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黎海濱(whlihaibin)
手機與電腦,用久了會產生許多內存垃圾,致使設備的運轉速度愈來愈慢,必須定時進行清理、優化。
我們的大腦也一樣。年增歲長,使用時間越長,思考的問題愈多愈雜,難免產生許多負能量的思想殘存,影響我們的情緒,妨礙我們的正常思考與判斷。因此,我們的大腦也需要定期清理、優化,去蕪存優,煥發精氣神。
清理、優化手機與電腦,修復系統,刪除內存垃圾,提升運行速度,可以用相應的軟體來操作。
那麼,清理、優化我們的大腦,修復損傷,調整情緒,提升思維能力,也有相應的方法嗎?
是的,當然有。
當你感到頭昏腦脹的時候,請邁開雙腿,去四個地方轉一轉,讓你迅速恢復神智,提神醒腦,回歸理性。
武漢東湖,水波蕩漾~
-
第一個地方:
當你頭昏腦脹、心情抑鬱的時候,請去波光瀲灩的水邊轉一轉,感悟「上善若水」的智慧。
武漢東湖,水面33平方公裡,浩瀚若海。家住東湖邊。這些年,我最喜歡的一項休閒活動,就是「走東湖」。或在夏日黃昏,或在春日清晨,或在秋冬之溫暖午後,一個人漫步湖畔。從東湖梨園門進去,沿著蜿蜒的湖岸,走走停停,一直走到「老鼠尾」,然後從聽濤景區東門出,緩步返回。全程大約5~6公裡。
對我而言,風景秀美的東湖,是最好的修心養性之地。走一趟東湖,能讓我身心愉悅,神清氣爽。而浩渺的東湖之水,更能讓我領悟「上善若水」的智慧。
老子曰: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江海之所以能為五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五穀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以其無次易之也。」
在道家看來,水,是位辨證哲人。「上善若水」。
「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水,貌似柔,實則強;水雖柔,但可克剛。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載歌載舞,可將稜角分明的石頭,打磨成圓滑的鵝卵形。柔軟的水,加之以足夠的壓力,能把最堅硬的巨石擊碎,能把成噸的鋼材像揉麵團般鍛壓。
「上善」的智慧,當「若水」之隨機應變。
水,常態為液體,降溫至零度就凝固為固體;升溫至百度則化為氣體——聚於低空則為霧,升到高空則成雲,凝結下落則或為雨、或為雪、或為雹、或為霰……藉助日光月光,還呈現為霓虹華暈。水以百變呈萬態:「大道似水」。
當你頭昏腦脹、心情抑鬱的時候,就去江邊、河邊、湖邊、水塘邊轉一轉吧!看一看水光山色,掬一捧清澈的水,讓自己陶醉於美景之中,從中感悟「上善若水」的智慧。
「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順此道而遊,並不需要強扭自己的意志。這種為人處世的道理,就叫「順其自然」。
徜徉圖書館,那是書的海洋~
-
第二個地方:
當你頭昏腦脹、沮喪消沉的時候,請到安靜明亮的圖書館轉一轉,感悟人生「三不朽」之虛與實。
圖書館是個能讓人放鬆的好地方。那裡燈光明亮,氣氛溫馨安靜。那裡是書的海洋。一排排高大的書架,一架架整齊排列的書籍。徜徉其間,我恍如置身浩渺的知識宇宙空間,感覺自己猶如知識宇宙中的最微不足道的一粒微塵。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能經久不廢、流芳百世。從這個角度觀察,圖書館中的那一架又一架書籍,就是古往今來「三不朽」的傳承與記載。
讀書可以耳聰目明、頭腦清醒。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立德、立言、立功」。然而,自古以來,常常不是最聰明的人能成功,也不是最笨的人能成功,而是最願意學習的人能成功;不是做得最快的人能成功,也不是最慢的人能成功,而是最相信的人能成功;不是最強的人能成功,也不是最弱的人能成功,而是最願意堅持的人能成功。
逛一逛圖書館,你就會心思澄澈,恍然大悟:那麼多人著書立說,黑紙白字「立言」,其實就是立思想。
一個有思想的人,不會被這個世界輕易左右。真正意義上活過,不是跟著別人走了多久,而是獨自走了多遠。這樣的人,斂冷於眼,藏拙於神,潛動於魂,似愚非愚,大巧無巧,在思考中抵達內心的寧靜和豐富。有一天,當葦草枯去,他的思想,還在塵世的大幕上熠熠閃亮。
最愛青青竹子,不屈不撓地生長~
-
第三個地方:
當你頭昏腦脹、受挫受屈的時候,請去不遠處的竹林裡轉一轉,感悟青青竹子那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我國,有一種植物被受文人墨客稱頌。它與梅花、松樹齊名,並列為歲寒三友。對!它就是竹子,就是一節一節地向天空生長、寧折不屈的竹子!
