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日的校長對話會上面對本地學生辱罵攻擊仍堅定用普通話完成理性發言後,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張婷成了「網紅」。可直到12日晚,她家裡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父親發過來一個連結:「這個女生是不是你?」張婷知道瞞不住了,於是開玩笑地對父親說:「你千萬別告訴別人我是你女兒啊,低調,低調。」
「你既然知道危險,為什麼還要站出來?」面對父親責怪的語氣,張婷直言,她不敢告訴家人是因為怕他們擔心。不過,她是一個倔強的人,她覺得自己應該站出來發聲。
「做好了被攻擊的心理準備」
張婷在校長對話會上發言
10日晚的校長對話會,是張婷參加的第三場對話會。前兩次對話會,她都沒有得到發言機會。「我想了解本地學生的訴求,想知道他們對香港問題的看法。另外,我也想表達一下非本地學生的訴求和困擾。」但在本該是自由平等的大學校園,這種合理要求卻遭到了非善意的回應。
「我認為,民主和自由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張婷用普通話說出自己的觀點後,卻被部分學生粗暴打斷。港中大校長段崇智數次制止這種極其不禮貌的行為,結果自己的聲音也被雜音淹沒。此後,更有人用綠色雷射筆照射他的眼睛,場面一度失控。
張婷在校長對話會上發言
「他們一定會給我一個非常不善意的反饋。」對話會前,張婷已經做好了被攻擊、被「起底」的心理準備,「但我還是想去這樣的現場,去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在來看,情況比我想像中要好得多。」從對話會現場回來,她收到不少同學的安全提醒,但從目前來看,這些擔心並沒有發生。
張婷說,雖然現場有人起鬨、「嗆聲」,甚至有人爆粗口,但在社交平臺上,還是有許多本地生對她的行為表示讚許,認為她說得有道理。「這說明他們也是認同這一點的。」
「他們毀掉了香港」
「內地生大多是懷著很深的感情來香港讀書的,現在香港卻成了這個樣子,我們非常傷心。」專攻生態環境領域的張婷來自江蘇,從復旦大學碩士畢業後,本有機會赴英國或美國讀博,但她最終選擇了香港。
「我常跟朋友說,香港是我能走得最遠的地方了,因為它還是中國的土地。如果去美國、英國,我不一定能夠完成博士論文,可能會呆不下去。」對於自己的家鄉和祖國,張婷有一種很深的感情,這也促使她赴港深造。「至於為什麼選擇中大,就是因為她的名字叫香港中文大學。在我心裡,她和復旦有著同等的地位,是有很強的中國人文氣息的一個地方。」
「而且,中大是全港最美、校園面積最大的大學。」說起中大,張婷如數家珍。即便中大因雷射筆事件上了新聞頭條,她依然全力維護母校的聲譽:「他們不能反映我們中大學生應有的素質。」
談到香港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張婷也是眉飛色舞。「香港是一個你呆得越久就會越喜歡的城市,有太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很有趣。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都可以在這裡很好地相處,這是一個讓你覺得amazing(迷人)的地方。」
然而,已持續4個多月的香港風波,卻讓張婷非常難過。街頭上,普通市民因政見不合被黑衣人圍毆;校園裡,同樣因立場不同,一個群體會遭到另一個群體的「冷暴力」。張婷說,這種「民主和自由」是自私的,甚至是毫無道理的,「他們只許自己享有』民主和自由』,卻毫不在意別人同樣也擁有這些權利。他們毀掉了香港。」
「一定不要放棄溝通」
在這種糟糕狀態下,非本地學生、特別是內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受到了嚴重影響。長期關注環境公平的張婷,對「公平」一詞有著深刻理解,這也是她在對話會上表達的擔憂。她堅信,溝通和交流才是解開彼此心結的關鍵。
「一定要溝通交流,為什麼我們現在隔閡越來越大?就是因為我們互相不了解,我們互相都有恐懼、害怕,我們因為不了解而害怕。」
這幾個月,張婷曾經「氣到想要打人」,但冷靜下來,她明白「打」並不能解決問題。她要用所有人能夠理解的方式,去喚起那些「嗆聲者」的反思。
「哪怕我們小範圍地爭吵都沒有關係,但一定要溝通、對話,一定不要放棄。」在內地讀碩士時,張婷接待過一批來自香港的同學,和他們成了朋友。來港兩年多,她對這座城市了解得越來越深,對香港同齡人的躊躇也有了更多理解,這也是促使她站出來的動力。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
有人批評她用普通話發言很「強勢」。她特意解釋,因為粵語講不好,自己平時在校園裡就是說普通話。「中大是香港第一所用中文作為官方語言的學校,『兩文三語』是中大的一個特色。你看我們這個校名就可以知道,老一輩的愛國港人為了傳承發揚中華文化,是多麼地赤忱。」張婷說,無論什麼時候,中大的這一傳統都不應該褪色。
「我希望自己站出來能夠『喚醒』一些人。」張婷說,她曾經與衝在最前線的「勇武派」理論過,最終讓對方心服口服、痛哭流涕。她還提到,段崇智校長說過,他之所以被激進學生圍攻、撒紙錢,卻依舊選擇對話,就是因為對這些迷途青年還抱有一些希望。而這種希望,皆因曾有學生跟他說了句「sorry」。
「用行動去喚醒他們」
任何的氣憤、難過、失望,都不是暴力行為的理由。張婷說,香港的青年需要冷靜、認真地思考:香港的未來到底是什麼?
博士研究生最後一年,張婷一直猶豫畢業後去哪裡發展。而最近幾個月發生的事情,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回到內地繼續做研究。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將是她一輩子為之奮鬥的事業。
張婷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專訪
張婷說,小時候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沒有太大感觸,但這句話卻在她的內心種下了一顆種子。「越長大之後,你會發現你需要一個動力往前進的時候,這個動力是非常強大的。」
在香港,相當部分年輕人缺乏國家認同感,這也是導致社會亂象的原因之一。如何徹底喚醒他們?張婷認為,行動勝過千言萬語。
「如果是這個樣子,那我們這一代青年就好好建設國家,讓他們看到國家繼續蓬勃地發展、騰飛。要讓他們看到,這個國家是值得他們驕傲的。」
「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祖國。」張婷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北京日報客戶端特派香港報導組
監製:陳巖
編輯:孟紫薇
流程編輯:王宏偉