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er 設計師 球場靈魂之源
當你聽到皮特·戴、羅伯特·瓊斯家族、湯姆·法齊奧這些名字時,會不會有一種雷名貫耳的感覺?的確,他們正是高球界最讓人尊敬的幾個名字,這些偉大的名字,也早已列入世界高爾夫名人堂,只不過,他們並沒有在賽場上奪冠,而是在球場設計領域最頂尖的大師。他們的作品,包括美國奧古斯塔國家俱樂部、雲南春城湖畔高爾夫度假村、佛羅裡達TPC鋸齒草球場等經典之作。球迷不會忘記,那些頂級球手們在鋸齒草第17洞開球下水帶來的歡樂,這個島果嶺的經典設計風格「總是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最初,當皮特·戴將大量枕木用於球場時,很多人都笑他瘋了,但一經推出,立即成為神來之筆。而羅伯特·瓊斯二世更是在中國擁有「瓊斯中國會」,這一機構的主體即是羅伯特·瓊斯二世在中國設計的8個球場,包括州海峽奧林匹克、昆明春城、三亞亞龍灣、昆明陽光、上海穎奕安亭、萬達長白山松谷球會和東莞海逸等,而將這些跨地域的球場連接在一起的基因,自然還是羅伯特·瓊斯二世,他讓這些球場血脈相連,既有著各自的特色,又有著瓊斯的烙印。可以想見,隨著羅伯特·瓊斯二世在中國設計、建設出更多的作品,「瓊斯中國會」的會員名單也會不斷擴大。
正是這些被人們稱為「用鉛筆推桿的人」,讓那些原本雜亂無章的土地,變成了一個個世外桃源,乃至於成為高爾夫的聖地。這些化腐朽為神奇的人,真正是將創意展現到了極致。設計師主宰著球手在球場上的每一次揮桿,哪怕是每一秒的心情。他決定了球場的血統,亦決定了其製造樂趣的能力。即使你如伍茲般神功蓋世,最終還只能遊戲於設計師的股掌之中。正因各天才設計師的無限創意,才讓高爾夫生生不息。
在中國,素來有個傳統,就是業主如果尊重設計師的原稿,最終呈現出的球場,大都能獲好評,要是那些大師之作,更是能引起轟動,畢竟,他們要對得起那筆設計費。但是一旦業主動了手腳,要按自己的樣子來,那個口碑,就眾口難調了。
Tips:
設計大師波比·瓊斯:神作奧古斯塔
波比·瓊斯的球場設計作品不多,不過,其代表作奧古斯塔俱樂部就能說明一切。
瓊斯貢獻出的奧古斯塔被人們賦予了太多太多的升華特點,其中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球場之間的關係。這座球場是瓊斯的夢想,必須要能代表他的品味和鑑賞力,能為時間所檢驗。事實上,奧古斯塔球場的確沒有辱沒他的名聲,在球場成為傳奇的同時,瓊斯也與球場融為一體,成為奧古斯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瓊斯的基本設計觀念是,儘可能多地利用這裡的天然條件而不必依賴於人工設置的障礙,來使比賽變得生動有趣。球道看起來非常吸引人,果嶺寬闊而且生機勃勃,而沙坑只是零星可見。在瓊斯的締造下,球員們在奧古斯塔充分體驗了到高爾夫球運動所帶來的意外之喜,即事情不向球員想像中發展,常常會有「意外」發生,關鍵是「意外」發生以後,球員怎樣用積極的態度和行動去補救。非常難得的是,即使是美國名人賽70餘年一直固定在奧古斯塔舉行,但球場的總體規劃設計風格在近70年間的變化依然非常小。它對大滿貫賽的從容應對,更印證著瓊斯設計精神的偉大。他的這一理念,也隨著美國名人賽的影響而走向全世界,在日本,很多高爾夫俱樂部都在效仿奧古斯塔球道設計。
設計大師之「鬼才」皮特·戴伊Pete Dye
那些觀賞過2012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球迷們無一不被賽場經典的林克斯風格所傾倒。被球場徵服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承辦球場天津濱海湖高爾夫球場的設計師是大師皮特·戴伊,這一球場是其在中國的封筆之作。
