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玩壞的俗語「好吃不過餃子」下半句更經典,讓人想到一光頭演員

2020-12-15 納蘭歷史

被玩壞的俗語「好吃不過餃子」下半句更經典,讓人想到一光頭演員

文/孟浪

農村在現在大多數人的眼裡都是比較俗氣,比較土。適應了現在高速的城市生活之後,有些人都對農村的生活很是不理解。沒有發達的科技,看起來很落後,甚至有的地方都可能沒有信號,手機都沒法用。

當這些發生在現在的人身上,他們就會想,這可怎麼過啊。當適應了科技的人們到了這種情況可怎麼過啊。這時,我們想想一直生活在農村的人們,他們每天過得如何,其實,他們的生活,並不像部分人想像的那樣的無趣,反而還有不一樣的樂趣呢。

農村的生活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無趣,他們可能沒有一些我們看起來好玩的東西,但是也有著他們自己的樂趣。農村的文化可是非常有趣的。以前沒有電腦之類的,你以為這樣就沒有什麼可以玩的了?那你們可就錯了,整片大地都是他們玩樂的場所,就說在路上閒跑都能跑個一天,小夥伴們追追鬧鬧,很是快樂。

看看身邊的小玻璃球,這都是可以拿來玩耍的東西。在地上畫個格子,彈球那就是方便的遊戲。還有滾鐵圈等都是他們的玩具。這些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那時候朋友們每天都能湊在一起,玩什麼都顯得那麼快樂。所以,不用現在那些電子產品也一樣有著有趣的生活。

除了這些,還有就是村頭樹下的大爺大媽了吧。這些老人們可一樣是有趣的很。他們經常都是「語出驚人」。一句句話在他們的口中有時顯得那麼的搞笑生動。他們給累了的孩子講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給他們傳遞許多的道理。老人們沒有那麼高的學問,但是他們有特殊的話語同樣可以教育孩子們。俗語就是他們常用的手段。

名字非常說明問題,所以俗語就是很通俗的話。老人們就用這樣非常簡單的話就能把道理傳達給孩子們,這樣還不顯得複雜無趣。相信大家也都多少聽過一些,其中的魅力 大家自然都能感受的到。一句簡單的話,那麼的順口,仔細一想還顯得很有道理。

等大家遇到一些事情,恰巧自己以前也聽過關於這件事的俗語,相信一定會把這句俗語一下就說出來的。這樣還莫名的有一種當了智者的感覺呢。的確生活中很多的事都差不多有那麼幾句能夠對應。

我們每天的生活離不開什麼啊,沒錯,當然是離不開空氣。但是每天我們需要補充能量,那就離不開吃。就關於這個吃,也有很多的俗語呢。小編就說一句平常很常聽到的吧。「好吃不過餃子」,這大家應該都聽過吧。

這句話可以說是被玩壞的一句了,各種後半句被大家開發出來,接什麼的都有。看得出來大家都是人才,當然也看出我們俗語的魅力。先說說這句吧,餃子在以前都是過年過節才吃,這種重大節日才吃的東西能不好嗎?

它真正的後半句是什麼呢?原來是「舒服不過躺著」啊,終於是真相了。這句話顯得比較俗氣,正是俗語一貫的風格,但是說的也是非常地真實。倒著也就是躺著,當我們累了的時候,幹什麼都不如躺著來的舒服。這樣最舒服的做法讓人又想起了一位光頭的演員,葛優!哈哈,葛優躺。

終於,這句流傳甚廣的俗語的下半句被揭曉了。那些不同的版本有些讀起來也是非常有趣,但是有的也顯得比較低端。這原版看起來很簡單,但是一點也不顯得俗氣。將這種日常生活的真實給體現出來,這應該就是俗語的魅力吧。

