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的使命:解釋法律的所以然

2020-12-16 搜狐網

  在法學領域,包括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在內的各種部門法學,甚至是那些邊緣性的交叉學科,譬如犯罪心理學、法醫學等等,大體上都包含了一個相對確定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說,這些部門法學或交叉學科的知識邊界,基本上是清晰的。

相比之下,法理學或「法學理論」則構成了一個明顯的例外,它就像一個大大的筐,似乎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面裝。

  在一些通行的教科書中,法理學的主要內容,常常被分割成這樣一些相對固定的知識板塊:法律的概念論、法律的歷史論、法律的價值論、法律的運行論、法律的社會論,以及法治理論,等等。但是,在教科書體系之外,在法理學者的專題論著中,法理學的面孔就變得五花八門、色彩斑斕了。舉凡「法律社會學」、「法律經濟學」、「法律政治學」、「法律人類學」,「法律與文學」、「法律與電影」、「法律與科技」、「法律與文化」,「法律的現代性」、「法律的道德性」、「法律的符號性」、「法律的本土性」,等等之類的寬泛主題,幾乎不能通過一一列舉的方式來加以窮盡。這些形形色色的「法理學話語」,不僅內容散漫無邊,而且還可能附帶了一個致命的缺陷:無論是嚴肅認真的高頭講章,還是生動風趣的散文小品,大多不能有效地、具體地解決某個實踐中的法律問題,也很難為人們解決糾紛或保障秩序提供一些直接的、形而下的指引。在我們這個追求實效、講求功利的時代,法理學範圍的不確定性,法理學話語的非專業性、非實用性,已經讓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萌生出這樣的疑惑:法理學到底是幹什麼的?它還有用嗎?倘若它什麼實際問題都不能解決,為了避免浪費學者們的智慧、學子們的青春,乾脆把它取消,豈不更好、更乾脆?

  法理學的「研究成果」較少實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因,主要在於法理學自身的特性:它既可以歸屬於法學領域,但似乎又不是一門純粹的法學學科。一個更恰當的定位也許應當是:法理學屬於法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譬如,法哲學是法學與哲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法經濟學是法學與經濟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法社會學是法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正義理論是法學與倫理學之間的交叉學科,等等。從某種程度上看,正是通過法理學的這種交叉性、牽連性,各種具體的部門法學才得以方便地匯入到人類創造的整個知識體系當中。

  通過法理學,有助於實現部門法學與人類其他知識的融合,這還僅僅是就法理學對於人類知識體系的價值而言的。但是,法理學的意義決不能僅限於此。事實上,法理學作為一門專門研究「法之理」的學科,還承擔了一項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解釋法律的所以然。因為,法律作為我們須臾不能離開的一種社會現象,有待於我們從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來加以認識:一方面,我們需要「知其然」,但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知其所以然」。大致說來,「知其然」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依賴於各種部門法學。譬如,關於審判的程序、關於合同的要件、關於犯罪的構成等等方面的「知」,都有助於實現「知其然」的目標。至於「知道法律的所以然」,即,弄明白法律為什麼是這樣,在法律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是哪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導致了如此這般的法律現象……之類的問題,則有待於法理學來回答、來闡釋。從這個角度上說,法理學話語儘管紛繁複雜、異彩紛呈,彼此之間也許根本就找不到相互對話的平臺,甚至也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然而,所有的法理學話語都擔負著一項共同的使命,那就是,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解釋法律的所以然。法理學的基本價值與主要使命,其實就在這裡。我相信,只要「法律的所以然」還沒有被徹徹底底地揭示出來,法理學的價值與意義就是不容置疑的。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雖然部門法學與法理學分別承擔了「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的不同使命,但是,兩者之間的界線也並不像「楚河漢界」那麼清晰。一方面,部門法學的任務,雖然主要在於實現「知其然」,然而,倘若它們能夠深入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也可以納入到法理學或所謂「部門法理學」的範圍。另一方面,法理學的使命,雖然主要在於解釋法律的所以然,但是,如果這些解釋能夠直接用於回答「知其然」的問題,那就表明,法理學已經把自己的手伸到某個部門法學的畛域之內了。

