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和美國哈佛-斯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協作,繪製出迄今為止在科學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

2021-02-15 微納藍鯨

著名雜誌《科學美國人》近日刊登了由美國哈佛-斯密松天體物理中心資深天文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 裡德(Mark Reid)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聯合撰寫的題為「銀河系新視野」的封面文章,總結了由他們兩人及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K. 門滕(Karl Menten)教授所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時間對銀河繫結構潛心研究的成果。該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Va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技術精確測量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距離和自行,得到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為10萬x 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該圖是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它清晰地展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徹底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個天文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科學美國人, .第322卷, 第.4期(2020)封面

銀河繫結構是天文學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主要的原因是,銀河系直徑估計約為10至18萬光年,我們的太陽系離銀河系中心很遠,且位置接近銀道中心面,因此我們所看的到旋臂都重疊投影在天球上而無法分辨,正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如果能精確地測定旋臂上足夠多的天體到太陽的距離,也完全能從內到外勾畫出銀河系的旋臂結構。然而,在銀盤上分布著濃密的塵埃氣體,對銀河系旋臂上天體的光學輻射產生非常嚴重的消光,即使用大光學望遠鏡也只能看清銀盤上6000光年以內的天體,這遠遠小於銀河系的大小。真正廣泛深入地觀測和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得益於20世紀50年代射電和紅外天文學的興起。天文學家用射電和紅外望遠鏡發現,銀河系旋臂上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中除了有光學輻射的天體之外,還有更多的、在光學不可見的射電和紅外天體以及孕育它們的分子氣體和塵埃,它們都可以作為銀河繫結構的示蹤天體。更重要的是,射電和紅外輻射能穿透銀道面上濃密的塵埃,讓我們直達銀河系的邊緣。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觀測和研究,天文學家普遍認為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然而,由於不能準確測定大質量恆星形成區中年輕天體的距離,銀河繫結構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仍沒有解決,如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太陽在銀河系中的精確位置和運動等。

21世紀初,由中國(6位)、美國(3位)、德國(3位)、義大利(3位)、荷蘭(3位)、韓國(2位)、日本(1位)和波蘭(1位)共8個國家22位天文學家籌劃建立了「銀河系棒和旋臂結構遺珍巡天」(the Bar and Spiral Structure Legacy Survey,中英文簡稱分別為「貝塞爾」和BeSSeL )重大科學計劃。貝塞爾計劃用等效口徑大小為地球直徑的甚長基線幹涉陣(Very Lone Baseline Array),採用幾何三角視差方法直接測量大質量恆星形成區中脈澤源的距離和自行(脈澤源是一種亮溫度超過億度、甚至萬億度的宇宙雷射點源)。從2003年開始,研究團隊測量了銀盤上163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中脈澤源的距離和的自行,結合國際上其他團組測量的37個脈澤源,共獲得了銀河系中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距離和自行。這些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在銀盤上的分布清晰地勾畫出4條主旋臂,它們分別是英仙臂、人馬-船底臂、矩尺臂和盾牌-半人馬臂。再結合紅外、一氧化碳和大量年輕天體的觀測資料,最終繪製出了銀河繫結構圖,它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在較亮的河外星系中,棒旋渦星系是一個大家族。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普通的星系,也是一個旋臂勻稱美麗的星系。

我們居住的太陽系不在四條主旋臂上,而非常接近於獨立於這四條主旋臂的一條本地臂(Local Arm)上。這條本地臂位於英仙臂和人馬-船底臂之間,長度約為20,000光年,比以前估計的要大得多,它的形狀和包含豐富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可與其他4條主旋臂類比。本地臂或許不是孤立的臂段,極有可能是鄰近英仙臂和人馬-船底臂的一部分。太陽離銀河系中心距離為26,000光年,繞銀心旋轉速度為236千米/秒,即繞行一周大約要2.12億年。太陽幾乎在銀盤的中心平面上,距中心面垂直距離約為20光年,比以前的估計值82光年要小。

Science ,311,54 (2006) 封面

貝塞爾計劃研究團隊中的中國成員來自南京大學、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和國家授時中心。15年來,中國團隊本著共同發起、共同組織、資源互補、成果共享的原則在貝塞爾計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3年,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徐燁博士、鄭興武教授、美國哈佛-斯密松天體物理中心裡德博士和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門頓教授合作,利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首次成功地精確測量了英仙臂大質量恆星形成區W3OH中甲醇(CH3OH)脈澤源的三角視差和自行,得到該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距離為6360±40 光年,測量精度高達2%,這是有史以來對如此遙遠的天體精度最高的距離測量。從該脈澤源的自行和視向速度,可以獲得這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在銀河系裡的三維運動狀況,研究銀河系旋臂的運動學性質。這項工作預示了直接測量銀河系旋臂結構和運動的可行性。該成果在2006 年1月以封面論文在《科學》上發表,是促成貝塞爾計劃的開創性工作。此後,中國成員提出和參加了前導實驗觀測,研究結果為實施貝塞爾計劃打下了堅實基礎。