相關焦點

  • 農村有句俗語「好吃不過餃子」,可下一句卻是鮮有人知!
    而且在北方的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吃不過餃子」,但這只是上半句,下半句是經典,很多人都不知道!鄉村俗語也是我國流傳至今的一種文化,雖然不能說句句經典,但大多是鄉村文化的結晶,是鄉村老一輩的智慧,淺顯易懂,易於流傳,更是農民朋友們對生活觀察入味,對身邊趣事記錄深刻,更是對美好生活的種種嚮往!
  • 農村一句老話:「好吃不過餃子」,後半句是啥?很多人都想歪了
    俗語可以稱得上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化形式,鬥大個字不識一籮筐的人,一般都會用口口相傳的形式去傳播俗語,而文化人則為俗語披上了華麗的外衣。
  • 俗語:「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又有哪些道理?
    俗語:「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又有哪些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無論是聽起來還是說起來都是朗朗上口,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也非常廣泛。這些流傳至今的俗語都是長者們根據自己的人生閱歷而總結出來的經驗。流傳下來就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可以讓年輕人從中學到一些生活小竅門兒和避免走一些彎路。而往往很多俗語都是分上下兩句的,有很多人都知道其中的上半句,卻不了解下半句是什麼。就像這:俗語:「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又有哪些道理?
  • 人們常說「好吃不過餃子」,後面還有一句話很「舒服」,你知道嗎
    文/青夕人們常說「好吃不過餃子」,後面還有一句話很「舒服」,你知道嗎不管是生活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我想平時裡大家都多少聽過一兩句俗語吧如今,俗語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博奧廣大的文化的一部分,是沒有什麼可以替代的財富呢!今天我想給大家說一個在農村與食物有關的俗語,這個你們應該都會感興趣的吧,一說起來吃的或許很多人就立馬來精神了。
  • 農村俗語說「好吃不過餃子」,下半句才是精華,更值得我們深思!
    而且我們根據食物總結出來的俗語,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多的,就比如說我們大家經常說的好吃不過餃子這個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呢,大家覺得有道理嗎?廚師無技巧,爛淡一切好。相信很多人都是聽過這句話的,因為夏天的天氣是非常炎熱的,所以有特別多的人都是喜歡吃一些涼的東西,而有些人的胃口是特別不好的,如果喝一點薑茶或者說做菜的時候往裡邊放一點姜,這樣子的話就會對身體有一個特別好的作用,能夠讓人增進食慾,而到冬天的時候人們吃的就比較多了,但是冬天的活動量也會減少,這時候的人們也是沒胃口吃飯。
  • 俗語:「父不進子房」,其下半句更經典,不料卻十人九不知!
    俗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吧?
  • 俗話說「老牛吃嫩草」,其實還有一個下半句,這才是經典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一些「前輩」們拿著俗語教導我們,這些俗語不僅言簡意賅,而且還十分符合當下,比如「好男不跟女鬥」「父母在,不遠遊」「可憐天下父母心」等等,不過許多人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俗語都有一個下半句,而下半句往往才是整個句子的核心意思,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說說「老牛吃嫩草
  •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後半句究竟是啥?多數人都想歪了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的隨意性和玩世不恭,很多俗語都被帶偏了。其實「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應該是「舒服不如倒著」。餃子是老百姓餐桌上經常出現的一種美食,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所以平時吃餃子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古代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有機會吃上一頓餃子。所以一家老小經過一整年的努力,就等著這一頓豐盛的餃子。餃子是我們生活中經常吃的一種特色美食。
  • 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經典是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不過,古代的人們更多的是依靠面相來判斷這人可交還是不可交,他們認為一個人的好壞是可以通過臉來看清。面相屬於易學,最早可以記錄到春秋時期,那個時候便已經在上層開始流行了,很多的貴族在選擇家族繼承人的時候就是通過看面相選擇的,最早的面相書籍是《麻衣相法》。因為面相所使用的地方非常廣泛,久而久之,在生活中便也傳出了很多的俗語,例如:「兩腮無肉不可交」,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好吃,不過餃子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好玩……倒著吃餃子。」這話不假啊,您想啊,倒著吃餃子,肯定吃一臉,這事還不好玩嗎? 我作為北方人,對於餃子可以說是鍾愛有加,有事沒事就喜歡吃餃子,每當午飯想不出來吃啥的時候,就一律吃餃子。
  • 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啥意思?下半句更加經典
    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啥意思?下半句更加經典中國文化傳承千年至今,經歷大浪淘沙,去除糟粕之後留下來的儘是精華。世人只覺得詩詞文賦是瑰寶,殊不知民間的俗語、民諺更傳承久遠的精神財富,畢竟都是老祖宗們在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讓咱們一起追隨古人的步伐,去探求養生之道。亂世雄主曹操曾言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你知道千年老字號杜康酒的由來嗎?
  • 俗語「酒是穿腸藥,色是刮骨刀」,下一句更經典,讓人受益終生!
    俗語「酒是穿腸藥,色是刮骨刀」,老祖宗的兩句俗語,受益終身中國文化藝術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每個人在其中都應該是能夠感受到他所帶來的薰陶,在近千百年的傳承之中,中華文化也源遠流長,我們便成為了其中的受益者。
  • 梁實秋:好吃不過餃子
    梁實秋:餃子「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
  • 俗語「酒肉朋友,柴米夫妻」,下一句更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酒肉朋友,柴米夫妻」,下一句更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華夏的這片沃土之上,孕育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歲月的磨礪,這些文化煥發出了更耀眼的光芒。
  • 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餃子的來歷
    好吃不過餃子!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漢末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酌中志》載,明代宮廷''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柏椒酒,吃水點心(餃子)。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賀新年也。」
  • 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為經典,說透現實!
    農民朋友在閒暇的時候都喜歡坐在一起閒聊家常,大人們偶爾會聊到他們小時候的生活,會感慨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條件比他們那個年代不知道好多少,會勸我們年輕人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其中也會說到一些農村俗語。
  • 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更經典,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下半句更經典,古人智慧不可小覷歷史上的封建時代,凡事都講究一個面相,一個人的情緒,欲望以及所表達的東西,基本上都能夠通過他的面部表情來分辨。我們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老祖宗雖然早就已經不在,但是他們卻留給我們很多的東西,除了房產地產這些物質遺產之外,還有一些智慧和生活的經驗,俗語是我們中華語言中特有的,雖然它沒有詩詞那麼唯美那麼有意境,也不像成語一樣簡短精準,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讀懂的。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麼一句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
  •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看完漲知識了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看完漲知識了中國的歷史文化經過了上下五千年,從來沒有間斷過,中間雖然經過了無數次的戰爭摧殘,是卻一直流傳至今,當然從古代流傳到現在的文化,一直都非常經典,比如很多的順口溜,這都是祖先流傳下來的生存技巧
  • 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告誡值得一聽
    對於古代農村人而言,亦是如此!在農村,當你與老人聊天的時候,往往能夠聽到這句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告誡值得一聽!完整的一句俗語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便做推磨鬼。」眾所周知,「鬼神之事」,是因為古人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而產生的遐想。
  • 俗語:「省著省著,窟窿等著」,下一句更經典,古人教你如何花錢
    那就是俗語。大多數的俗語都是有廣大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俗語中所包含的處世之道,與生活經驗都是古人經過自身的實踐情況所得出來的,非常的實用。而且俗語也非常具有趣味性,大家讀起來的時候,既朗朗上口,又覺得好玩有趣。俗語文化,最能展現出它重要性的,其實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許多的俗語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中所能體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