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邪不壓正》看完我有點恍惚。冷靜了衝擊過後,細枝末節的東西被衝刷,再回想起來留下的就是這電影給我的力度了。
《邪不壓正》我認為是一部俠匪片,特色構成=50%的姜文特色+30%的周韻+10%的動作戲+10%的配樂。
姜文的片子,宣揚粗獷、強烈的爺們兒荷爾蒙訊息。在片中,他很有,廖凡很有,但彭于晏像個不懂中國傳統的華裔,一個稚嫩的小孩,只會哭鬧,不爺們兒。
這裡說一下電影的臺詞部分,看片時第一個吐槽點。整個片子中我沒法忽略男主的臺灣腔普通話,所有的北方爺們兒的形象塑造都成了耍狠,沒有血性。
這個bug,姜文有設置背景前提去補洞,畢竟他是小被送去了國外。但他怕不是對中國人的鄉土根性理解有問題,從這出生生活過,年齡有一段日子才去的國外,會灌注血液的東西哪那麼容易就換了一副面貌。在那個年代,出了國對祖國故土的情況沒有一點了解,那真是徹底的違和。
全文的臺詞對答很多中英混合,中間部分還有法語等插入,加一些語出驚人的話 例如「蔣介石就是那個寫日記的,寫日記的能有什麼出息?」 可以說《邪不壓正》的臺詞充滿了噱頭,但姜文怕是把北平拍成了上海租界,這於史實是衝突的。既然是依託於史實基礎上的故事,就做好你的功課,七七事變前後的北平不是你《邪不壓正》那樣的。
但換個角度說,我不願意約束在正統的背景環境裡,我就是要拍出我想要的戲劇化和荒謬化,硬要這麼說,那整部影片都是有道理規避任何非技術性bug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在之前定位的《邪不壓正》是一部俠匪片就對應上了。
一部脫離時代具體指代性,只進行必要摘選的武俠故事。
沒有分明的誰對誰錯,誰是匪誰是俠,誰都是誰都不是。作為片中的人物,所有人能hold住的也就眼前可報的快意恩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深仇大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虧欠不能,但終究沒有目標沒有敵人的人就是被扔下的人,是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人。
男主從頭到尾,其實是一條線,他串起了這些人的快意恩仇,他是別人的武器,是別人的靶子,和他自己無關。他刻骨的仇恨,建立在他人的引導下,當這些人都遠去了,他的仇恨也遠去了,他就被丟下了。被丟下就是故事的終結,不需要延伸和揣測,所以這部電影故事沒有後續,就這麼突兀的結束是最恰當的。
說一下演員,在電影放映之前,姜文在採訪中說過,他演的這個角色很複雜,很多面,因此他過了很大的戲癮。事實上,他演的很姜文,確實挺好,但本片演技最出色的是廖凡,還有前半段的周韻。廖凡的演技爆發的那段是在法國餐廳和許晴的對戲。
一句話,很有味道,吃透了人物。周韻的話,前半段,她演出了自己的味道,堅強包容和神秘,但是後半段和彭于晏有大量的對手戲,顯得很生疏。鐘樓那段演繹氣息神似《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鞏俐,卻沒有鞏俐的鎮定和執拗,人物形象的力場一下就弱了。
所以周韻時常不演戲,演一個人的戲和與別人有距離的戲,可以演得很有功底。進入很考驗演技的近距離對手戲時,就顯得底氣不足了。
姜文的表演,很滑稽,很逗,很多面,很像個孩子。也算是達到了他想要的效果,只想做個孩子。對於姜文的表演,我想到了葛優,在演繹方面,二者有很大的共性,但姜文於葛優多了重少了輕,那份輕的收縮自如,恰是很難達到的。
