音。據記載,佛羅倫斯死了接近80%的人口。這就是傳染病、這就是瘟疫。傳染病中,以呼吸道傳染病為烈,因為其最不及防。上世紀18—19年的大流感,死亡人口5000萬,有人講逾1億;還有50—60年代的香港流感、亞洲流感;本世紀的SARS、新型甲型H1N1流感,直到這一次的新冠肺炎,都給我們太多教訓和啟示。

顧歷史,饑饉爭、瘟疫是造成人類突然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瘟疫,首當其衝。瘟疫一直是人類作為生物體所面臨的大敵。醫學發展到今天,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科學認識依然是淺薄的,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不要只以為過去的嚴重危害是因為科學不發達,而當代科學已經大大發展了,傳染病已經不是問題,至少與過去相比,已經不令人恐懼。的確,當今科學的進步今非昔比,而且每一次瘟疫都使人們更多地認識了傳染病。醫學史上的很多進步,都是疫中、疫後取得的。但是,另一個現象是,每次瘟疫之後,人們似乎都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進步,「真誠地」認為人類對於傳染病已有更深的認識,更大的能力。由此所產生的,與其說是戒懼,不如說是自負。很對不起,這是一種錯覺,是人類的自我陶醉、自我麻痺,是人類的淺薄,會為此再付代價。新冠疫情尚在,並且還在蔓延。新疫未去,趁著人類的舊病尚未敢復發,要抓緊思考、作為。

瘟疫永遠都是與自然環境、人類社會狀況,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密切相關的。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幾方面的因素都在變化:氣候,人際、國際,生產力水平,生產關係與利益關係,人類對於自然的過度攫取,等等。因此,新的境況醞釀著新的矛盾,產生新的疫情,使人類面對新的、與過去不同的問題。

我們今天所面對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毒學界稱之為SARS冠狀病毒2(SARS CoV-2)。初步看,相形於SARS冠狀病毒1的「魯莽」,這是一個極為「聰明」,乃至「智慧」的病毒,已經看出它具有一系列適於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特性。有病毒學家稱之為「完美級」病毒。它在侵入了人類這個新宿主的時候,為適應新的宿主環境,會加速變異、加速進化,其生物學特徵,重點包括傳播力和致病力,不同毒株會衍生出不同的情況,加之不同毒株所遇到人類的個體特性、社會幹預、科技幹預迥異,由此會衍生、排列組合出無數的結果。新冠病毒在經過初入人體的變異進化後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特性,是決定疫情的本質性因素。現在看來,疫情不會倏然消失,未來風險依然很大,但我們真的很難精確地預測病毒與疫情下一步會怎樣。今年的秋冬季節疫情會怎樣?明年冬春?會不會與流感同時流行起來?會不會有一種人類普遍缺乏免疫力的新型流感出現?若兩種傳染病同時流行會很麻煩,我們、人類準備好了嗎?三種傳染病同時流行可能否?這種可能性雖然更小,而且小得多,但理論上不能說不存在。對疫情,不可猜測、不要揣測,不能硬測,不敢妄測,不搞押寶式的預測。我們能做的是,絕不要低估疫情的複雜性,也不要為疫情所嚇到,依靠對傳染病的共性醫學知識,基於我們對這個病毒和疾病新的發現及新研發出的科學可靠的技術方法,應對之。在存在一定疫情的情況下,如何把握防控與生產生活?如何以較小的社會代價,取得較大的社會、國家和人類利益?幫助找到這樣一個平衡點,是醫學的責任。

新冠疫情改著世界形勢和國際格局,也會對人類未來的思維方法、行為模式產生深刻影響。誰也沒有想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裡的一個突出的擾動因素,會與醫學有關。疫情成為過去半年、當前,很可能也是未來一個時期,擾動世界最突出的因素。這個病毒、這個疾病我們現在還遠遠沒有認識透,未來我們也不可能對所有的傳染病都認識得很透,總會有新的問題出來。在自然界無盡的矛盾與規律面前,人類的科學發現、技術創造都是淺薄的,在醫學領域尤其如此,我們不要不知「天高地厚」,知道自身的淺薄是相對高一些的智慧。所以真正的醫學家知道醫學所能的地方和所不能的地方,知道什麼是自然病程,什麼是個體差異,什麼是社會幹,什麼才是科技的力量。