大多數人對皮特·戴伊的認識,其實是來自那個「惡名昭著」的TPC鋸齒草球場17號洞的島果嶺。皮特·戴伊正是島果嶺的發明者!雖然他一生中只設計了兩個島果嶺(另外一個是PGA WEST俱樂部體育館球場的17號洞)。但現在我們卻可以在無數個地方發現這個史無前例的設計,包括在中國。眾多設計師追隨著皮特的腳步,或模仿或借鑑, 將他的烙印打在了世界各地。然而皮特·戴伊之於高爾夫的意義還遠遠不止於此。
皮特·戴伊的球場風格有著濃鬱的蘇格蘭風味,在皮特的球場中,聖·安德魯斯的罐型沙坑隨處可見。而他更大膽地將自己對火車的鐘愛應用到設計當中。火車枕木在他設計的球 場建設中被大量使用。儘管有人譏諷這些黑不溜秋的枕木讓球場成為「焦土」,但在更多的球手眼中,這個設計卻是不折不扣的經典。 很多人都認為,錦標賽級別的球場必須擁有狹窄的球道和比膝的長草。時至今天,皮特·戴伊設計的球場還保持一項紀錄——舉辦PGA賽事的次數最多。皮特·戴伊以自己的創意賦予了高爾夫球場現代的靈魂,為全球無數球手帶來全新的高爾夫體驗與快樂。皮特·戴伊是當之無愧的「現代高爾夫球場設計之父」。而皮特·戴伊家族亦繼承、發展著戴氏風格,在世界各地打造出超過300個精品球場。
設計大師之巨匠老羅伯特·瓊斯
在設計生涯的早期,皮特深受另一位殿堂級設計大師的影響,那就是老羅伯特·瓊斯(Robert Trent Jones,Sr.)。他刻意模仿著前輩的設計,例如將發球檯修得很長。
羅伯特·Trent·瓊斯是著名的高爾夫球場建築師,他曾在美國40個州及其他35個國家設計過(或重新設計)高達500多個高爾夫球場。其數量之多,讓人咋舌,曾經有人開玩笑說,「在羅伯特-瓊斯的高爾夫球場上是看不到日落的」。
羅伯特·Trent·瓊斯的崛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情。事件起因於他與波比·瓊斯合作設計Peachtree高爾夫球場。瓊斯設計的球場非常具有戰略性意義,將球場難度與藝術美完美結合,創新,寬宏和且不失靈巧性。他認為高爾夫球應該讓人感覺更具親和力,不會對環境造成風險;而他大膽的設計風格隨即也獲得了很多體育獎項評選的肯定。瓊斯的球場一直都運作得很好,紛紛都超過了退休年齡卻仍能正常運作。
設計大師之傳承者裡斯·瓊斯
裡斯·瓊斯是羅伯特·Trent·瓊斯的兒子,俗稱羅伯特·瓊斯二世,或者說又叫小羅伯特·瓊斯。裡斯·瓊斯踏入高爾夫球場設計這一行當,絕對是受其父親的影響,老瓊斯就曾與兒子裡斯一起合作設計過球場,當中,他的最後一個工程設計——渥太華沼澤高爾夫俱樂部,就是與兒子一起操辦的,但可惜這項設計最終是在2000年他去世以後才完成。
因而,瓊斯二世可謂是子承父業,而且,人們絕對可以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來形容他的傑出成就。小羅伯特·瓊斯的高爾夫球場設計生涯始於1962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和完成在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生學習後,他加入了其父親老羅伯特·瓊斯創立的公司。作為副總裁,小瓊斯負責西海岸的業務。他為公司成功開拓了亞太地區的市場,到20世紀60年代末已在自行設計球場。他在1974年自立門戶。在瓊斯二世的個人介紹裡,他如此寫道:270個球場,6大洲,40個國家,70個錦標賽球場。這位74歲的大師,從業五十載,得獎無數。
在瓊斯二世的項目設計中,他力求尊重土地的文化、地理和歷史等各個方面,在每個獨一無二的場地上儘可能地創造出最佳的高爾夫球場。他認為,高爾夫球場是集寧靜、歡樂和藝術美感為一體的場所,是讓世人遠離日常生活煩惱的聖地。羅伯特·瓊斯二世球場舉辦過世界上每項重大高爾夫巡迴賽的錦標賽,也舉辦過諸如高爾夫世界盃、逐洞賽、大滿貫等許多特別的賽事。
