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小視頻,一個小女孩躺著睡覺,在她的身邊是幾個零散的小玩具和玩偶。玩具擺放得很整齊,每個玩具之間都有一定的間隔。玩具底下是一張紙,蓋著的又是一張紙,像是玩具的「被子」。不僅如此,在一旁安睡的弟弟身上,也被女孩用紙張蓋著,充當被子,就是怕他們冷。很多網友看到之後,紛紛評論:我家也有同款娃。
同樣,我家孩子也是這樣,每次自己睡覺蓋被子的時候,也要給玩偶蓋上被子。有的「被子」是紙巾、毛巾等,只要能蓋的都往玩偶身上蓋。目的也很簡單,自己睡覺的時候就要蓋被子,拿這些玩具也要蓋著,才不會冷。
給玩具蓋「被子」,跟它說話
孩子不僅跟玩具蓋「被子」,有時候也會跟它們說話。例如,有的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你會看到他自言自語。其實不是自言自語,而是在跟玩具說話、交流。這些行為也許在家長眼裡很怪異,不能理解。但這對於孩子而言,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所有的事物,包括靜態的或是動態的,在他們看來,都是有生命力的。說到這,就不得不提皮亞傑的一個重要理論。
兒童泛靈理論
皮亞傑是近代很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在研究兒童思維的過程中發現,在心理發展的某些階段,孩子存在泛靈論的特徵。也就是把所有的物體看成是有生命、有意識的認識傾向。但這個過程不是永久的,只是存在兒童發育成長中的一個階段。
皮亞傑認為孩子在4-6歲,是會把身邊一起的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有意識活的東西。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常把玩具當成自己朋友,玩耍、交談並且蓋「被子」。等到6-8歲的時候,會把有生命的東西限制在能活動的東西上面。隨著時間的發展,年齡的增長,他才能區分動物、植物和玩具的區別。
那為什麼小孩子會把玩具當成活著的有生命的存在呢?這是因為他們分不清真實和虛幻的區別,他們還沒有完備的知識儲備,他們不明白物理、邏輯的因果關係。所以他們的思維常常是泛靈化的。
如何對待這個時期的孩子
首先,家長不要故意去制止孩子的行為。因為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到了一定年齡之後,他自己就會明白了。另外,家長要注意,是否缺乏對孩子的陪伴?因為當孩子缺少玩具,得不到高質量的陪伴時,就會把玩具給擬人化,當成自己的玩具。
所以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父母要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一定要注意,是高質量的陪伴。你坐著玩手機,孩子坐在你旁邊玩玩具,這不叫陪伴。
網友們,你們家孩子會給玩具蓋「被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