疫情了醫學在人的生存和展中的重要性。醫學和醫學界在中國的地位遠不夠高,發揮的作用遠不夠大。醫學和醫學界應當有更大作為,擔負起發展社會、照護人類的使命和責任。

以上問題,是我們、你們、咱們這些醫學界人士需要一起思考的問題。老師們要研究,學生們要知道自己面臨著什麼樣的科學與社會問題,在未來應當主動擔負什麼樣的責任。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付諸篤實行動。

畢業補課:醫學是「多學」,醫生要兼修科技、社科、人文

醫學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它和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也密切交融,是「多學」。人類知識大致分三類。第一類,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與技術(technology):認識自然、環境的規律,比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掌握、創新改造自然的方法,如工學等技術學科;第二類,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與自然科學相對應,研究人際社會活動與改造、發展社會的方法,將社會問題中講得出規律、能相對量化的部分成其為學,比如經濟學、法學等;第三大類,人文(humanities):人文不是科學,不宜稱人文科學,通常叫做人文學科,或者就叫「人文」,像藝術這樣難以名狀的,無法用方程式表達、難有定則的人類心靈感受與創作能力就是人文。以上三大領域有時難於截然劃分,相互間多有交融。醫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都有關係,是將三者結合起來所構成的關於維護人、人群、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知識與技術體系。

醫學是對人的軀體和精神的全面照護。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48年成立時就提出健康的定義是「身心俱泰」,而不僅僅是沒有病痛和機能殘失。1990年,又強調了道德健康。中國的醫學教育主要是生物-醫學教育模式,我們、你們都是如此。們身上缺乏社會科學的訓練,少了人文的浸染。因此,咱們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行醫、處事、為人,都與這一模式的教育與知識背景有著密切關係,不善於影響社會,溝通患者。於是,醫學界要檢省自己。其實,我們不僅缺社科人文知識與能力,對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的其他方面,又何嘗不缺。而醫學對其從業者的素養要求之高,無以復加,因為學醫、行醫、傳醫者擔負的是人的終極利益——健康和生命,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短處,切實加以改進。我們,老師們,更要反省自己的短處,必須在未來對學生的教育中作出歷史性的努力。當前,我國的醫學教育在社科人文方面少有安排,或安排太窄,基本上是讓學生處於自然感受、自主學習的狀態,而不是在教育體系、課程中有充分安排,相關授課比例遠低於國際通常水準,今後需要改變。協和醫學院之所以堅定地啟動、推行「4+4」醫學教育模式,就是為中國醫學界的未來計,堅實地踐行現代醫學教育思想,以教育的體系構架為醫學的多學科性奠基。由於未及在你們在校期間系統地「灌輸」醫學是多學的觀念,今天,在畢業之際,補一點課,期望大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注重加強對其他科技領域與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學習與運用。

Vision:現在是見識、眼界,將來是辨識、眼光,最終是遠見

和老師們在一起時,聊到一個英文詞:vision。它的中文意思很多,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涵義。在學生、青年階段,vision主要指見識、眼界。你們在這個階段應當讓自己多聽多看、多知道、多學習。到了中年階段,vision應成為眼光、辨識力。對醫生來講,不論是鑑別診斷、治療決策,還是人生選擇、事業定向、生活安排,都要有眼光。這個階段,慢慢地,你們的眼光獨到了,審美品位提高了,能夠明辨是非了,有自己堅定的立場了,這就是真正的有了」眼光」。等你們走上領導崗位,能夠為國家、民族、集體承擔更大責任的時候,那時候vision叫作遠見。遠見使你能透過紅塵迷霧,看出未來的方向。有遠見是最不容易的。領導要有遠見,管理要有遠見,每個學校的校長、醫院的院長、科室的主任、學科的帶頭人都要有遠見。在一個有遠見的人領導下工作,與之為伍,是人生之幸,而你們自己就應該成為一個有遠見的人,並以此為人生目標。

