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老師絕對沒教你他因何被殺!

2020-12-17 歷史檀香山

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老師絕對沒教你他因何被殺!

我們國家歷史文化悠久,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對於現在的人的啟示都是很大的,對於孩子們的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影響。相信很多朋友們和小編一樣,從小就聽過一個故事,那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

一、孔融讓梨,年少成名

故事的大概內容是,從前有個叫孔融的孩子,他聰明懂禮,大家都非常喜歡他,有一次與家人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所有長輩都很驚訝一個小孩子居然這麼懂得禮讓,孔融也因此被寄予了厚望。孔融從小就有孝順、賢才的美名,十三歲時,他父親去世,孔融悲痛到倒地不起,還因此被世人所稱讚。

十六歲時,東漢時期的名士張儉因為上書舉報很多囂張跋扈的官員而被通緝,四處流亡,連累了許多人,這其中就包括孔融一家。當時張儉與孔融的哥哥孔褒交好,四處流亡逃竄時逃到了孔家,恰巧孔褒不在,孔融就代替收留了他。後來事情敗露,張儉倒是逃走了,孔融和孔褒卻被抓進了監獄,上頭要定罪,兄弟倆就爭著說是各自的主張。最後皇帝定了孔褒的罪,而孔融成為了忠義仁孝於一身的超級名士。

二、坎坷的為官之路

成名之後作為在士族中擁有著巨大影響力的超級名士自然就可以做官了,為官後他收到命令在暗中查詢很多貪汙的官員,因為他的脾氣向來是剛正不阿的,所以無論查出來的人是誰都不留情面,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做官時間不長,因為與上司不合,所以告病回家,再次復出的時候,當時正好趕上董卓想要謀朝篡位時期,他在朝堂上直指董卓,與其爭的面紅耳赤,又被董卓貶到北海。

但是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孔融在北海乾了不少事,修建城牆、招募士兵、建立學校、推廣儒學、舉薦賢良,對任何人都以禮相待,一時之間博得了很大的名聲。可是沒事還好,遇到事情就尷尬了,一向自詡天才的孔融,作戰能力弱爆了,比如他經常會被黃巾軍打的抱頭鼠竄,最後在戰亂中被曹操所收留。

三、全家被曹操所誅殺

雖然曹操收留他,但是他並沒有因此便感恩戴德,因為他是個極其自負的人,又是一個堅定的擁漢黨,他對曹操做的很多事情都非常的不贊同,還經常找機會諷刺曹操。曹操進攻鄴城屠殺鄴城居民,袁紹家的婦人孺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試想曹操看後會是怎樣的心情?