在瓊斯二世的作品中,修葺高高低低的山包、為沙漠注入活力、橫跨大草原、森林中獨闢蹊徑、改造廢舊溼地、綿延進入海洋的地勢……諸如此類的風景隨處可見。這些經驗使得小瓊斯先生被稱為環保高爾夫球場設計之父。他尊重、熱愛他的作品的原始地貌,稱之為「基於大地,致於精神」。對自然的敬畏以及豐富的經驗,使得小瓊斯先生能夠因地制宜地創造球場布局,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充分利用現有地形達到最經濟合理的目的。即使在困難重重的場地,如中國雲南昆明春城湖畔高爾夫球場,被成功地建造成一個與現有地形和諧相融且充分利用當地美景的世界級球場。美國華盛頓州的錢伯斯灣,小瓊斯將一個退化的環境轉化成一個獲得極高評價的高爾夫球場,它甚至被選為2015年美國公開錦標賽的舉辦地點。
設計大師之藝術家者湯姆·韋斯科夫Tom Weiskopf
國人對於設計大師湯姆·韋斯科夫的認知,最初都來自於海南神州半島高爾夫球場,這一球場在2010年甚至入選美國《高爾夫》及網站Golf.com的全球十大最佳新球場排名。 美國《高爾夫》雜誌對球場如此描述:「神州高爾夫球會是大師韋斯科夫在中國首個設計作品。Tom這一鬼斧神工之作完全建立在一整片天然的沙地之上,最為引人入勝的當屬那些造型藝術的沙坑,嶙峋怪異的巨石,以及沿著南中國海岸線的幾個壯美球洞:包括第15洞和16洞這兩個短四桿洞,面向廣闊無垠的迷人海灘,揮桿的同時還有巨浪拍打身旁的海岸。」
韋斯科夫因其優雅的揮桿動作而聞名於世,在其三十多年的巡迴賽生涯中,韋斯科夫一共贏得25個賽事冠軍,包括1973年的英國公開賽。韋斯科夫自 1985 年開始從事高爾夫球場設計,至今已在美國、亞太地區、蘇格蘭、南非、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區設計出若干在全球名列前茅的最佳球場。其經驗、創意、風格以及對細節和傳統理念的注重為他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使其成為全球最受尊敬的高爾夫球場設計者之一。1996 年,他被《高爾夫世界》雜誌評為年度最佳高爾夫球場設計師。
他設計的TPC斯科茨戴爾球場 (TPC Scottsdale) 則是美巡賽鳳凰城公開賽的固定舉辦球場。這一球場的第16洞幾乎與TPC鋸齒草球場17號洞的島果嶺齊名。大家一說17洞的時候,你知道人們談論的都是鋸齒草TPC球場的島嶼果嶺。人們說第16洞的時候,說的就是這個球場的16洞。
多年以來,斯科戴爾第16洞一直被認為是美巡賽最吵鬧的一個洞。現在,這裡再也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地方了。賽事主辦方在果嶺後方增加了3000 個觀眾席,這意味著該洞將完全被座位包圍。這樣做大大增大了該洞的觀眾容量,光這一個洞就能容納近2萬人。每到比賽時,這個洞的觀眾男的光膀子,女的穿著胸罩,人手一杯啤酒,吵吵嚷嚷,熱鬧非凡。其他的高爾夫比賽,工作人員舉著「安靜」的牌子讓觀眾保持安靜,而到了這個洞,觀眾到處舉著「聚會「 的牌子, 誰打了臭球他們就起鬨。球員到了這裡也得學會適應和討好觀眾。
這一效果,大概是韋斯科夫沒有預料到的。
設計大師之球王尼克勞斯
傑克·尼克勞斯除了擁有輝煌的職業生涯外,在球場設計領域也擁有非凡的成就。他與四個兒子及女婿創辦了球場設計公司,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設計公司之一。由於在球員時期,尼克勞斯就不喜歡盲洞和果嶺,所以他的球場中所有障礙區都位於球手的視野範圍內,球場充分利用起伏不定的地形,球道看起來寬闊易打,實際上難度極高,站在發球檯上,面前的球道一目了然,但把握準星、講求策略、獲得好杆數並非易事,風險與獎勵並存是尼克勞斯最重要的設計理念。「只要你有好的握杆、好的站位、好的姿勢、好的頭部位置,高爾夫對你來說就會很簡單。」尼克勞斯認為,設計球場和當球手打球是相輔相成的。「在做球場時如果這個地方不能實現你的想法,那你就需要找到另一個路徑。球場設計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找到這樣的路徑。反過來,也能夠促進你自己打球,在設計的過程中,你會去想怎麼樣打球。這對高爾夫球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很多球手也許知道怎麼打,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我的球場就是要讓大家動腦筋,當我站在球場上,我讓人們去想怎麼打。」
