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各地大中小學陸續迎來2017級新生。合肥市蓮花小學800名一年級學生,也將帶著與眾不同的入學通知書走進校園。此前,該校因向今年入學的新生發放了用毛筆手寫學生姓名的入學通知書而走紅網絡。
同樣採用軟筆書法手寫通知書的,還有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和陝西師範大學等學校。對此,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淑琴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中小學和高校採用軟筆書法手寫通知書或親筆信的做法值得推崇,但不強求。
合肥市蓮花小學入學通知書封面和正文。 校方供圖合肥市蓮花小學的入學通知書以復古氣息的蓮花背景為主,共分成三個部分,分別使用「楷」、「行」、「隸」三種字體展現中國傳統書法文化之美。其中,第二部分採用「新古典」豎式排版形式,學生的姓名信息用毛筆以小楷書寫,加蓋傳統印章。
合肥市蓮花小學校長助理張中良向澎湃新聞介紹,今年7月初,校長姚賽明月提出了用軟筆書法手寫入學通知書的想法,並得到其他老師的積極響應。
姚賽明月表示,學校希望通過入學通知書,向孩子及家長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述中國夢。讓孩子拿到入學通知書那一刻起,對學校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深的認同感並引以為豪。
張中良表示,此次入學通知書手寫部分均由學校專職書法老師完成,從設計印刷到最後手寫學生姓名,共耗時20餘天,「這件事網上走紅後,許多網友對於封面『錄取通知書』的寫法表示了異議,認為『錄取』二字用在小學入學通知書上不妥。」對此,他解釋說,「正文部分的確寫的是『入學通知書』,製作公司誤將封面的『入學通知書』打成了『錄取通知書』,這才引起了誤會。」
由學生陸思遠書寫,學校製作的「合肥市蓮花小學」校名牌。 校方供圖合肥市蓮花小學於2011年將書法課納入校本課程,是一所以書法教育為特色的學校,也是安徽省首個榮獲「全國書法教育示範學校」稱號的學校。學校聘有三名專職書法老師,並設有「教師自修工程」,鼓勵各科老師每天利用課餘時間練習書法。
張中良表示,今後會考慮通過志願報名形式讓學校高年級學生參與手寫入學通知書活動。
「除了傳統文化傳承,也是給學生成長過程留個紀念,有個儀式感。」他提到,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對毛筆字產生興趣,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以有效的途徑發散出去;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學校對學生的關愛和重視,並讓每一個即將進入小學階段的幼兒感受到新學校的氣息。
7歲的楊朵朵是該校今年的一位新生,領到這樣一份與眾不同的入學通知書讓她如獲至寶。她的父親告訴澎湃新聞,朵朵是家裡的老二,老大是該校三年級學生。看到妹妹的入學通知書和前幾年自己收到的不一樣,姐姐心裡很羨慕。「姐妹倆回家搶著看(通知書),妹妹說要(把通知書)放在自己的小書包裡面。」在他看來,這樣的入學通知書很有收藏意義,是孩子小學階段的美好回憶。
除了今年首次嘗試軟筆書法手寫入學通知書外,該校每年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書法活動。張中良告訴澎湃新聞,校門口的「校名」便是由學生書寫,每年替換。「每學期會進行校名(書寫)徵集,誰寫得好就把誰(寫的字製成校名牌)放在校門口。」
學生手持入學通知書拍照留念。校方供圖
專家:對傳承傳統文化有好處同樣因採用軟筆書法手寫通知書而廣受關注的,還有陝西師範大學(以下簡稱「陝師大」)。今年該校一共錄取了約4500位新生,老師們用7天左右的時間完成了手寫通知書工作。
從2007年起,陝師大就開展了手寫錄取通知書的活動。在活動發起人陝師大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惠剛看來,陝師大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深厚的書法文化底蘊,採用手寫錄取通知書是為了喚起人們對傳統藝術的重視,重新認識書法文化。
「如果能把字寫好對下一代和對以後學生的影響都大得很。」陝師大老年書畫協會副會長符有堂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師範學校更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提高學生寫毛筆、粉筆、鋼筆字的能力。
侯睿收到了陝師大錄取通知書。 侯睿 供圖陝師大數學專業2017級新生侯睿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在填志願前就了解到陝師大有這樣的傳統,但打開通知書時看到上面用軟筆書法寫著自己的名字,依然很驚喜。
此外,為新生手寫書法的還有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據《上海教育》報導,2015年暑假,黃玉峰給學校第一屆學生每人寫了一封毛筆信,或工楷或行書。第二年,他再次用書法寫信寄語新生,主題無外乎道賀與勉勵,但措辭不盡相同,根據學生姓名遣詞造句,藏頭或諧音。黃玉峰表示,希望用這種形式,用墨香告訴孩子,到學校來是讀書,而讀書是快樂的。
對於這些中小學和高校採用軟筆書法手寫通知書或親筆信的做法,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淑琴表示贊同。此前,楊淑琴曾到合肥市蓮花小學,對學校國家級書法教育示範學校創建工作進行評估驗收。
「老師經常動筆,亮相給孩子和家長是好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有好處的。」楊淑琴對澎湃新聞表示,作為一名書法教育工作者,看到這樣的現象非常開心。文化單位或者學校,既是傳授學問也是傳授文化,這樣的做法值得推崇,但不強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