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
寶寶出生之後,不管是飲食搭配,還是起居生活,都要由家長來一手操持。由於工作的原因,很多父母無暇顧及寶寶,便會請長輩來幫忙。
老人最是疼愛寶寶,比父母還更加有耐心,時刻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由於觀念的不同,很多時候會有分歧出現。
小雲從孩子出生以來都是自己照顧,但是自從找到了新的工作,開始忙碌起來,於是讓婆婆來幫忙。
生活習慣以及照顧孩子的方式不同,婆媳之間總會發生一些衝突。近幾日,小雲的工作比較多,晚上會將寶寶放在婆婆屋內。
小雲有時會聽到口哨聲,心中總是納悶,這聲音傳入耳內更加煩躁了。走到房間內看原來是婆婆一邊為寶寶把尿,一邊吹著口哨。
小雲對婆婆說不必如此,可以試試其他方式。婆婆覺得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做的,沒有什麼不妥,就因此事婆媳之間有了矛盾。
事實上,傳統的想法也沒有什麼不好,可是有時刻意而為之,可能會影響到寶寶的健康。吹口哨只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形成,適當的時間和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排尿,但也不能總是這樣作為。
1)傷害寶寶身體發育
寶寶在沒有便意時,如果強行地進行把尿,那麼可能會影響到身體的正常發育。寶寶的發育不夠完全,需要家長多加注意。
寶寶的膀胱內的尿液還未滿,家長此時強制排尿的行為,會對括約肌形成刺激。久而久之會使得寶寶自主排洩的功能下降,尿道括約肌的發展會受到阻礙。
2)影響寶寶構建排便的條件反射
寶寶被不停地提醒排尿,條件反射自然是來自於家長的掌控。從而會影響到寶寶神經反射的完善,只會聽從來自外界的指令。
這樣的狀況之下,即使寶寶的尿液已經充滿了膀胱,也不會有上廁所的意識。最為常見的就是排解於褲子裡,不利於孩子形成好習慣。
3)造成寶寶的自尊心受傷
寶寶的自我控制的能力下降,即便到了一定年齡,也會出現尿褲子的現象。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家長可千萬別忽視。
如此下去,寶寶必然會受到家長的指責,或是遭到同伴的嘲笑,很容易造成自尊心受挫,不利於寶寶的身心健康。
1)建立寶寶的條件反射
寶寶對於外界的聲音比較敏感,家長可以利用這一特性,對寶寶進行訓練。幫助寶寶及早地建立條件反射,為日後自己上廁所做準備。
調整好寶寶的排便姿勢,加入一些「噓噓」的引導的聲音,或是拍拍腿部,都會幫助寶寶建立排便的意識。
不要強迫寶寶去排便,要有絕對的耐心。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能夠形成條件反射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2)了解寶寶大小便的信號
寶寶會利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其實這是探索學習。飢餓時會嚎啕大哭,這是發出的信號,在排便時也會有提示。
寶寶的排便信號會有所不同,哭鬧、皺眉、發抖、躁動不安等都可能是表達的方式。家長一旦接受到「信號」,就要給予回應。
3)適當地進行訓練
訓練寶寶排便,需要家長掌控好時間。習慣的養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長還是需要有耐心。
家長要了解寶寶排尿的次數以及間隔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寶寶會在飲水或吃奶之後,最容易有尿意,大約間隔15分鐘左右。
家長在準確把握規律之後,可以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堅持15~30天左右,就會有成效,不過不要隨意變換時間。
4)提早準備相關物品
家長可以提前購買一個便盆,以舒適、安全為選購的標準。除此之外,衣物也要選擇易清洗,而且材質綿柔,易吸水。
【木蓮媽媽寄語】
寶寶的意識逐步增強,會對把尿的事情有所抗拒,但是家長不能妥協放棄,堅持正確的訓練方法,相信終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