志遠,德厚,才盛:知識分子應當追求的三大品性

我與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丹·牟德(Dan Mote, Jr.)教授、國家醫學科學院院長曹文凱(Victor Dzau)大夫曾共同講到,科技有三大職能:認識世界——科學;改造世界——技術、工程;照護人類——醫學。如前述,醫學是「多學」。醫學界既要運用科學和技術,又要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來照護人類的時候,對於從醫者的素養要求之高可想而知。你們是受過比較好的教育的一群人,但還遠遠不夠。大家在畢業的時候必須深刻地意識到這個問題,在你們事業人生的整個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養和境界。 衷心地希望你們超越你們的老師們,成為我們期望的大知識分子。所謂大知識分子,其內心本質是以無我為自我。現在所謂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就是把那點「聰明才智」太用在自己身上,考慮自己的利弊得失、爭取個人利益用情用智過多。就在旁邊的協和醫學院二號樓,即解剖樓,顧頡剛先生的骨架立在那裡,你們應去瞻仰。顧先生以一生學問貢獻社會之後,又以其生命的最後存在,奉獻醫學。站在他的骨架前,在他無言的教誨中,會有助於感悟何為科學、人文、人生。國家對協和醫學院的定位是小規模特色辦學,是培養醫學領軍人才的地方,國家對你們寄予了期望。你們,協和畢業生,一定不要在考慮自己上太過用心。你們應當是小至考慮學科、中至考慮行業、大至考慮社會和人類前程的人。

值畢業之際,給大家一點叮囑。志遠、德厚、才盛,是成就知識分子的三大品性。志遠,不是志大,志大和才疏如果加在一塊,那是人生與社會之害。志遠是指的價值取向,是能夠穿越世俗、穿透「紅塵」、引導終生的價值觀。德厚,有其厚才得其穩固,才積其高。才盛,知識分子無其能者無以濟世,而協和的校訓就是:「科學濟人道」。

在此,我代表老師們道一聲歉,我們對同學們肯定有照護不周的地方,肯定有因時間、精力不足,品德、修養、才華所限,對你們教導不夠的地方。祈諒! 最後,借用陳馮富珍女士的話向大家祝福:事業、生活、人生圓滿!

(本文稿根據王辰校長在協和醫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上的講話及典禮後對有關問題的補充採訪整理而成)

