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出現頻率最高的可能不是殲20,而是運20。因為遠程運輸機不僅是戰略投送的重要武器,也是軍事交流、人道救災的重要裝備,是展示大國軟實力的必須品。而國內的運20從研製以來,雖然性能在增強,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可以進行大象漫步,但目前看其量產還是被某些因素所限制,導致此次無法滿足全部需求,那到底是什麼限制了運20的產能呢?
其實這個答案並不複雜,那就是老生常談的「心臟病」航發,可能有的軍迷會說,我們不僅有了WS-18這樣替代品,還有了全新研發的WS-20,運20應該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但實際來看,雖然國產航發已經有了,但是否能馬上大規模量產配合運20提高產能,還需要打個問號。
目前運20生產主要還是依靠從俄羅斯引進的D-30KP-2發動機。在最近十年之間,一共引進了大約460多臺該型號航發,其中有110多架用於生產轟-6的各種改進型號,剩下的的發動機數量只夠生產幾十架運20了。雖然這並不是運20量產被限制的唯一原因,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運20甩開膀子下餃子。
而由於國產航發的進步,我們已經沒有繼續訂購D-30KP-2航發了,因為WS-18本來就是其國產仿製型號,而且WS-18的單機重量僅在2050公斤左右,比D-30整機輕290公斤,推力達到13.1噸,提高了0.7噸,同時採用全權限數字式控制系統「FADEC」,油耗也下降了18%左右。但WS-18這樣發動機數量上提升還有一個過程,因此也就導致一段時間內,我們既沒有充足的D-30,也沒有大量的WS-18可以提供,只能憋著小步快跑。儘管如此,因為對運20的迫切需求,我們也可以看到其機型數量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增加。
而WS-18幾乎是在2014年就已經有流傳在伊爾-76驗證機上首飛,在後來又出現更新的國產WS-20航發。如果說運20最終的選擇是WS-20,那麼又會出現一個比較尷尬的情況,在小部分產能用於WS-18以搭配生產運20後,產能將切換到WS-20,這或許又會導致運20面臨一輪小規模的航發不足問題,這必然對量產造成一定影響。
而根據資料來看,WS-20的相關消息是在2020年出現的,當時空軍指揮學院戰略研究室教授、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空軍少將喬良向媒體透露,國內正在為運-20研製國產發動機。而2020年11月, 運-20已經搭載四臺WS-20發動機成功進行了首飛。因此這也說明至少在未來2年內,WS-20很難獲得足夠的數量,因此運20必然需要在WS-18的基礎上進行過渡,最後在等待WS-20產能充足夠在全部裝機。而這個過程中的尺度就不太好衡量,WS-18弄太多影響以後的新發,少了吧又不太夠用。而且不知道WS-20和18的零部件通用性如何,否則還需要維持一定產能來保持後勤和零部件供應。這可能也算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吧,畢竟大涵道比航發一直依賴國外,這次國產井噴,也遇到了選擇的問題。
但是總體來說,目前國內成為繼美、英、法、俄之後第五個能自行研製並裝備大涵道比發動機的國家。實際大家一看就明白,這是真正的大國重器,除了聯合國五常之外大多數國家都不可能參與進來,更別說玩明白了。而目前才算是基本入了門,和老牌航發強國之間還有差距。不過從我們的追趕的速度就可以看出,時間是在我們這邊的,勝利也是屬於我們的,相信我們未來的下一代戰略運輸機會有更好的航發,也會出現像C-17和C-5一樣強大運輸機,只要航發搞定,一切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