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奇葩說》畫上了句號,關於本季《奇葩說》的事件也多次喜提熱搜。相信看過這季《奇葩說》的觀眾,一定對詹青雲和邱晨這兩位選手很有印象。她們的故事很勵志,她們的辯論很精彩、犀利。此外,她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均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這所不在大陸的名校——香港中文大學。
港中文大學簡稱「港中大」或「中大」,成立於1963年,是一所亞洲頂尖、享譽國際的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在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等重點研究領域堪稱世界級學術重鎮,也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獲得者任教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於1963年合併而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1976年,整合不同書院的學系,由大學統一負責;1986年,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1998年,率全港之先錄取內地本科生;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
作為香港乃至亞洲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和當代新儒家的主要陣地,中大先後聚集了錢穆、楊汝梅、林語堂、楊振寧、蒙代爾、姚期智、白先勇等一大批學術巨匠,培養了以史學家餘英時、數學家丘成桐、銀行家鄭海泉等為代表的各界傑出人才。
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大位列全亞洲第10名,全球第46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大位列全亞洲第7位,全球第57位。
在QS世界大學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中大的傳播及媒體研究位列全球第15,地理學 位於全球第20。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中大的教育學位列全球第34 位,計算機科學位列全球36位,臨床醫療及健康位列全球46位。
書院制是中大特色,在本港大學中獨一無二。現有的成員書院計有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和逸夫書院,和新增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它們與大學相輔相成,提供以學生為本的全人教育和關顧輔導,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凝聚學生對書院和母校的歸屬感。
說到這,或許很多人對港中大的優秀所吸引,然而無奈的是去香港的路途過於遙遠,外加香港和大陸生活習慣的差異,讓很多學生和家長對優秀的港中大望而卻步。但是,除了去香港可以讀香港中文大學外,在大陸也可以讀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很有必要了解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一所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設立,傳承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的大學。學校前期開設理科、工科、經濟管理類和人文社科類專業。
學校位於深圳市龍崗區龍翔大道2001號,佔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學校師資雄厚,引進的師資大多為世界一流大學知名教授和學者,包括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特色是國際化的氛圍、中英並重的教學環境、書院制傳統、通識教育、新型交叉學科設置和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
大學注重國際交流和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目前已與100所國際知名院校籤訂協議,共同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面向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大學正在組建世界級專家隊伍,在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大數據、新能源、金融和物流等領域打造國際化科技創新平臺。截至目前,來自全球的5600多名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經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開始學業。
香港中文大學是所更接近於國際化的高校,如果未來有出國打算的同學,港中大相對來說會是很不錯的選擇。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想進入港中大,需要好好努力,畢竟優秀的大學更青睞「德才兼備」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