  (作者為法理學博士,重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

相關焦點

  • 龐德基於法律史解釋的社會工程法理學
    1923年,他在《法律史解釋》中,提出「社會工程」概念,為他的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石。在以後的著作中,特別是在《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和《法律的任務》中,龐德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工程法學理論。在《法律史解釋》中,龐德在批判19世紀佔統治地位的歷史法理學基礎上, 闡述了他的社會工程法學理論。
  • 《法理學》名詞解釋(一)
    實證法:是實證主義法學派提出的,實際存在的、具有實際效力的法律,認為國家制定法才是實在存在的唯一可行的法律,主張「惡法亦法」法學研究法律現象的知識體系,是以特定的概念、原理來探求法律問題之答案的學問法理學研究所有法律制度中的一般問題、原理
  • 奧斯丁的「法理學範圍」
    即使是在今日,我們也依然需要重新關注、閱讀、解釋和回應這一文本所提出的觀念和問題。確定「法」的概念是起點  19世紀,是實證主義發展的重要階段。實證主義的基本理想,在於觀察、解釋、分析和廓清外在的「實際存在」。
  • 北京事業單位法律知識:法理學為啥那麼重要?
    一提到法理學,相信很多考生都會認為不重要,甚至都會放棄這部法。法理學在事業單位考試中的佔比確實不大,但是法理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打地基」,法律本就是一個很專業的學科,法理學就是幫助你走近法律的一部法。如果學不好,那麼法律這部分掌握起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說說法理學都考啥?怎麼學才是正確的?
  • 關於跳票的法理學解釋
    但這兩個原因跟法理學有何關係呢?沒有任何關係,謝謝,我只是不得不輸入一個題目而已。如果生活過於無聊,我們往往會找些言辭證明我們的生活是繁華下平淡。很多歌手、詩人都喜歡描寫在夕陽、青山、溪水、林間閒坐的那一份寫意,其實,揭開事情的真相,就是他們閒的蛋疼。鐵馬將軍夜渡關,朝臣帶露五更寒。日出三竿僧還睡,原來名利不如閒。名利真的不如閒嗎?有名有利的人從來不會去考慮這些問題。
  • 中國法理學70年的回顧與展望
    他將法律視為「體現政治的形式」和「實現政治的工具」,認為「法律科學的使命是科學地解釋階級社會中政治和法律上層建築中的大量的社會現象」。當時的中國法理學基本上沿用「維辛斯基理論體系」,在「政治掛帥」、「政策高於法律」的話語空間尋求其學科的合法性根據,在大學的法理學教科書和研究者們的法理學論文中大量充斥著流行的政治語言。
  • 法律基礎知識——法理學
    法律基礎知識——法理學 2010-07-29 13:42:40| 中公教育
  • 考古| 田夫:我們的法理學學科是如何被日本學者帶歪的
    較之於後者,全用漢字對譯英文的前者所收詞條增加一倍有餘,且基本上不解釋詞條。在日本,《哲學字彙》「為哲學術語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法理學」在 《哲學字彙》 中出現了兩次。但是,他未具體解釋上述分類,對其並不重視甚至有批評之意:「夫以一國內、一局部、現行非現行,而分法學之種類,是不以法學為科學也。以普通特別而類別法學,於法學為一科學,雖無何等妨礙,然實際非有必要也。因各種法律之名稱,而定法學之名稱,於實際雖有必要,然僅資法學各分科之材料,不足概括法學全體之材料也。」
  • 中國實踐法理學的話語體系構想
    因此,以權利義務為中心系統解說法現象的效用,主要反映在私法領域,其解釋憲法和公法領域[7]的現象有許多盲點,且過於簡單。所以,歐美分析法學在進入20世紀後有逐步複雜化的傾向。為使讀者獲得具體印象,下面看看英美語義分析法理學代表性學者的相關學術進路。   先看曾任史丹福大學和耶魯大學法學教授的衛斯理·霍菲爾德20世紀初提出的法律概念學說。
  • 對我國法律解釋理論及其制度實踐的反思
    對法律解釋的辨析——法律解釋及其客觀性是如何發生的  我翻看了一些國內的法理學教材對法律解釋的定義,我覺得許多定義體現出相同的傾向。本節的討論也就從一些我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法律解釋定義開始。  孫國華和朱景文主編的《法理學》[4]將法理學做了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