寒梅,傲雪開放;松樹,四季常青。與松和梅相比,竹子有一種內外兼修的美。它把觀賞與實用完美結合在一起。
竹子小的時候,是竹筍,可作美味佳餚;竹子成材以後,可以建房子做家具。竹子是高雅的。它還可以做成笙簫琴笛,發出絲竹之樂。多麼優雅,多麼動聽!
生長在江南,我常常去離家不遠的竹林中漫步,在青青的竹子中穿行。我愛竹子,最愛它的堅忍不拔。
《竹石》詩云: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愛青青的竹子。它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哪怕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麼堅強。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
《竹裡館》詩云: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我愛青青的竹子。有空的時候,獨自閒坐在幽靜的竹林裡,時而彈琴時而長嘯。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裡?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竹》詩云: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我愛青青的竹子,最愛它的個性氣節。
《詠竹》詩云: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我愛青青的竹子,最愛它的剛直不阿。
現在是冬天,可是,再過兩三個月,春雨過後,竹林裡尖尖的竹筍破土而出,一夜之間,新竹遍地。
竹子是怎樣生成的呢?冬天,竹根在土壤裡吸飽了養分,氣候轉暖開始萌芽。春季是竹子生長的旺季,可是,這時候,常常因土壤乾燥,水分不夠,竹筍都蟄伏在土裡。等到一場春雨下來,土壤裡水分多了,竹筍吸足了水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能長成竹林。
常去竹林逛一逛,讓自己明白:懂得蟄伏,懂得紮根,才能不屈不撓的生長。
常去竹林走一走,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做像竹子那樣的人。放下你的浮躁,靜下心來閱讀;放下你的擔憂,勇敢走自己的路;放下你的貪婪,有失必有得;放下你的自卑,相信你自己;放下你的虛榮,別自以為是;放下你容易被誘惑的眼睛,聽從自己的內心;放下你的自私,學會懂得感恩;放下你的懶惰,該好好努力了。
人來人往的武漢高鐵站臺~
-
第四個地方:
當你頭昏腦脹、感到壓抑的時候,請去站臺轉一轉,淡看人世之來來往往。
公汽站、地鐵站、長途汽車站、火車站、飛機場、輪船碼頭……你到這些地方轉一轉,這些地方最不難見到行色匆匆的人群。在生活的壓力下,每個人都不得不低頭拼命趕路,趕在時間前頭,趕在生活前頭。
在快節奏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不敢休息,不敢生病,不敢倒下,因為他們身後空無一人。
煩惱的時候,那就去站臺走一走吧!在那裡,你將看到離別的淚水,也將看到歡聚的笑容,正是這來去匆匆的腳步,組成了生活,組成了一個大千世界。
臺灣作家龍應臺的散文名篇《目送》一文中,這樣描寫自己在機場送別孩子的場景: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
然後,她由此生情,寫下了這樣一段經典: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你被生活折磨的頭昏腦脹、感到壓抑的時候,請去離你最近的某個車站碼頭的站臺走一走,你會看到:不止你一個人被生活壓榨地喘不過氣,還有千千萬萬的同類陪著你。你的悲哀和無奈,別人同時也在經受。
常到站臺上轉一轉,你會看到人生百態,想通一些很久沒有想通的事情,進而收穫一種重新出發的力量和勇氣。
-
哥德說:「我最寶貴的思維及其最好的表達方式,都是當我散步時出現的。」
是的,我們的大腦是世界最精密的儀器,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手機與電腦。儘管如此,我們的大腦仍然需要定期清理、優化,去蕪存優,煥發精氣神。
人生,總有一些想要逃避的事情,也總有一些不願面對的時刻。每當你頭昏腦脹、心情抑鬱乃至想不開的時候,不妨邁開雙腿,去水邊、圖書館、竹林、站臺這四個地方轉一轉,在慢行中觀察,在駐足時沉思,在放鬆時遐想,然後,去傾聽心底的聲音,找回理性的思維,重新恢復神智。
本文作者的散文集《四十五歲才明白》~
————————
作者黎海濱寄語:以文會友,同悟人生。
歡迎朋友們加我whlihaibin,相互切磋!
(本人寫於2018年1月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