自第一個設計傑作,美國南卡羅來納的海港城高球場於1969年開幕以來,「金熊」已經打造了位於28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340個球場。他的球場作品設計精湛、品質一流,眾多都是經典之作,全球的高爾夫愛好者也因為是「尼克勞斯製造」這樣的的世界級品牌而不遠萬裡地為之而來。現在,將自己的設計重心轉移到高爾夫新興國家的尼克勞斯也謙虛地表示,「作為球場設計師,我喜歡在高爾夫球的新興國家設計球場,比如中國、俄羅斯、希臘、克羅埃西亞、捷克等。這些地方的高爾夫歷史都算不上悠久,但如果能夠通過設計球場來幫助人們認識高爾夫,為推動這項運動的未來出一點力,我將感到不勝欣喜。」
現在,尼克勞斯的足跡已經踏入中國,著名的中國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的世界盃球場就是金熊在中國的力作之一。這座世界錦標賽級球場全長約7000碼,突出了尼克勞斯喜用沙窪和水窪陷阱挑戰擊球者的設計特色,充分利用起伏不定的地形,將純技術考驗的準則糅合於不同的球洞上。此外,昆明春城的山景球場,觀瀾湖的世界盃球場,中山溫泉尼克勞斯球場,上海林克司和北京華彬莊園45洞等球場也都貼上了「尼克勞斯」標籤。
設計大師之「黑騎士」普萊耶
「黑騎士」蓋瑞·普萊耶當年與尼克勞斯、帕爾默被媒體統稱為「三巨頭」,其在競技領域的成就自不待言。在退役後,其主要精力也轉型於球場設計,並在這讓一行當取得卓著成就。在美國最具權威的高爾夫雜誌之一Golf Inc. Magazine公布的2012世界高爾夫權力榜上,他名列第11位,頭銜正是加裡普萊耶高爾夫球場設計/黑騎士國際CEO。普萊耶與其他球場設計師的理念不同。他喜歡美麗的球場,喜歡很多樹來對抗汙染,喜歡球場裡有更多可以養魚的水。在球場規劃設計過程中,他更傾向於與自然合作,儘量少使用水和化肥,要讓環境變得更好,而不是汙染它。
普萊耶始終堅持讓人們、尤其是孩子們了解高爾夫的自然之處,有些球場為了短期利益,密集地建造了很多房子,這是錯誤的,英國人在這一點上很聰明,他們建造的房子和球場有一定層次,房子、球道、房子,這樣的層次能有效地減少汙染。普萊耶的球場不長,也不算難,但它是真正的自然。在中國,他設計的蘇州金雞湖高爾夫俱樂部舉辦過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在全球範圍內,他設計的球場更是多次入選全球十大球場。
設計大師之高球皇帝帕爾默
如前所述,帕爾默是我國第一座球場中山溫泉高爾夫的設計師。他的球場設計風格溫和,貼近自然。在他設計的球場打球,就如同和他本人及他的設計團隊對話一般。
帕爾默的設計不拘一格,在他的設計理念中並沒有什麼一貫的定式。帕爾默在全球的作品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他會根據土地的條件做出最適合那片土地的球場,而不是關心是不是所謂的帕爾默設計風格。帕爾默尊重每一塊土地和周邊的自然環境,只是在設計的過程中加上趣味性和可打性。他相信,傳統的、直截了當的設計是經久不衰的質量保證,球手在體驗帕爾默的設計球場的時候,既能感受到很多變化,又能享受到很多樂趣。
有意思的是,在球場距離越來越長的趨勢下,帕爾默在設計球場時,卻反其道而行之,也即減少球的飛行距離。他認為,依照現在球員的身體條件和力量,我們可以看到球越打越遠,所以,他認為應該有選擇性地改變裝備把球的距離降下來,而不是球場越來越長。(文章來源:張亮搜狐博客)
相關新聞:
·連載:《26個關鍵字,讀懂高爾夫》之A阿諾德·帕爾默
·連載:《26個關鍵字,讀懂高爾夫》B波比-瓊斯
·《26個英文字母讀懂高爾夫》:C CADDY球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