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GA巡迴賽:有巡迴賽,才有生活
單個職業球手要想活得好,投靠個大老闆就可以。但是,要想一大群職業球手都有活路,就必須依靠組織了。而職業球手在高爾夫界的組織,自然就是巡迴賽。當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巡迴賽,而有著全球影響的,則只有美巡賽、歐巡賽、亞巡賽、澳巡賽、同一亞洲、美國女子巡迴賽(LPGA)、女子歐巡賽等幾大巡迴賽。它們不僅獎金可觀,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規模都足夠大,可以為球手提供穩定的收入。
現代意義的巡迴賽是在1960年代才出現的,當時,隨著帕爾默-艾森豪-電視組成的鐵三角,高爾夫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大量資金與贊助商投入高爾夫中來,電視轉播費更是長期成為高爾夫的鐵飯碗。而贊助金額越多,球手積極性越高,賽事也越精彩。如此良性循環,最終,巡迴賽的規模越來越大。現在,歐巡賽已經成為世界巡迴賽,美巡賽近年來也在亞洲開疆拓土,它們合力將高爾夫打造成了名符其實的金球運動。
在這其中,LPGA以其最悠久的歷史成為眾多世界女球星誕生的搖籃,在世界女子高壇上獨佔熬頭。其創建原由很簡單:它是讓女權主義給鬧。女權主義促使女子在高爾夫早期就不願僅僅成為球場上的點綴,她們也渴望在那片綠草地上打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美國,女子高球巡迴賽最初的設想始於1944年,三位女球員霍普·塞格尼厄斯、貝蒂·希克斯和艾倫·格裡芬成立了當時的女子職業高球協會(WPGA),這也是LPGA的前身。然而,和男子巡迴賽相比,女子巡迴賽一直未得到經濟方面的支持,少量的獎金額使得它舉步艱難。WPGA就這樣跌跌撞撞走過了5個年頭後,陷入絕境。可是,女子們並不被命運所屈服。在當時高爾夫界名聲大噪的貝貝·查哈麗婭斯,被著名經紀人弗雷德·科科倫看中。他們都認為女子高球比賽既需要競爭的趣味性,又需要一批熱衷的球迷,而這也正好迎合了當時一些女高球手的想法。於是1949年,以貝貝為首的13位女子,正式將成立LPGA組織提上議事日程,科科倫成為巡迴賽組織者,Wilson公司則提供賽事經費。1950年,LPGA成立第一年就籌集了5萬美元,舉辦了14場錦標賽。
隨著LPGA的球星在球場上不斷創造奇蹟,其賽事獎金額也在逐年增加。從最初的45000美元,上升到1959年的20萬美元。1963年,電視媒體首度轉播了LPGA賽事,為女子高球運動走向世界起到推動作用。LPGA發展到七十年代時,其獎金額已達到150萬美元。但是,到70年代中期,LPGA又陷入困境。這時前國家曲棍球協會市場部奇才雷·沃爾佩主動加盟LPGA,成為首任總監。他深知女子高球的未來是與贊助商密不可分的。在沃爾佩任職LPGA的7年裡,比賽總獎金額從150萬美元上升到640萬美元,電視中,轉播LPGA的賽事也與日俱增,不再只是當初的兩場而已。LPGA又一次站立了起來,並頑強地屹立到今天。現在的LPGA,不僅造就了索倫斯坦、奧查婭、曾雅妮、魏聖美、馮珊珊等人的傳奇,更讓這一運動走出歐美,為越來越多的女子接受。在這其中,韓國的粉紅軍團的崛起就很能說明問題,如今,韓國的女子球手已經在LPGA巡迴賽上三分天下有其一,很多賽事的冠軍都被韓國球手奪走,高爾夫也成為韓國女子的首選運動。(文章來源:張亮搜狐博客)
相關新聞:
·連載:《26個關鍵字,讀懂高爾夫》之A阿諾德·帕爾默
·連載:《26個關鍵字,讀懂高爾夫》B波比-瓊斯
·《26個英文字母讀懂高爾夫》:C CADDY球童
·《26個英文字母讀懂高爾夫》:Designer 設計師
·《26個英文字母讀懂高爾夫》:Equipment 裝備
·《26個英文字母讀懂高爾夫》:F Feng馮珊珊
·《26個英文字母讀懂高爾夫》:Grand Slam
·《26個英文字母讀懂高爾夫》:IMG管理集團
·《26個英文字母讀懂高爾夫》:J傑克-尼克勞斯
·《26個英文字母讀懂高爾夫》:讀懂高爾夫 K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