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是普世麼?當然。這是目標,但這種普世註定不是某個單一國家能給予的,人工智慧的發展必然像生物進化一樣充滿多元競爭和地方特色,值得玩味的是,美國科技巨頭在人工智慧賽道上競逐時,卻意外地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
去年年底,IBM的醫療機器人Watson落地山東。這個在美國大獲成功的機器人,一來到中國「打工」就被語言絆住了。IBM在漢語素材上欠缺積累,讓這次的合作從一開始就出現了裂痕。
Watson這位技術大神能夠聽懂世界上多種語言,卻對上海話、廣東話、閩南話無能為力。這當然不是一個孤例,由東西方生活、思維文化差異造成的隔閡在歷史上從不罕見。
就拿搜索舉例,谷歌的任務熱搜榜上,排名第一的是NBA球星拉瑪爾·奧多姆,第二名是格鬥家隆達·羅西,第三名是電視節目名人凱特琳·詹娜。而在我國的百度搜索榜上,排名靠前的分別是金星、王思聰、接地氣等。
而在硬幣的另一面,微軟聊天機器人TAY在推特上玩耍了24小時,就學會滿口髒話、歧視、性別歧視,這倒是非常的「美國特色。」
顯然在多元化的網絡世界裡,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機構能夠「獨當一面」。只有不同文化、經濟等北京的基因進行競爭才能對王敏德需求做出全面恰當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