  • 法理學高頻考點舉要 專題一 何謂法律:法律的概念
    法理學高頻考點舉要專題一 何謂法律:法律的概念
  • 2018考研法碩(非法學)大綱變化:法理學
    下面是《2018考研法碩(非法學)大綱變化:法理學》,供同學們參考。   2018考研法碩(非法)大綱變化——法理學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法 學   一、法學的概念   法學的含義;法學的研究對象;法學體系。
  • 【新書上市】:法理學| 鄧衍森.張嘉尹.李春福.陳清秀 主編
    法理學【簡介】「本書涵蓋法理學重要課題,包括法律的一般理論,法律哲學以及法學方法論等,內容包括法制史,自然法學、利益法學、詮釋法學理論,法實證主義,正義理論,法律與道德、宗教、文化之關係,法的體系,比較法研究,法律事實,法律解釋與漏洞補充以及立法學、政策法學等。
  • 法理學 ‖ 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法學的基本概念,法律責任問題是法理學的重要理論問題。
  • 「法感」:不僅是法律推理的重要課題,也應該是法理學的重要課題.
    對於裁決結果,法學界歷來有兩種對立的解釋:一是將其解釋為適用三段論涵攝的當然結果;二是將其解釋為裁判者基於其固有的前見作出判斷,然後適用三段論等法律技術對結果進行事後正當化的結果。毋容置疑,法律推理不可能不受法律以外的其他因素影響,批判法學和法社會學的大量研究已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分析法律之外影響裁決的各種因素及其影響方式,並提出具體的控制方案,這對裁判正當性的獲得具有重要意義。
  • 應然與實然,狐狸與刺蝟
    本公眾號的上一篇文章提到過,任何法律條文都是一種「虛構」,它所描繪的是一種理想態,現實中的場景不可能完美貼合法條,因此需要才會有對法條適用性的解釋。因此,「實然」的世界依然是一個理想世界,那個世界中任何違法犯罪都會得到應有的懲罰,任何合法權利也都會得到有效的保護。但我們知道,這樣的世界其實是不存在的,現實世界是「實在世界」。
  • 2019年10月成人自考法理學真題
    全國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理學試題課程代碼:05677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塗、寫在答題紙上。A.全國人大常委會B.國家主席C.全國人大D.國務院總理11.近現代法理學的創始人是指A.邊沁B.洛克C.哈特D.奧斯丁12.有權的國家機關,在其職權範圍內,以一定方式,對一定範圍的規範性法律文件進行審查,確定它們或存或廢或改動的專門活動。
  • 法律知識:關於法理學中法的正式淵源常考點介紹
    法理學中法的正式淵源的常見考點主要包含:一方面,法的正式淵源的種類包括哪些,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法規、經濟特區法規、特別行政區法律、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另一方面,每一類法的正式淵源的制定主體有那些。接下來老師針對每一個考點進行詳細講解,關於法的正式淵源的種類,考試中經常會出現類似題目,例如:下列哪些屬於我國法的正式淵源?
  • 中國實踐法理學的話語體系構想_大咖說法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因此,以權利義務為中心系統解說法現象的效用,主要反映在私法領域,其解釋憲法和公法領域[7]的現象有許多盲點,且過於簡單。所以,歐美分析法學在進入20世紀後有逐步複雜化的傾向。為使讀者獲得具體印象,下面看看英美語義分析法理學代表性學者的相關學術進路。   先看曾任史丹福大學和耶魯大學法學教授的衛斯理·霍菲爾德20世紀初提出的法律概念學說。
  • 學界 | 沈宏彬:當代一般性法理學的問題線索
    一般來說,一般性法理學的核心議題之一,是對法律的概念性質提供一般性的說明。這種一般性體現在,相應的理論揭示了不同具體環境下具體法律實踐背後的共同結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界逐漸意識到一般性理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