到2019年底,在貝塞爾計劃的163個目標脈澤源中,中國的天文學家觀測分析了其中85個源。貝塞爾計劃在國際知名的天文和天體物理刊物上發表了35篇論文,其中中國天文學家發表了16篇論文。通過參加該重大科學計劃,助推了我國甚長基線天體測量學科的發展,培養了年輕天文學家,使他們走在國際甚長基線天體測量學科的最前列。

Mark Reid & Xing-Wu Zheng(鄭興武), SciAme, Vol.322, No.4, P.31(2020)

該網址上的圖可自由下載,用於教育、科學和為了增進公眾了解銀河系而設計的張貼畫。請在使用時,用下面的格式致謝『鄭興武和馬克 裡德(Mark J. Reid)銀河系棒和旋臂結構遺產性巡天(BeSSeL)項目組/南京大學/哈佛-斯密松天體物理中心』。

銀河系圖參考網頁:https://astronomy.nju.edu.cn/xtzl/EN/index.html

南京大學最新、最全、最前沿的科技資訊!

爭做最專業的微納米加工技術公眾號!

    微納藍鯨,你值得擁有!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與哈佛合作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著名雜誌《科學美國人》近日刊登了由美國哈佛-斯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裡德(Mark Reid)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聯合撰寫的封面文章《銀河系新視野》,總結了由他們兩人及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K.門滕(Karl Menten)教授所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
  • 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合作繪製出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
    中國江蘇網訊 著名雜誌《科學美國人》近日刊登了由美國哈佛-斯密松天體物理中心資深天文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裡德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聯合撰寫的題為「銀河系新視野」的封面文章,總結了由他們兩人及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K. 門滕(Karl Menten)教授所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時間對銀河繫結構潛心研究的成果。
  • 凝望十餘載 勾畫星河影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來源:【人民日報】近日,中外科學家繪製出目前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明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銀河繫結構是天文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美國、德國和中國的天文學家主導成立了「銀河系棒和旋臂結構遺珍巡天」重大科學計劃,經過十餘年研究最終破解。
  • 4條旋臂 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出鍋」了
    記者2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由中美德三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研究,繪製出目前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明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近日,《科學美國人》發表了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與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馬克·裡德撰寫的封面文章《銀河系新視野》,總結了二人同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卡爾·門滕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15年來的研究成果。
  • 中美科學家繪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銀河系直徑約為10萬至18萬光年,太陽系離銀河系中心很遠,且位置接近銀道面,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旋臂都重疊投影在天球上而無法分辨。21日,南京大學發布消息,著名雜誌《科學美國人》近日刊登了由美國科學院院士M·裡德和該校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聯合撰寫的封面文章,總結了由他們及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K·門滕教授所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對銀河繫結構的研究成果。
  • 銀河系是什麼形狀?旋臂勻稱美麗
    【來源:光明日報】《科學美國人》近日刊登了由美國哈佛-斯密松天體物理中心資深天文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馬克·裡德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鄭興武聯合撰寫的題為「銀河系新視野」的封面文章,總結了由他們兩人及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卡爾·門滕教授所領導的國際團隊
  • 銀河系究竟長什麼樣?中外科學家歷經10多年科研攻關解答這一問題
    據不久前發表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美德三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了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繪製出尺度約為10萬光年見方的銀河繫結構圖。這張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清晰展示了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個天文學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 雙語閱讀:銀河系是彎的!天文學家繪製三維地圖