圖片|郭志晨 朱興鑫

監製|吳沛新 主編|高翠峰

編輯|王京

相關焦點

  • 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志遠、德厚、才盛是知識分子應追求的三大品性
    ,北京協和醫學院2020屆「雲畢業典禮」舉行,1309名2020屆畢業生迎來榮耀時刻。校長王辰表示,對疫情我們的認識還遠遠不夠,他勉勵大家擔負起責任。「你們應當不是一個只考慮自己的人。你們應當是小至考慮學科,中至考慮行業,大至考慮社會和人類前程的人。」
  • 志遠,德厚,才盛:知識分子應追求的三大品性——有感於王辰校長的講話
    北京協和醫學院2020屆學生畢業典禮選擇在協和九號院開放舉行,大部分畢業生則通過線上直播接受了「雲畢業」。作為往屆畢業生,看到學弟學妹們聚精會神,正襟端坐,我仿佛回到了2019年的畢業典禮。當時也是王辰校長,在首都劇場,為我們講授了畢業前的最後一課。
  •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在2020屆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
    近日,北京協和醫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舉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在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以下是講話主要內容。莘莘學子今天畢業,即將走向社會。你們受教於中國最高的醫學學府——協和醫學院,你們身上承擔著特殊的使命,想必心裡也澎湃著特殊的情感和思想。剛才發言的畢業生代表孫曉寧同學,校友曹彬大夫,尊敬的郎景和老師,還有作為世界級衛生領袖的陳馮富珍女士,他們的講話從各自的角度給予大家啟示,都有特殊意義,值得大家思考、銘記。
  • 志遠、德厚、才盛是成就知識分子的三大品性—新聞—科學網
  • 王辰寄語畢業生:知識分子應孜孜追求志遠,德厚,才盛
    你們受教於中國最高的醫學學府——協和醫學院,你們身上承擔著特殊的使命,想必心裡也澎湃著特殊的情感和思想。剛才發言的畢業生代表孫曉寧同學,校友曹彬大夫,尊敬的郎景和老師,還有作為世界級衛生領袖的陳馮富珍女士,他們的講話從各自的角度給予大家啟示,都有特殊意義,值得大家思考、銘記。
  • 北京協和醫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舉行 1309名畢業生迎來榮耀時刻
    6月30日上午,北京協和醫學院迎來了建校103年以來最為特殊的一場「雲上」畢業典禮。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王辰院士,原校長劉德培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幹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陳馮富珍女士
  • 北京協和醫學院致2020屆畢業生:下一年,我們為你撥穗正冠
    畢業典禮現場伴隨著悠揚的《協和頌》歌聲,6月30日上午,北京協和醫學院迎來了建校103年以來最為特殊的一場「雲上」畢業典禮。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王辰院士,原校長劉德培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幹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陳馮富珍女士,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及各分委會主席,院校領導,校友和師生代表等出席典禮。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黨委書記、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吳沛新主持畢業典禮。
  • 北京協和醫學院2019屆畢業典禮舉辦
    7月9日,北京協和醫學院2019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京舉辦。186名畢業生獲得學士學位,601名畢業生獲得碩士學位,552名畢業生獲得博士學位。在他們即將踏上逐夢新徵程之際,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送上了祝福和囑託。
  • 鍾南山、王辰……「抗疫英雄」如何寄語2020年高校畢業生
    7月2日,北京大學2020年「雲」畢業典禮,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視頻寄語畢業生。鏡頭前,他身著白色上衣,身姿挺拔——這位已經84歲的醫生用行動詮釋著他身後的「敢醫敢言」四字。這個夏天,超870萬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北大、北京協和醫學院等高校密集迎來「畢業季」,鍾南山、王辰等「抗疫英雄」,致辭中滿是期望。
  • 接續人民生命的重託——「白衣天使」的畢業季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題:接續人民生命的重託——「白衣天使」的畢業季新華社記者王琳琳6月30日上午,首都晴空萬裡,北京協和醫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現場,身著學位服的畢業生齊戴口罩,蔚然成景。今年的畢業季註定與以往不同。
  • 王辰院士:協和要出大知識分子,而不是小知識分子
    劉赫 / 健康界 日前,在北京協和醫學院2019屆畢業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暢談協和醫學院人才培養機制。
  • 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立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 王辰院士擔任首任院長
    7月16日,北京東單三條,北京協和醫學院一號樓禮堂,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召開「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和 「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成立會議,學院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作出上述表述。為推進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和一流學科建設,2020年7月16日,在原公共衛生學院的基礎上,正式成立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由王辰擔任首任院長。
  • 鍾南山王辰張伯禮的畢業寄語:談困難、談良心
    2020年的畢業典禮,眾多師生用「不同尋常」來形容,眾多學校通過在線直播的方式舉辦。這些學校還承諾,那些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未能到場的2020屆畢業生,將來仍可到校參加畢業典禮。鍾南山、王辰、張伯禮等從武漢抗擊疫情一線返回的學者,也送出了他們的畢業寄語。
  • 協和醫學院舉行開學典禮 王辰寄語:知止而後有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0日電(記者 張尼)10日上午,協和醫學院舉行2020年新生開學典禮。400餘名協和新生代表莊嚴宣誓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人類健康守護者。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發表講話,並寄語新生。
  • 莊嚴宣誓「救死扶傷」,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2020年開學典禮
    「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9月10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2020年新生開學典禮。400餘名協和新生代表在教務處處長、解剖學系主任馬超教授帶領下莊嚴宣誓,醫學生誓詞再次響徹百年協和校園。
  • 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2020年新生開學典禮
    9月10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在開學典禮上講話。 中國日報記者 朱興鑫 攝中國日報9月10日北京電(記者 朱興鑫)2020年9月10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2020年新生開學典禮。
  • 協和醫學院舉行開學典禮 王辰:知止而後有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0日電(記者 張尼) 10日上午,協和醫學院舉行2020年新生開學典禮。400餘名協和新生代表莊嚴宣誓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人類健康守護者。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發表講話,並寄語新生。
  • 協和醫學院開學典禮,院校長王辰院士一席話令人動容
    9月10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2020年新生開學典禮,400餘名協和新生代表莊嚴宣誓,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人類健康守護者。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強調,醫學生應該對健康的意義有更直接、更深層的體悟,理解醫學是關乎人類終極利益的特殊學科,深刻認識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深入思考身處當今世界大變局中,如何成就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 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開學典禮 王辰院士寄語新生: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來源:中國網圖集 10日上午,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2020年新生開學典禮。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典禮採取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發表講話,他寄語新生: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王辰指出,惟健康可承載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