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人類繪製的銀河系全景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銀河系中心發出了最亮的亮度,這也意味著那裡可能存在著銀河系內最亮的天體。那麼誰才是銀河系最亮的天體?不是沃爾夫拉葉星,而是位於銀心的它。
太陽對地球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太陽光在地球上消失一兩個月,那麼地球生態系統就會逐漸陷入混亂,隨著缺乏陽光的時間越來越長,生態系統崩潰的速度就越快。太陽在許多民族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但實際上它僅僅是太陽系內最明亮的天體,而並非銀河系中最亮的天體,更不可能是宇宙最亮的天體。那麼問題來了,人類目前所發現的天體中亮度最高的是哪一種呢?
對於更亮天體的尋找是一個發展的認識過程,如果加上恆星範圍的限制,那麼宇宙中最亮的恆星應該是沃爾夫拉葉星。這是一類恆星的總稱,這類恆星的亮度是太陽的幾百萬倍。它們之所以能夠發出如此明亮的光,是因為這類恆星外圍的氣體已經因為某種因素而全部消散,剩下的只是恆星的內核。「熊熊燃燒」的內核再也沒有任何物質能夠遮擋住它的光芒,因此即使地球距離沃爾夫拉葉星有上百光年甚至上千光年的距離,我們依然能夠通過肉眼觀測到它們。
如果把恆星的範圍限制去掉的話,那麼沃爾夫拉葉星的亮度在這種天文現象面前也顯得暗淡,它就是超新星爆發。超新星實際上是指大質量的恆星演化到末期採取的一種劇烈轉變形式,並不是一種穩定天體的名稱。根據天文學家長期對超新星的觀測發現,一般的超新星爆發亮度比太陽亮度還要高上千萬倍甚至上億倍。估計這麼說很多人都沒有什麼概念,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整個銀河系所有的亮度加起來才能夠與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亮度相比較。
這也導致了即使超新星爆發不發生在距離太陽系的100光年範圍內,科學家們依然能夠觀測到它們。而且它們大多數都距離太陽系有相當遠的距離,否則多多少少會對太陽系內部的穩定情況有所影響。然而這種幾乎能夠發射出宇宙最強亮度的天文現象持續時間十分短暫,因為它只是恆星末期的一個演化過程,這個過程結束之後那些大質量恆星就有可能轉變為中子星甚至是黑洞。
從分類上來說,超新星爆發並不算是天體的亮度體現,因此它也無法奪得銀河系內最亮天體的稱號,但是銀河系中心的一種天體有很大機率可以榮登寶座,它就是類星體。什麼是類星體呢?大家對它並不陌生,因為它實質上就是一個黑洞加上它周圍的吸積盤。黑洞自身是不會發出光線或者反射光線,真正發光的是它的吸積盤。
據研究發現,類星體的亮度大約比太陽亮度高700萬億倍左右,即使是在位於銀河系邊緣的地球上,我們仍然能夠觀測到大約2.6萬光年外的類星體。類星體之所以擁有如此不可思議的亮度,是因為黑洞周圍的天體被吞噬的過程中會撕碎成各種粒子,這些粒子以極快的速度運行和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了難以想像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