你敢一次次挑戰曹操的底線,也就離死真的不遠了,但是當時他的名聲很高,如何順理成章的治他死罪呢?結果終於被曹操逮住了機會,有一次孔融,說父子之間其實沒什麼恩情,只不過是一時激情所致;母子之間一樣,只不過是像一個裝東西的瓶子,倒出來就沒什麼關係了。原話是: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而曹操就是利用了孔融的這些話柄,以「不忠不孝」等罪名處死孔融,並株連全家。從小就以讓梨的美德聞名於世的孔融,最後卻落得了一個「不孝」的罪名,並因此而丟了性命。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揭秘曹操殺死孔融的背後真相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應該聽過吧,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
  • 除了孔融讓梨,這些故事你也應該知道,孔融的結局是比較悽慘的
    歷史是有趣的,如果你也喜歡歷史,就關注吧!文/記憶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孔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小學的課本上「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這只是他小時候的故事,長大之後的故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孔融是東漢時期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與很高的學問,也當過官,但是他的下場比較慘。
  • 孔融讓梨是悲傷的故事,被隱藏的教育漏洞,「捧殺」才是罪魁禍首
    每個孩子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三字經》中還有「融四歲能讓梨」的經典典故。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更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將好的梨分給了弟弟,自己只是留下了一個又小又不起眼的梨,他的這個舉動不僅得到了父親的誇讚,同時也受到很多來自其他人的讚揚,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流傳至今成為佳話。
  • 孔融四歲讓梨,家喻戶曉,但後面的故事老師卻沒有告訴你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殺了孔融,遭到了天下儒生的聲討。當年秦始皇殺個儒家的淳于越就被黑了兩千多年,曹操殺的儒家老祖孔子的子孫,那還不被儒生們罵慘?在「以孝治國」的漢朝,孔融無疑是超級大明星!「孔融讓梨」大家應該都了解,講的是為小輩者當有的「尊老愛幼」之德,在當時也是火得不行。
  • 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為什麼卻被曹操以「不孝罪名」殺掉?
    孔融讓梨這個典故,許多人都熟知,我們小時候都學過,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
  • 孔融讓梨,長大後卻被曹操殺了全家,關於孔融老師不願告訴你的事
    小時候我們學習的《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講的就是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一次家裡大人給他們幾個小孩子分梨子吃,由於孔融年紀最小就先讓他挑,結果他挑了最小的梨,大人們不解,問他為什麼,孔融答道:我年紀最小了,所以我應該吃最小的梨。就這樣孔融受到了族裡大人們的喜愛,備受吹捧。
  • 四歲讓梨的孔融因謙讓出名,但後來牽連全家被殺,原因讓你想不到
    說起孔融,想到的便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孔融在四歲時便懂得何為謙讓,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死於的便是不懂謙讓,而且因為他牽連算計被殺。孔融任青州刺史時,袁紹之子攻陷青州,不得已孔融只能出逃,投靠漢獻帝。
  • 孔融讓梨:他自幼讓梨,但因晚年不孝而亡,他的仁孝是裝的嗎?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個故事常常被用來教育孩子孝敬長輩。這個故事耳熟能詳,那麼大家知道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孔融為人究竟怎樣嗎?他的一生又是否如他兒時一般尊敬長輩呢?歷史對孔融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孔融讓梨」,自小便有中華傳統美德,是人們學習的典範;有人認為他違背人倫,不孝敬長輩,最後被殺罪有應得。同樣的一個人為什麼評價差異這麼大呢?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孔融呢?孔融出生於書香之家,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先不說他品格仁孝如何,就說政治和文學方面,他就頗有見地。
  • 孔融讓梨,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孔融,長大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呢?
    作為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讀故事,孔融讓梨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每個小朋友都聽過媽媽講過這個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插畫孔融,生於東漢末年,對,就是你知道的漢末三國時期,和曹操不但是一個時代,還在曹操手下當官呢。當然,名義上是在當時的皇帝——漢獻帝手下當官。
  • 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
    原標題: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孔融讓梨的故事,每個中國人從孩提時代就知道了。這個故事沒有被《後漢書•孔融傳》記錄,它首次出現於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為《後漢書》做的註疏裡。李賢不僅是王子,也是優秀的史學家,因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信度應該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 孔融讓梨我們都知道,可為什麼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
    人是會變的,更別說孔融讓梨的時候還是一個4歲孩子。   退一步說,即便孔融讓梨是是成年以後的事情,也不能說他就是孝順。   因為一件小事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質,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但你知道長大後的孔融嗎?難怪老師從來不說
    《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記載: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去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是家喻戶曉,那長大之後的孔融又成了什麼樣子呢?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故事。內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孫孔融4歲時,與兄長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人們問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兒,應該拿最小的。」這則故事經改編後收錄小學教材,意在培養小孩子的謙讓精神。寓意不錯,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個可疑甚至虛假的故事上,它的說服力要大打折扣。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用孔融讓梨這個例子來教育我們要友愛兄弟,懂得謙虛禮讓,也因此讓我們記住了孔融這個名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長大之後都做了什麼,下場如何。
  • 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都知道,他長大後怎麼樣了?
    孔融讓梨是每一個學子都懂得的傳統美德,也可看出有此美德的孩子長大後一定不會太差,都說「三歲看到大」,而孔融讓梨的時候已經四歲了,更加的能證實他長大後定是有成就之人。孔融讓梨主要講的是孔融的父親拿了一些蜜梨,讓孩子們自己拿著吃,當哥哥姐姐們都爭先恐後搶梨吃時,現在一旁的孔融一動沒動,他父親看到後讓孩子們把梨放回桌上,讓孔融分給大家吃,孔融把最大的兩個梨給了父親和母親,依次分給哥哥姐姐們,最後留給自己一個最小的,他的父親問他為何吃最小的,他說自己就是家裡年齡最小的,應當吃最小的。
  • 誰能想到孔融是個「戲精」,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他自導自演的?
    判斷一位古人是否夠出名的原則,便是看他在中小學教科書上出現的頻率。而在眾多名人中,孔融算是「出道」最早的,年僅四歲的他因一則「孔融讓梨」的故事成為教科書的道德楷模,從此紅的一發不可收拾。而除了我們都知道的故事外,孔融成名還有其他三部曲。
  •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說孔融不孝的是曹操的軍謀祭酒路粹,曹操指使路粹冤枉孔融,說孔融不孝。因此,曹操就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害。路粹說孔融不孝的根據史是什麼呢?就是孔融曾經說過的那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 孔融讓梨的真正原因,成人之後他不喜歡梨,而是喜歡這個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聽過,在最早的時候是一個家長講給我們聽,到了學校裡面老師也不斷的告訴我們這裡面的含義,故事當中講了一個叫孔融的小孩,在一家人團聚的時候,把最大的梨分給家中的長輩,而是自己最後分得了一個最小的梨。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爸爸 聽了非常 贊同 ,接著 問道 :"那弟弟 比你小,為什麼 分到 的梨子 卻比你大呢?" 孔融 立刻 回答 :"因為 弟弟 比我小,所以我更應該 讓給他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
  • 孔融四歲讓梨懂禮讓,最終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是耳熟能詳的。因為這個故事是選入教材的,說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人給孔融家裡拿來了一筐梨。孔融的父親讓孩子們分吃。孔融先拿,但是他拿的時候,卻選擇了小的。他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要拿小的。他說,因為他小,因此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