    天文學家通過追蹤遍布銀河系的數千顆大的脈動變星,繪製出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銀河系地圖。從地圖上看,由無數恆星組成的星系盤並非扁平,而很明顯是彎曲的、扭曲的。研究人員於上周四公布了一張銀河系的三維地圖,其中包括太陽在內共有1000多億顆恆星。這張地圖全面展示了銀河繫結構:由四個大的螺旋型枝節和一個條狀的核心區域組成的星系盤。
  • ...德回應「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失敗」,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攻擊特定類型的細胞,鼻腔和肺部是薄弱點麻省理工學院(MIT)、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攜手合作,鑑定出了特定類型的細胞——這些細胞似乎是新冠病毒的「靶標」。利用在不同類型細胞中發現的有關RNA的現有數據,研究人員能夠搜索表達兩種蛋白的細胞,這些蛋白可以成為「橋梁」幫助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
  • 英國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最詳細的地圖
    地圖和附帶的數據將使天文學家更深入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星系,恆星是如何分布的,甚至識別出與我們自己的太陽相似的恆星,以便進一步進行更詳細的研究。 蓋亞天文臺最新發布的是銀河系中最詳細的恆星目錄——最後一組已公布的數據包括16億顆恆星的細節,這使銀河系的恆星達到20億顆,而且更加詳細。 它還包括有關我們衛星星系的信息——大和小麥哲倫雲以及連接兩個恆星天體集合的恆星橋。
  • 天文學家確定銀河系中央神秘天體
    原標題:天文學家確定銀河系中央神秘天體   或為雙子星形成的穩定天體 ,一顆名為G2的神秘天體便讓天文學家感到好奇與困惑。然而在過去幾個月中,G2並沒有產生預測中的宇宙焰火,天文學家便又有些摸不著頭腦了。如今,一個研究小組認為他們已經摸清了為何什麼都沒有發生:G2並不是一個氣體雲,而是一顆由最近剛剛合併的一對恆星形成的奇異且更為穩定的天體。   位於銀河系中央的氣體和塵埃雲是非常難以觀測的。
  •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10月29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該行星可能是迄今發現最小的流浪行星,它可能有助於證明一個長期存在的宇宙理論。依據研究作者的觀點,該行星的發現可能是一個真實有效的證據,證實自由漂浮的地球大小行星可能是銀河系較常見的天體。
  • 太陽繞銀河系中心的軌道的距離和速度
    天文學家希望利用這些數據創建迄今為止銀河系最大,最精確的3D地圖。儘管它的任務快要結束了,但它的許多最早的信息仍在碩果纍纍。 例如,利用任務的初始數據發布,多倫多大學的一組天體物理學家設法計算了太陽繞銀河系運行的速度。 由此,他們首次獲得了太陽與銀河中心之間的精確距離估計。
  • 重繪銀河系空間分布圖
    在萬眾期待中,天文學家成功繪製出了目前最好的,最精確的銀河系三維星途。歐洲航天局斥資10億美元,開展的蓋亞計劃在四月份公開了最新的數據包提供了10億餘顆恆星的詳細位置和運動參數。蓋亞空間望遠鏡自2013年發射以來一直在地球背向太陽一側的軌道位置上對整個天空進行掃描。研究人員經歷2年,通過25次獨立觀測記錄了恆星的運動軌跡,其中包含了銀河系中1%的代表性天體,才繪製出了這副史無前例的星圖。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的星際空間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有機分子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發現了一種以前從未在星際介質中檢測到的丙氨酸,它在胺基酸的形成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並且丙氨酸是與許多有機分子的結構相似已經在太空中被確認。
  • 銀河系目前觀測到的恆星數量達 18 億顆,已繪製精確位置,掌握大...
    12 月 3 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 18 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據悉,蓋亞太空望遠鏡於 2013 年發射,它仍能服役 4 年時間。
  • 史上最清晰的銀河系3D地圖來襲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通過歐洲宇航局的「蓋亞」號空間望遠鏡發回的最新數據,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細節最為豐富的銀河系3D地圖,它所包含的17億顆恆星的信息將會使天文學家們忙碌數十年全球天文學家終於等來了他們朝思夜想的「信息海洋」。4月25日,歐洲宇航局(ESA)的「蓋亞」項目(Gaia mission)公布了首張銀河系的全3D地圖。這份地圖的資料庫中囊括了近17億顆恆星的位置,以及其中約13億顆恆星的顏色、速度、運動方向和距離信息。這些信息如同一部生動的電影,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廣度描繪了銀河系。
  • 新的銀河系圖精確地指出了18億個天體的位置
    上周四,歐空局蓋亞空間觀測站向天文學家發布了大量信息。這些數據提供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詳細的銀河系地圖,被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同類地圖。新地圖上有18億個宇宙物體的位置、距離和運動信息。天文學家表示,新地圖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來自荷蘭萊頓天文臺的研究員喬治亞-布索說,大量的數據已經在天體物理學的許多領域產生了 "革命"。這些數據已經影響到各個領域,包括對恆星演化等星系動力學的研究,以及對太陽系小行星等附近天體的研究。蓋亞天文臺於2013年發射,具體任務是繪製極度詳細的銀河系地圖。
  • 史上最全銀河系地圖出爐
    帶著「全面描繪銀河系」的使命,蓋亞太空望遠鏡於2013年12月發射升空。這臺價值10億美元的望遠鏡在距離地球約150萬公裡的第二拉格朗日點軌道上運行。在那裡,地球引力和太陽引力達到平衡,天空景象也能一覽無餘。蓋亞每分鐘可以測量大約10萬顆恆星,每天可以測量8.5億個天體,兩個月可以把整個天空掃描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