說一下純電影構造,情節鋪設和節奏把握挺好的,姜文講故事的水準還是可以得。但是,鏡頭的話,除了打鬥場面穩定有戲,和定鏡頭的畫面,在其餘的動作鏡頭中,鏡頭抖動不穩和失焦現象明顯,看著有點累。配樂很棒!這個絕對從電影開始就驚豔了我。開始時是導演組和演員組的介紹,是隨著音樂出來的,我特意看了配樂,果然是國外大家的。
畫面的話,我要單獨說一下。相關訊息,報導裡把姜文為這部電影打造的老北平城誇得很有貢獻性,我不懂媒體的點,但是我看到電影的時候有點失望,很多廣角鏡頭的畫面,一看出來就是CG的,很假,很出戲。近景的話基本是實景搭建的,但少了和那個年代北平的符合感,所以整個觀影過程我基本處在出戲觀望狀態。
作為一部商業娛樂電影來說,這樣很正常,但姜文如果要將它作為一個嚴肅的技術層面的電影作品來說,這片拍得不咋樣。對了,說到畫面,不得不提,很多打鬥場面過於血腥。
我依然記得碎片插入眼球的畫面,就這麼沒有任何遮蔽赤裸裸地展現,你可以說是坦誠和刺激,可以歸為暴力美學,但是我沒看到「美」看到了「暴力」,因此有些駭人。也因此,觀影結束出來的時候,聽到前面的一對情侶說,這片不適合帶小孩觀看。我也有同感。
好像沒有說到主題?主題的話在上面寫俠匪片定義的時候說到了,這片主題沒有多深刻,媒體和大眾對姜文的解讀超越了對電影主題的解讀也就有跡可循了。
開頭的等式,我就把姜文的特色算入了一半。事實上,這電影也就只能說是姜文電影才不會被罵死。而姜文之於電影,我想說:「 悠著點,不要過度消費了你的特色,淪為了賣弄噱頭。」姜文這次對於電影口碑的回應,最多的也就是:「我要做我自己,拍我自己想拍的,我只想做個孩子。」
話外音就是:我就是這麼我行我素,電影你說不好就是你理解不了,那是你的審美問題。這樣的底氣來源於他之前的作品,但這樣的基礎也有這樣可以瓦解的對立,任何一個片,拍出來就存在,但是你要想電影好那麼讓人看懂不是必須的但也絕對不是不必要的。
電影的好壞可以和看不看得懂沒關係,但好壞是人這個群體的認知評判的,說到底,它脫離不了人的社會屬性,所以要想獨善其身,真沒有人看得懂,你的作品也就失掉了口碑。你可以不在意,但是你也不可以否定。
在這部片子裡,姜文的特色就是荒誕。具體的體現在人物行為的任性和突兀性和畫面場景的突兀時空混合感。但我這裡不多說有意思的荒誕了,我說一下『荒誕「噱頭下的不合理荒誕。
男主和師兄生死搏鬥的時候,就是要報仇。但這兩人就像是在說相聲,你來我去,我們是兄弟倆,我們來對戲。這兩人的設定是必定要殺死對方的深仇大恨,我想過可能的解釋,莫不是男主的心理是要折磨對方,並不急著把對方弄死,這在片裡符合人物形象和性格。
但這又區別去貓逗弄老鼠,玩夠了,玩死了再吃掉。結合整個場景,雙方人物來看,這倆是在表演雙簧。這可以是編劇和導演的執拗偏好,「我就是想這樣拍」,那這裡我沒話說。
且看另一個男主犯蠢畫面,和根本一郎對戰的時候,耍英雄氣概,讓別人三刀,這作為俠匪片(定義)的主角,他是沒有資格在武林混的。武林之人講究江湖仗義和公平,但場景明明是,你把刀送給別人,你赤手空拳和別人手握武器對打還要讓三刀,你這是瞎仗義。
你天真地認為人家為你講信用就一人來的,毫無防備之心,人家不是你武林中可信任之人,人家是對立的被普遍認知交戰的日本人,人家不是要跟你切磋,人家從前到後只想弄死你,對於這樣的打鬥還莫名天真可愛,這裡我覺得最合適的結局就是男主被編劇蠢死了。
如果你說這就是荒誕,那我覺得大家對荒誕有所誤解。荒誕並不是脫離常識,只是在不合理中確立為合理,但至少上面兩個畫面不合理。荒誕有一層思考和批判意義在裡面,畢竟個人的眼光有局限性,如果上面的涉及到了我沒想到的思考和批判意義,強烈存在著的,那我需要普及一下。
好了,不說了,反正我覺得這電影一般,當作喜劇片看,不多深究,還行。實則,看不懂的部分大多是姜文任性地自我表達,這些個人的東西和電影的深度無關,只是增添了他的電影裡他的個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